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中國知青养老問題的若干思考(之二)

时间:2015-04-06来源:转载 作者:王家林 点击:
(作者是江蘇社會文化研究學者、揚州老知青研究會秘書長) 因为人口众多贫富差距的增大,中国的养老问题是个很大的问题。而知青养老问题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知青养老抽样调查
  笔者是一位1969年下鄉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的老知青,大量耳闻目睹周边熟悉的知青老年之艰辛凄凉,一直密切关注知青老人到生活状况,不久前自发做了一個知青老年生存状况的调查,对原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四营26连、28连、30连的扬州知青返城后的状况及养老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把調研知青分為四种类型;
     (一)特困户:有的知青经济条件差,终生未娶,无子女,孤寡老人;有的知青已丧偶,40多岁就下岗,身患疾病,每月只有300多元生活费。子女也是普通工人,收入较低。這樣的特困户有18人,占调查知青总数400人的4.5%
(二)贫困户:有的夫妻双方是知青,都是下岗、退休职工,单位倒闭或卖给私人老板、原单位领导层。他們的职工身份已置換,买断工龄,一次性拿了2-3万元的买断金,失业回家,“五金一险”要由自己交;或由原单位先帶交,但个人要打借条,退休后在退休金中扣除。一些人失业后雖又重新工作,但都是无技术含量,劳动量大、报酬低的工作,还要供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生活十分窘困。這樣的贫困户有365人,占调查人数的91.5%
上述的特困户与贫困户合计有383人,占调查人数的95.75%
       () 富裕户:知青夫妻双方或一方是企事业单位、國企的领导、中层干部、學校教师等。他們退休前的收入颇丰,退休后所領的退休金達5000元以上, 還有医保、商业保险、年金等。这样的知青富裕户有9人,占调查知青的2.25%
      () 富足户:有极少数知青回城后較為幸運,在改革开放政策下经商下海,经过努力拼搏,如今事业有成,成为知青中的成功人士,经济相當富足。这样的知青有3人,占调查知青的0.75%
上述的富裕户与富足户合计有12人,占调査人数的3%
 以上知青养老状况调查結果雖然范圍有限,但卻是全国知青老年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江苏属于全国经济发达地区, 知青状况已經较其它地区為好,相信其他內陸省市的情況會更差。
                   四、知靑养老调查結果综合分析   
       根據上述所作的抽样调查,筆者特對國內知青晚年養老情況作一粗略分析。
() 贫困户占絕大多数            
筆者調查的特困户与贫困户占95.75%,占调查知青的絕大多数,這一情況值得注意。清华大学教授李強認為,現時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民众有55%,中层阶级約占30%左右。按照李强教授的分析,知青的贫因比率是李強教授分析比率的0.75倍,明显高于其他的社會群体。知青老人的絕大多数生活在中國社会底层,低退休金仅能维持日常简单生活,平时的文化生活,休闲旅游,定期体检等有品质的生活需求,只是一种奢求。若遇患病需要治疗护理,或生活失去自理能力,就必然陷入窘迫凄凉的境遇。现在內地老人中常见的心血管病,只要住院检查治疗10多天,就得花费1多元,除去医保能报销70%,病人还要自费30%另还要付“门槛”费800元。如果碰上动手术,連手术费、住院费、护理费、“红包” 在內,动辄就要几万、十几万,这对于只有1000多元退休金,勉強渡日的知青老人,實在是难以承受的负担,故有知青這樣無奈自嘲;“小病拖,大病扛,只有等着见阎王”
有一位男知青出身贫寒,身患肺结核内风湿多種疾病,终身未娶,孑然一身,成了孤寡老人,长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也无钱到医院治疗护理。扬州市仅有一家公立的福利老人院,远在郊区,床位早滿,排队輪候要10年后,而且不接收失能老人。故此,这位知青只能孤身躺在家中,死拖活捱,靠社区義工不定期地探望、顿饭,有時送一次饭要吃一、二天。盡管當地知青已經组织起来,經常送饭护理,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無法给予穩定、有保障的治疗护理和生活照应。2013年,这位长期臥床患病的知青死在家里一星期后才被人发现,還是知青和社区派人把其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火化后骨灰无人要,無法安葬,社区要知青把骨灰带走。这个三无知青老人最后這樣无依无靠死去的凄惨境遇,是當今社会的缺失和耻辱。
      有一位女知青刘春兰19693月上山下鄉,下鄉前就有严重哮喘病,说话走路都喘得厉害,下鄉后根本不能参加体力劳动连队分配她看菜园,回城后分配在社办工厂工作,工资低,无钱治病。九十年代下岗后,女儿失业,丈夫踏三轮车,生活更为窘迫困难。她日常简单生活都难以为继,更无从到医院治病,也不参加任何的知青聚会,在极度贫困中苟延残喘,对未來生活失去信心,心情极度痛苦絕望,最终上吊自尽。
