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设想,这是中华民族进一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知青梦是和中国梦紧密相连的。我们这一代知青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我们的命运是与共和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兴则知青兴,中国梦即知青梦。
回顾我们的知青历史,我们所做过的和正在做的各种梦想,哪一点不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呢?
大致说来,知青这个群体走过了三个阶段,即:十年的下乡阶段,三十年的二次创业阶段和目前的退休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映,也大致形成了我们的三个梦想,从我们兵团知青来说就是“屯垦戍边之梦”、“二次创业之梦”和“携手共进之梦”。
一、屯垦戍边之梦
1.戍边之梦
我们46团当年去兵团的共有三批人:第一批是1968年的8月19日,计124人;第二批是1969年的4月30日,计98人;第三批是1969年的5月18日,计106人,加上陆陆续续、零零散散到来的,总共将近350人。其中第一批赴兵团的时间早于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之前,大家是冲着“兵团”这杆大旗,为着“戍边”这个梦想而去的。我们之所以积极报名去兵团,长期以来接受的红色教育,立志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与心中那份报效国家的情意离不开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就是埋藏于我们心底的理想。记得在此之前曾有一批征兵的,我们都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落选了,所以当听到可以以“屯垦戍边”的方式投身于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事业,自然就奋不顾身了。
记得那天是在瑞金剧场召开的动员会,至今不能忘怀的除了那几位先期赴黑龙江考察的育才中学学生的介绍外,就是那面写着“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的大旗。我是第一批去兵团的。此前学校发生了一次武斗,我的脑袋被打破,为此家里特意去了区里把我的报名取消了,而我为了圆这屯垦戍边之梦,再次去区里报上了名,成为了一名兵团战士。
下乡时在北站和送行的老师、同学合影,后面就是五师46团(跃进)大旗
后两批的知青的到来已经是在大规模动员“上山下乡”的时候了,虽然他们中许多人并不像我们第一批那样是积极主动报名去的,但他们是在“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到来的,选择去兵团同样表现了他们献身祖国、保卫边疆的愿望。这可以从后来组建值班部队时的那份热情可以看出,选上的兴高采烈,没选上的黯然神伤。选上的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冷出操,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气候下赴查哈阳兴修水利,兴修国防工事,并在与现役军人参加的军事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表现出了一代知青为实现保家卫国的梦想而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
雪地巡逻
没有入选值班部队的知青也不甘落后,同样以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因为下乡三个月后,父亲被逼而死,所以没有了进入值班连的资格,但仍然以兵团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珍宝岛事件发生后,按照战备的需要各连都要挖防空洞。我当时任连队的通信员,不仅要给自己挖好防空洞,还要给好“伙伴”一 战马挖防空洞,很是紧张了一段时间的。每天早晨我们也同样要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出操,许多人因此而在脸上冻出了水泡。晚上每隔一小时便要轮流值班,到连队的重要地方如麦场、仓库等处巡视。有一年的春节,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排里的年知青主动组织了拉练,而且专门找雪厚的地方走,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里竟然走出了满头大汗。还有一次全师组织夜行拉练,从各个连队负重步行至师部。在师部大礼堂看了一场齐齐哈尔京剧团的《智取威虎山》后再步行回连。从我们连到师部有四十多里的路程,来回便是八十多里。就这样,那天夜晚我们摸黑整整走了八十多里的路,而且还是负重。第二天起床后,大家走路的样子都已走形,腿脚好像都不是长在自己身上的一样。即便这样,我们依旧充满了乐观主义,因为心中存有那个戍边之梦!后来知道这是整个兵团的集体行动。应该说在实现戍边之梦中,知青与国家同命运,表现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2.屯垦之梦除了戍边,还有先辈屯垦事迹的感招。我们学校高三有位同学在回城以后回忆到:“1967年,我拜读了作家钟涛的长篇小说《大甸风云》。这部小说讴歌了当年十万官兵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集体转业开垦北大荒的动人事迹。一年后,我也踏上了‘屯垦戍边’之路。”当然还有《老兵新传》《军垦战歌》等表现边疆垦荒的老兵事迹的文学作品。正是在这些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现了艰苦而又充满了挑战的场景,吸引了我们去献身伟大的建设边疆的事业,实现报效祖国的梦想。屯垦的事业是无比艰苦的,现在说起来还令人胆战,但又令人自豪。说心里话,虽然去兵团前每年也曾随学校参加上海农村的“双抢”“三秋”劳动,文革中也随高年级的同学去码头当过装卸工,但劳动强度之大,劳动时间之长,是远远不能与下乡相比的。但也正因为艰苦,不但培养了我们的劳动技能,让我们接触、了解了底层社会情况,更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心,养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梦变成了现实。
