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升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东亚的金融中心之一;黄浦区则是金融机构密集区,素有“金融区”之称。至1949年上海解放时,除一家银行和一家保险公司不在区境内,其他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及钱庄均设在境内,全市唯一的证券交易所亦设在这里。 上海钱庄与典当业历史悠久。早期钱庄均开办在南市。上海开埠后,列强在境内强行建立租界,钱庄重心逐步北移至境内。保险业和银行分别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十七年(1847年)由英商首先在境内开办,接着,其他外资金融单位也相继在外滩一带建立。外资银行通过对清政府提供贷款、垄断国际汇兑、控制我国关税,并凭其特权发行纸币等,长期操纵上海金融市场。 清光绪元年(1875年),华资保险公司开始创办。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外滩开业。20世纪初,其他华资银行陆续开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清朝户部银行上海分行在汉口路开业,这是在沪设分支机构的首家国家银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在天津路开设。1928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行在外滩15号成立,中国、交通两行的总管理处也迁到外滩。尔后,中国农民银行总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及中央合作金库上海分库相继在区境内成立,形成“四行两局一库”的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 在此期间,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私营银行,如浙江实业(后改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盐业、金城、大陆等银行的总行亦陆续迁入境内。据1937年6月底统计,上海私营银行总行达48家,占全国同类银行总数的32%,其中属上海银行公会会员的41家银行的实收资本占全国同类银行资本总和的45%,资产总额占全国的44.5%,存款总额占全国的76%左右。许多金融机构在江西中路、南京东路、北京东路、九江路、外滩等地段建造高楼大厦。其中的钱庄及小型银行主要集中在宁波路和天津路的东段地区。钱庄早期开设在福建中路邻近南市的地域,后逐步向境内东北方向发展。1922年,钱业公会在宁波路隆庆里建立会馆后,宁波路、天津路的大小里弄内陆续开办了许多钱庄及私营银行,如宁波路兴仁里仅100米不到的弄堂内就有近20家。1949年前,这一地区内,钱庄、银行多达90余家。 (摘编自《黄浦区志》)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