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邮路上 1976年 拍摄:周雷中 朋友,看到这张照片您有何感想? 我的感受是“震惊”!震惊于乡邮员跋涉草甸之艰辛,震惊于画中人微笑而坚毅的神态,震惊于同样赤脚立于水中的拍摄人,震惊于四十年前我们知青中就有人能拍出如此深刻的画面! 照片人物是黑龙江省嘉荫县沪嘉五七农场乡邮员上海知青应诗明,他正背着两个沉甸甸的邮袋,艰难跋涉在水洼子里。 1969年3月,应诗明与同学们来到黑龙江省嘉荫县富饶公社隆安大队福民生产队插队落户。这是个贫穷的小山村,仅有十户人家,六十多口人。因水质不好,几乎人人都患有大骨节病。但乡亲们把知青看做是生产队的希望而倍加关照,应诗明和同学们才渐渐从彷徨和失落中缓过来,跟着老乡学会了种地,学会了生活,还学会了套兔子、打野鸡。 1970年初,嘉荫县和上海市联合创办“沪嘉五七农场”,生产队划入农场,变身为四连,应诗明等知青也成了农场的一员。随后一批上海下放干部和三百多名上海知青来到农场,县里也从各个公社抽调了一些干部和经验丰富的贫下中农骨干,还派来了农业技术员,开来了拖拉机,山区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原来的隆安大队没有卫生所,没有小卖部,没有广播、不通邮电,一切都要到六十里外的富饶公社去办理,信和报纸都靠来往行人捎带,十分闭塞。为了解决邮电通信问题,应诗明被推荐当上了乡邮员。他的工作就是负责农场到富饶,连带隆安、新安的邮电业务。 这工作看似简单,但两地之间相距六十多里路,其间要穿越密林,跨过大草甸。既有大洼子,又要爬大岗,且地处边境,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对乡邮员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当时全县的邮件全靠黑龙江上航运和公路客车运送,三天来一趟,小应就把他的业务与班车对接,往返各一天,另一天分拣派发邮件,可谓马不停蹄,全年无休。几次发高烧,他也没停下过脚步。 整个沪嘉农场,包括机关、连队订阅的报纸、杂志重约六七十斤,加上信件、印刷品、邮包和为农场或个人代办代购的各类物品,每次他的背囊少则六、七十斤,多则一百六七十斤。没有公路,没有汽车,甚至没有自行车和马匹,只能靠两条腿爬山涉水。可是谁都不知道,小应竟是个扁平足,路走多了腿脚就痛,他去看医生,医生在他的病历上写道:不宜走长路。小应不信,忍耐着脚痛,坚持走在邮路上,硬是把个平足练成了“铁脚板”。一次,他的脚底骨长出了骨刺,走路钻心地疼,他硬是一瘸一拐地坚持,用了十一个半小时才走完了六十里山路,忍受了巨大的痛苦! 乡邮路上危机四伏,小应曾经历过数次惊心动魄的事件。刚上任时没经验,他差一点陷到沼泽里,拼着命才从泥潭中爬了上来。后来他每次上路都带上两根长长的树杆,既可探水的深浅,又可架在塔头墩上当跳板。他曾经遭遇过熊瞎子,当四目相对时,机灵的小应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哨子,他猛吹一气,黑熊竟然被吓跑了。他也曾被三头狼挡住去路,凭着惊人的勇气,他挥舞着树枝朝狼猛冲过去,吓得狼不敢贸然进攻,只好尾随,幸亏那天快要下雨了,农场的吴德勤同志驾拖拉机前来接应,前方传来隆隆的马达声,才让小应摆脱了三匹狼。他也曾在密林中遇到信号弹升空,那年月不得不防苏修敌特活动,小应握住杀猪刀的手紧张得直冒汗。…… 要问应诗明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和毅力?是知青和干部职工对信件和报纸的渴望。他刚当乡邮员时,一个女知青接到家书时高兴得跳起来,然后高举着信件就地来了个漂亮的旋转,那情景一直定格在小应的脑海中,他感同身受,所以再苦再累都不会停顿下来。小应原先的那个福民屯,有个洪奎生大爷,担心他的安全,特意送给他一把一尺多长的杀猪刀用来防身,小应出门总是背上它,确实壮胆不少。小应的运动量大,饭量也大,粮票不够吃,张健、张逸、周国爱等很多知青和干部省下自己的粮票送给他。还有一些女知青,每次小应回到场部,她们就偷偷地把他换下的衣服拿去洗了。小应每次路过八连,老保管员徐贵德都要拉他到家吃饭,给他炒鸡蛋,做好吃的。三连的知青苏利益专门写了一篇《我们的小应子》的表扬信,通过农场广播站广为传播。从此人人见了都叫他“小应子”。这一切使应诗明万分感动,把乡邮员看成是神圣的天职。 1976年8月,应诗明被任命为沪嘉邮电局局长。1980年9月,调嘉荫县邮电局工作。十年来,小应不辞辛劳默默地走在乡邮路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也分享了大家接到信件和邮包时的喜悦。由于他的出色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工业学大庆铁人式标兵、全国邮电系统模范标兵、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雷锋式乡邮员、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过边疆鸿燕等荣誉称号。 应诗明是我们上海知青的榜样,而拍摄这张照片的人同样是我们上海知青的骄傲。 同样是在1970年,因为会画画,在嘉荫县插队的上海知青周雷中有幸被借到县里去搞宣传,和几个知青一起,为县城画了一批街头宣传画而广受好评。之后,他被留下来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的工作。当时,站里有一台苏制“卓尔基”牌135照相机,周雷中开始尝试着把自己的美术特长与摄影技巧结合起来开展宣传工作。他走街窜村,拍摄农民的辛劳,拍摄知青的艰难,拍摄县乡悄然发生的变化,拍摄边境线上警惕的卫士。他拍了很多很多,甚至参与了我国最大规模恐龙化石的发掘拍摄工作,现在嘉荫恐龙园中还保存着他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周雷中成了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后,仍然坚持用相机记录他的所见所闻。 周雷中与应诗明,同为上海知青,更能深度交流。为了拍好应诗明这个嘉荫县先进人物,周雷中花了很多时间接触和观察应诗明。最终,他决定与应诗明同走乡邮路。他花了六天时间,在爬山涉水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瞬间,于是,我们有幸看到了这幅感人的照片。 会摄影的人都知道,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这张照片可以说非常成功地诠释了这一摄影理论。一个人物,一片水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身上的邮袋表明了人物的身份,满目的荒草交代了恶劣的环境,浸泡水中的双脚说明工作的辛苦,脸上的表情则彰显了人物的性格和品德。四十年前,周雷中就能拍出如此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的作品,说明他对摄影技巧和摄影语言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了一张照片,可以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整整六天,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专业素养啊!不难想象,周雷中在摄影路上不断学习、不断体悟,为此付出了许多的辛苦。 一个被摄人,一个摄影人,都同样让我感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知青中确有许多这样的人,乃至整个知青群体能够历经千辛迎晚霞,不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吗。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