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沪驾驭马拉播种机 1973年 照片上的人是黑龙江省爱辉县爱辉公社三好大队腰屯生产队队长、上海知青杨晓沪。拍这张照片时,他是村委会委员,正赶着马拉播种机在播种谷子。这年他加入了在中国共产党,年末被村民们推举为生产队长。 杨晓沪1953年出生,高干子弟,上海市红旗中学1969届初中毕业生,1970年4月下乡来到黑龙江边的这个小屯子里插队落户。他一米八三的个头,身材魁梧,虽然带了一副眼镜,但为人做事和他的个头一样“鹤立鸡群”。在学校时,因仗义豪爽同学们都很信服于他;在赴黑的列车上,知青间有了矛盾,只要杨晓沪出面调停,剑拔弩张的年轻人便偃旗息鼓。当年火车到达北安,知青们转乘汽车奔爱辉。4月里,北大荒还是银装素裹,大雪封山。汽车在山间公路上颠簸前行,走着走着陷进了雪窟窿,动弹不得。带队干部指挥大家下去推车,可还是车轱辘打滑,爬不出窟窿。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杨晓沪毅然脱下身上崭新的棉大衣,毫不犹豫地塞到车轮底下。全车人都被他的这一举动惊呆了。当汽车碾压着他的棉大衣爬出雪窟窿,重新驶上公路后,大家牢牢地记住了这个不同凡响的知青。 杨晓沪是个非常爱学习、爱探索的人。他一到队里就主动向老乡们学习干农活。那时,生产队除了机械作业外,还保留了一部分畜力农具,什么马拉趟田板呀(用于平整水稻田),马拉收割机呀,杨晓沪都感兴趣,都学着去做。有一回秋收交公粮,县上派来运粮卡车,他也敢上去学着开,头一次倒车就把凉棚的柱子撞倒了。杨晓沪也丝毫不放松向书本学习,他从上海带去很多书籍,其中包括农业书籍。他一有空就看书学习,从不参加无聊的游戏。杨晓沪又是个干活不惜力的人,一天忙到晚,不管是队上的事,还是知青集体户的事,只要是对集体有利的他都会积极去做。就这样,杨晓沪很快就融入到农民当中,取得乡亲们的信任。1973年末,全队一致推选他当生产队长。 当上队长后,杨晓沪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生产队的用电很不稳定,经常要停电,杨晓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利用探亲的机会,自费购买了电容器等物资带回队里,又从机耕队找来报废的拖拉机发动机零部件,领着知青战友自己动手硬是改装成一台小型发电机。只要县里一停电,他们的小发电机就开动起来,解决了队里的生产生活用电,就连县电影队来放电影,也不愁停电了。他认真学习农业八字宪法,带领社员们科学种田,发展副业等,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粮食增产的同时,社员的工分值也从四五毛提高到了二元四五毛,在全省名列前茅。 自从杨晓沪当上队长后,年年推荐上大学的名单里都有他,他却每年都把名额让给其他知青,直到1976年,在公社大队领导和乡亲们的劝说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腰屯,进入同济大学深造。 2010年,杨晓沪从上海金山石化总厂退休。次年,他带着患有原发性肝肾囊肿疾病的身子回到朝思暮想的腰屯。本想在此养病治病的,但他看到分田到户后,村里的田地被瓜分得七零八落,失去了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土地也在超量化肥的作用下板结退化,农民生活直线下降。他心急如焚,想着如何让父老乡亲摆脱困境,走向富裕。 自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腰屯的村民也萌生了重新组织起来办合作社,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经济的想法,希望当年的知青队长再当他们的领头人。杨晓沪不顾病体,不负众望,带领50余户农民于2012年12月29日成立了三好农业合作社并被乡亲们推选为理事长。杨晓沪亲自为合作社制定了规章制度,编制了五年规划,实行播种、管理、收割、销售和分红“五统一”。2013年,他们没有大型农机具,又遇上了涝灾,杨晓沪四处联络,恳请支援,采取各种补救措施,总算没让土地撂荒,当年亩产仅略高于单干户,没有实现预期收入,杨晓沪自己拿出20万元分给社员,解决了过年急需。这年,他在北京中国农业合作社首届论坛上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切实了解农民情况,尽快解决农资、农药、农机和销售等环节中的斩农坑农等问题,引起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2014年,杨晓沪回上海找老知青们筹集资金100余万元购买了三台大型农机,加上天公作美,大田作物长势良好,实现产值320万,每公顷地净分红1.1万元,使社员们看到了希望。但此时的扬晓沪病情已经加重,时常腹痛不止。他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病情恶化时就飞到哈尔滨或上海急诊治疗,稍有好转又飞回黑河投入工作,就连中风未愈时,他还提笔给区乡政府打报告,要求帮助解决农机补贴问题。 杨晓沪说:“哪怕搭上老命,也要把合作社办好。无论如何,我不能对不起老乡!”他就是这样一个一心牵挂着农民的人。2015年4月13日,无情的病魔夺去了杨晓沪的生命,他永远地倒了在挚爱的第二故乡。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