     还有一對知青夫妇,女儿在国外工作,这对空巢老人退休金加起来只有2000多元,生活艰苦,无钱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和保健护理,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后來中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女儿雖回國陪伴护理照顾一段时间,后來也回去了。这对知青老人经过治疗,稍有恢复,但行动不便,只有半自理能力。后經當地知青组织爱心小组熱情相助,轮流帮助买菜、烧饭,料理家务,扬州电视台专门為此报道表扬。
      类似以上事例还有许多,不逐一例举。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现象还会越来越多,知青老人的不幸事情还会經常发生。
  () 富裕户少,有的因病致贫。
     知青调查中的富裕户、富足户只有12人,占调查知青的3%。按清华大学李強教授的“城市中层阶级占30%”的推断,若富裕户就相当于城市的中层阶级,知青中层阶级只占城市中层阶级旳十分之一。筆者调查的400个知青中,沒有一个公务员编制,只有两人虽在市级局机关担任中层干部,但只是亊业编制,虽然在职时工资待遇与公务员相差不大,但退休后待遇与公务员退休差距较大,退休金只有公务员及同等退休人员的60%左右。知青的富裕户雖然比贫困户退休金高一倍多,医疗保障,生活质量也要好得多,但他們有时也脆弱。因为年紀一天天老了,随之而來是就是年老体弱或患病,也要進入弱势群体。老年人都會有依靠感,希望能依靠子女。然而由于知青絕大多教是独生子女,据统计知青中近三分之一是空巢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有钱的稍好一些,老人可以住进私办养老院,但一旦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或需要治病护理,养老院也是不负责旳。故他們既使养老金多些,一旦患上大病也陷入窘境。
有一双知青夫妇,妻子不到50岁患乳腺癌死亡,男知青在中学当教师,退休后的退休金有4000多元,不幸65岁患肌肉萎缩症,后期瘫痪在床,呼吸要靠呼吸机,大小便失禁。儿子远在西安工作,被迫请假回家服侍照顾父亲,但不可能长期请假在家服侍病人,當地的全天侯护理工很难找,而且工资很昂贵。儿子无奈,只有将瘫痪并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父亲,用担架抬上火车,带到千里之外的西安,安置在身旁,一边工作,一边照应父亲。
   () 知青家庭空巢现象普遍
      上世纪七十年代下半叶是知青返城、结婚的高峰期,恰恰这时期中国開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知青婚后都只能生育一个子女。21世纪中国进入老年化时代后,人口的红利时代结束,知青一代首当其冲要面對老年化問題,要面對社会养老福利设施不足;社会养老资源奇缺;政府的养老福利政策不配套、不健全等巨大困扰,令独生子女政策極大冲击了“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如今知青二代又进入结婚年龄,许多知青家庭就變成“4+2+1模式”,即两个年青人夫妻要赡养照理四个老人,同時還要撫養一个子女,令知青老人空巢现象非常普遍。事實上,許多知青隨著年龄衰老,身体多種疾病逐步纏身,十分需要身旁有人照料护理。由于知靑大都退休金低,醫保条件差,普遍难以维持养老治病。就是经济富裕的知青家庭,由于身边无子女照顾,养老也举步维艰。以上众多的知青养老窘事表明了两大困扰:一是经济拮据;二是无人护理。
  () 知青贫富与文化高低相应
      筆者调查了解的400个知青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文化高低与贫困、富裕程度相對应。400个知青中半文盲、初小文化程度的占67%;初中文化的占28%,其中絕大多数是1968届的初中文化,其实只有初一程度;高中以上文化的僅占5%。江蘇地區1969年初上山下鄉时,不少知青只有十五、六岁,最小的只有十四岁,都是在校中、小学生或社会青年,屬于学龄階段的儿童、青少年。他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回城后,大部分分配在社办集体企業或商业单位工作,職業的技术含量低,收入較低,工作环境差,當時已處于城市边缘群体。九十年代初由于大批企业关停并转,许多知青被迫失业在家;有的知青雖能二次就业,但因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无技术專長,大都只能干一些脏活累活;很多都是路頭摆摊卖小吃、水果的小販;有的則当保姆、钟点工、踏三轮车等。這類的所謂“二次就业”收入很微薄,难以养家糊口。但许多知青迫于生计不顾年老体弱还要打工挣钱,處境十分艱難。
其中也有少數知青不甘现状,奮發向上,参加自学高考、电大、职大、函授等,重新走进课堂学习,经过拼搏努力获得大专文凭,或学到新的专业技术,跻跃到机关、学校、央企工作,改变了自己命运,獲得較好待遇。这部分人多為學校校长、企業厂长、干部、教师等,退休金相对较高,生活境况也相对较好。
      
(作者是江蘇社會文化研究學者、揚州老知青研究會秘書長)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