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版图的东北角有一块肥沃的土地,那里有捏得出油来的黑土,那里有牛羊成群的草原,那里有鲜花盛开的草甸,那里有一路欢歌的溪流。那里有我欢乐的歌声,那里也有我无尽的悲伤;那里有我燃烧的激情,那里也有我流逝的青春…… 五大连池,火山喷发造就的奇迹 2008年6月重返黑土地,去了一次著名的火山遗址--五大连池。“五大连池”的名称在中学读书时就已如雷贯耳,向往之至。下乡时农场所在的地方虽离它不远,但平时太忙无闲去玩,冬天闲暇又急着回家,始终未能一睹其芳容。所以这次返乡自然是不能错过的了。 活动结束的那天早晨,匆匆吃过自己动手包的“送客饺子”,告别了三十多年不见的战友,与十来个战友包了几辆小面包就向五大连池冲去。 车子在公路上飞驰,两边宽广的田野不时地在眼前闪过。正是夏锄的季节,却很少见到我们当年大兵团作业的情景。这一方面是因为地都被人承包了,连队的编制早已消失,根本就不会有我们那时几十、上百人一起劳作的情景。另一方面,机械化作业已经全面替代手工劳动,不必再如当年那样辛苦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五大连池现在已经是一个市。可以看出,城市的模样已经具备,但仍难以摆脱原来农村的面貌,因此物价还是很便宜的。我们住的旅馆是私人的,属于家属自建,房间不大,设备还是齐全的,而且只要20元一人。因为此地属黑河地区,离中俄边境不远,所以开着许多专营俄罗斯商品的商店。这些商品都是当地人用自产的土豆与俄国人交换而来,所以价格也不高,只要你会砍价、敢砍价,是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来一些实用的东西的。 安排好住宿,我们就去了火山遗址公园。刚到公园大雨就下了起来,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有伞的撑伞,没伞的冒雨,一头便扎进了火山石中。那是怎样的情景呀,遍地是火山熔岩!这里的火山熔岩主要是当年火山喷发时喷射出来的烧焦的巨石,一片片的在几公里的地面上铺陈着,黑压压的,如同烧炼后巨大的煤焦石,真是壮观至极! 最令人感叹的是那些经历几万年后生长于熔岩之中的植物:穿天而起显现大兴安岭特有风貌的白桦林在熔岩中仍旧身姿挺拔,那棵扭曲着身躯仍倔强向上的老树,告诉着生命的意义。 我们又向火山口进发。这里的地貌有了不同的变化,熔岩不再是大块大块的,而是一层层地覆盖在地上,那是火山喷发时流出的岩浆。仔细观察地表,上面还覆盖着一层地藓,据介绍那是火山地貌特有的植物。 顺着山路上去,我们来到火山口。好大的一个“漏斗”啊,上大下小,成锥状向下。上口沿有好几里地,下面却难以见底。我们登上高处试图看到火山口的全貌,那简直就是一种妄想! 于是我们只好踏上返程的道路。路边有用铁网罩住的蛋形状的石头,旁边有介绍,此乃熔岩喷发时泛起的石泡冷却后形成。可以想像当年火山喷发时,岩浆翻滚,如同稀粥烧开那般的情景。到了山下,看到路边的熔岩呈现出条状,这是岩浆的余脉了吧。 五大连池,顾名思义应该有水。其实这五个独立又相连的大池子乃是火山喷发的大手笔,是因火山喷发时岩浆堵塞而成的“堰塞湖”。我们来到第五池--药湖,这是五池中最小的一个,但又是最有价值的一个。池水中饱含着铁质碳酸重碳酸盐,可以治疗许多疾病。我们去时就看到许多俄罗斯人用此水洗澡,然后只穿着一条短裤在石头上躺着。景区有专门引出的湖水供人品尝,我们也去喝了点,但味道实在难以下咽,只好“浅尝则止”,表明到此一游。 我们的心还在赏景之中呢。也许是离火山口较远,这里的岩浆成细小的蜂窝状,重重叠叠的。我们南方能买到的据说能治病的火山石就属于这一种。药湖不大,景色与东北的许多水甸子差不多,很具东北特色。 由于行程关系,第二天我们结束了匆忙的五大连池一游,依依不舍地踏上了返乡之路。然而这火山喷发造就的奇迹却永远留在了我的相机中,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我心向北 列车缓缓地驶出了车站,向着北方进发。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刺耳高音喇叭,没有拥挤的人群和嘈杂,更没有开车瞬间突然爆发的哭喊……五十年前的那一幕没有重现,只剩下欢快的笑声回响在车厢里,还有难以言表的“我心向北”的喜悦。 哦,五十年了,弹指一挥。当年尚在懵懂中的少年,如今已经两鬓染霜,年近古稀了。唯有心中的那份牵挂依然年轻,并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强烈,要去寻找那曾经燃烧过的青春,要再去看一眼那片曾经流血流泪的黑土地。 先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吧,车厢也是团聚的好场所。虽同在一个城市,但平日里忙里忙外,携儿带孙,大家真的很难有见面的机会。于是车厢里只要有我们的身影,必定有欢声笑语传来,三五个,七八个,说说,笑笑,哪怕哼上两句,都会喷发出心中的那份激动。有的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摆开了“餐桌”,小小乐胃起来。