康拜因上留影
下乡第二年的1969年丰收时分,连绵不断的细雨让已经处于成熟期的麦田饱和得无法让康拜因等大型农机进入,于是一场“小镰刀战胜大机械”、考验人的体力与意志的战斗打响了。天上下着细雨,地上满是积水,鞋是灌满泥浆的,衣服是湿漉漉的,小镰刀是沉甸甸的,地是望不到头的,什么时候能够割完是不知晓的,但知青们竟然坚持下来了,可最大可能地减少了损失。尤其是69年那年到兵团的知青,是在毫无思想准备,到兵团没有几个月的情景下,就参与了这样无比考验体力和意志的劳动。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与知青长期以来受到正面的教育而养成的那种与共和国共命运的理想分不开的。再后来,知青们用弱小的身躯扛起远远重于自身体重的麻袋装车,上跳板;冰天雪地中进大兴安岭林场伐木,抬扛;地冻三尺的日子里挥镐破土修水利,雪窠里挖出被雪埋住的粮食,跳到冰冷的水中沤麻,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去救火,都与那个屯垦之梦分不开的。现在看来,这些表现难免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左的东西,但也丝毫不能掩盖知青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实现屯垦之梦而奋不顾身的崇高品质。我后来当了连队的统计员,春播、夏锄、秋收,都在田边地头奔忙,不仅要完成各种计划报表,协助连长进行播种规划,收割统计,了解墒情,安排生产等工作,还和大家一起参加各种生产劳动,努力地实践着屯垦的任务。
应该说,在那十年的兵团时期,屯垦戍边是知青最灼热的梦。
二、二次创业之梦
如果说“屯垦戍边之梦”是可歌可泣的,那么“二次创业之梦”更值得写书。毫不夸张的说,这后三十年的后知青生活比那十年更为壮阔更为跌宕起伏,绝大多数的知青生活更加艰难,而奋斗更加努力。知青为实现二次创业之梦所付出的艰辛不亚于知青时期。
1.立足之梦
知青回城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在城市立足的问题。知青们满怀希望从农村回到了城市,突然发现这个曾经抚育自己成长的城市是那样的陌生,没有工作、没有住房、没有生活费、没有依靠的对象……城市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城市把我们送出去了,却再也没有想过要我们接回来。于是,如何在城市里立足成了再次回到城市的知青的首要梦想。
而国家确实也有困难,十年文革,经济崩溃,就业原本就是国家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十年前就把我们送去了农村送去了边疆。去时是分期分批的,回来却是如回潮一般,呼呼啦啦的一下子涌回来了,城市消化不了了,回城的知青成了漂浮的游子。但经历了农村磨砺的知青没有怨言,他们等待、听从国家的安排,再次从社会的最底层做起,里弄生产组、小集体单位,苦活、脏活、累活,只要能在城市立足的,没有不能干的活。我们团里许多知青回城后,做过打包工,摆过地摊,为里弄生产组锁过钮扣,还有如《生命中的兵团》所记录的北京“最后的掏粪工”那样的,做着城里人不愿干的活儿,既为国家解决了困难,也让自己在城市中生活了下来,慢慢的成就了自己的立足之梦。住房是知青回到城市后无法回避的难题。我团有位知青曾经因为回城无住处,直到最后阶段才办了回城手续。回城后一家三口蜗居在母亲家高不及1.5米、终日不见阳光的阁楼上,以致小小年纪的儿子都成了驼背。后来由于自己在单位工作努力,分配到了8平米多点的小偏房,两年后按市政府解决人均2平米以下的特困政策得以改善。这样的情景几乎是每一个知青都遇到过的。可见,国家强盛了,知青的梦才能得以实现。
2.就业之梦
而当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后,改革带来的阵痛,又让许多知青成为下岗的对象,再次面临就业的困难。正如我为我团2014年春节联欢会所写的诗歌《知青人生永飘酒香》一诗所述:“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知青生涯给了知青们“识大体,顾大局”的思想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面对困难,知难而上,通过各种途径,不但闯出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而且帮助国家渡过了改革的难关,实现了再次就业之梦。我们团有一位知青,回城后通过努力成了单位的技术员和车间主任。但好景不长,单位效益滑坡,她又去仓库当保管员,兼做营业员和销售员。下岗后她自谋职业,从摆摊做起,卖冷饮,卖切面,卖海鲜,卖水果,卖皮鞋,卖日用品,卖煎饼,等等,只要能做的活她都努力去做,直到开出了自己的商店。后来她又被街道聘去做人口普查,做就业援助员、调解员。就这样,她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自己的再次就业的梦想,成就了一番事业。还有许多知青则通过高考、成人考等各种途径,弥补了十年动乱造成的知识断档,升华了自身,成为了岗位的骨干。也因为在兵团、农村练就的意志和能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力量。