凉面、炒面,熟菜、果蔬,当然也免不了有啤酒、白酒。丰盛的火车晚餐,折射出老知青现今生活的巨大变化。 饭后来上两把“斗地主”,也是不错的选择。人真的是种奇怪的动物,生活安逸了,日子好过了,但心中总忘不了的还是那些艰苦的岁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水中收麦子的苦楚,雪里割大豆的辛劳,跳入冰凉的水泡子沤麻直打哆嗦的滋味,冬天修水利一镐一白点震得虎口发麻的感觉,深山老林里伐木“顺山倒”喊声的震颤,修筑国防工事隆隆炮声的危险,一幕一幕的,总在眼前晃动,挥之不去。于是就有了再次沿着当年的路径北上,去寻找藏在心中最软处的那一片片记忆的行动。 窗外闪过一个又一个的车站,昆山、苏州、无锡……江南的这些车站全都是“高大上”的,全然没有昔日的旧貌。 到达南京时天已经全黑了。记得当年赴北疆时,南京长江大桥尚未合龙,我们的列车是分段乘轮船过的江。而现在长江上的大桥不要太多哦,这座为人们服务了近五十年的大桥已经进入了维修期,世事的变迁真是令人感叹。 当太阳再次跳出地平线时,列车已经行驶在齐鲁大地上了,兖州、泰山、济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不见烧着煤、喷着黑烟的火车头了,全都是电气化了的机车。下车走走吧,拍个照,留个影,一脸的欢笑。在站台上透透气,指点一下当年站台上的情景,感慨世事的变化。 傍晚时分,车过山海关。哦,出关了!于是绥中、兴城、葫芦岛,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就如珍珠一般成串地跳入了眼帘。还记得当年出关时看到的一片荒凉吗?成片成片的盐碱地泛着白光,告示着贫穷。现在窗外的大地上覆盖的是一片绿色,夕阳挂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把西边的天空染出一片红晕。到锦州时已华灯初上了。 等到天色再次亮起时,列车已经奔驰在辽阔的松嫩平原上了。窗外是典型的北大荒地貌:草甸、湿地、莽原。大安北、新肇、大庆西、杜尔伯特、烟筒屯,地名里都透着浓浓的东北味儿!这样一些当年探亲路上必须到达的地方怎可不下来走走呢?于是大家走出了车厢,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哦,下一站就是齐齐哈尔了,这是我曾经学习、工作了十个年头的边陲之城,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上午8点10分,列车停靠在站台上,吐出了经过三十多小时旅程的一百多名知青们。 没有十年前的喧嚣和热烈,却多了许多的条理和次序。齐齐哈尔的战友们早早安排好了大巴,接我们去九三--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站前广场上,古老的“中”字形老车站还屹立地那里,象征着一个民族的脊梁。这车站建造于日伪时期,由中国人设计。相传待建造完毕后日本人才发觉整个建筑无论从哪里看都呈现出一个个“中”字来,但为时已晚。 接着,大巴将带我们去实现“我心向北”的愿望。 九三,你好! 近乡情更怯。也许是大巴司机知晓我们的心情,特意在到达九三之前的一个服务站停下,让我们解决一下内急,更是让我们整理一下起伏的心情。也许是受古代的影响,这里的服务站都称为“驿站”。古代时为向朝廷报告边疆紧急事务,一路设立了许多的驿站,歇马不歇人,以便能够及早及快地把边疆战事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后来驿站也便成了旅馆的雏形。 这里的地貌已经完全呈现北大荒特点:天际开阔,碧空蓝天,白云低浮;大地辽远,伸向无边无际的远方。肥沃的黑土地上是茁壮的庄稼,在阳光下闪着油亮油亮的光芒。 休整完毕,大巴继续进北进发,我的心被牵得更紧了:第二故乡会以怎样的面貌来迎接我们呢?不久远处便能看见高耸的大楼——这就是九三了吧?车过收费口,赫然标着“农垦九三”,哦,这就是日夜挂念的第二故乡啊!收费站一旁蓝瓦黄墙的公路管理大楼,透着豪气,显现着“豆都”不同凡响的气势。 车过了一座现代味十足的大桥,这是当年我们从团部行走二十余里去往师部的必经之处,如今也这般的气派了。桥下的老莱河也不再是涓涓的细流,河面开阔,河水清澈。 我们在九三吃了到达后的第一顿饭。还记得五十年前到达九三时是一个曙光未起的凌晨,在昏暗的灯光下吃了北大荒的第一顿饭:豆浆、油汆黄豆就面包,香香的,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个味道。 饭后入住宾馆:金利宾馆。从十五层高的宾馆上往远望,整个九三尽收眼底,楼房连片,绿枝成荫,接着远处的绿野。 到街上走走吧,广场上一派崭新的气象。当年我曾在师里筹办农业展览,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记得我们居住的俱乐部就是当地最高的建筑了,其余的大多是平房。现在到处是高楼,还有绿地、公园、广场。现代城市所有的,这里都有。 我心中日夜不忘的北方的故乡啊,你真的旧貌换新颜了!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