我们团有位知青在单位里运用在兵团当统计时学会的工作方法,成就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法。也有知青在航天部门工作时,用兵团时期练就的能力,让单位的三产走出了困境。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学校工作了,我亲眼看到学生们是怎样挑灯复习功课迎考的,而知青考大学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入学后与小于他们十多岁的孩子们同坐在一个课堂里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实现二次就业之梦,实现报效国家之梦,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我也深知自己知识的不足,一方面购入大量的书籍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报考了电大,在每周12节课,又担任班主任的情况下,埋头学习,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开设公开课、研究课,使自己最终成为了中学高级教师,市里教研室的兼职教研员,中语会的副秘书长,送走一大批优秀学生。
“酒气弥漫,漫进弄常口那小摊上的张张煎饼/酒香飘散,飘入生产组里缝锁纽扣的一针一线/和着那图书馆本本学著的油墨香味滋养性情/随着那三尺讲台缕缕粉笔末儿撒进学子的心田/手中的方向盘转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汽油中发酵着北大荒的养料,让车轮滚滚向前/枯燥的数字里有边疆漫天的风霜/耸起的高楼连接着黑土地万倾良田/航天人的意志中带着北大荒酒的烈性/神九的烈焰伴着拖拉机的轰鸣声直上蓝天/企业腾飞的蓝图中凝结着知青们智慧的结晶/祖国每一个成功里流淌着知青们辛勤的血与汗”。我在那首诗里写的情景是后知青时期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使国家富裕了,此中有知青们为实现梦想做出的无私奉献。
三、携手共进之梦
我们46团知青联谊会是从2006年春节开始成立的,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的路程。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下了“携手共进”的方针,要在知青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携手度过知青后时期。经过十年的下乡生涯和回城后的三十余年二次创业,知青老了,进入到了人生的晚年,即知青后时期。经过前面四十多年的奋斗,许多知青积劳成疾,患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到了晚年,这些疾病就开始出来折磨人了。知青当年结婚成家之时,正遇到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知青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只生一个孩子。这就使晚年的知青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仅有的一个孩子现在正值生活最艰辛时期,工作的艰辛使他们不仅帮不了父母什么忙,还需要父母来帮衬他们养育下一代。
当年要求知青们“只生一个好”时的“政府来养老”的承诺,却因为相关的经济问题而难以实现。于是知青们急国家之所急,携起手来共渡难关,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有困难的知青。我们团就曾经通过集体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聊补知青的一时之难。更有一些知青中的成功人士,设立了帮困基金,来帮助那些遇到重大困难的知青们。我们上海知青俱乐部就曾经多次在春节前结伴去探望重病中的知青,向他们送去问候的同时送上一份资助。虽然钱不多,但多多少少也给他们送去了一份知青团体的温暖。。我们团里的生病知青也得到过历史研究会送来的资助,解决了他们的一时之急。有知青不幸病逝,我们就会去送上最后一程,表达我们的哀思。记得那次去看一位患癌症的知青,他女儿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又被骗而损失了大量金钱而神经失常,家里一片杂乱,看我们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更促使我们要为知青战友多做事情。
慰问病困知青
我们也给知青去解决邻里纠纷,调解家庭矛盾,为外地知青解决来沪就医困难。我们除了多次组织知青的聚会、旅游、联欢,也曾远赴兵团组织来优质的大米、云豆等,免费送货上门,也曾组织参加市里的各种知青活动,丰富知青们的晚年生活,为的是实现抱团取暖的目标。从2006年至今的十年里,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几次大型的活动,让知青们感受到知青这个不老的团队始终在自己的身边。2008年的重返第二故乡、2013年的北戴河聚会、“太太乐工业游”活动,西安、厦门、胶东、山西、韩国游,等等,都受到了广大知青的欢迎。
我们的想法就是尽可能的在国家的无法关照之处,为知青的晚年生活增添光彩,让知青们活得精彩,活得丰富,从而减轻国家的负担,实现携手共进之梦。
知青生涯即将过去半个世纪了,我们的梦与共和国共存。知青再聚也已经进入十周年了,知青之梦与共和国同在。我们企盼能在我们这一代还在世的时候看到中华复兴实现,在第一个百年到来的时候看到一个欣欣向荣的祖国。中国梦,知青梦!知青之梦与中国复兴之梦紧密相连!
2015年11月15日修改于暮耕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