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老知青、新农民

时间:2019-09-27来源:上海知青网 作者:老马 点击:
这是一个1970年3月31日离开上海赴黑龙江省孙吴县奋斗公社下乡知青,三十年后又反哺黑土地农业的故事。 对孙吴县奋斗公社下乡知青的了解,源于查国平(也是上海知青)用十年时间以《奋斗》小说形式描绘的上海知青屯垦戍边、建设农村的艰辛历程。查老师自印500本

  这是一个1970年3月31日离开上海赴黑龙江省孙吴县奋斗公社下乡知青,三十年后又反哺黑土地农业的故事。
  对孙吴县奋斗公社下乡知青的了解,源于查国平(也是上海知青)用十年时间以《奋斗》小说形式描绘的上海知青屯垦戍边、建设农村的艰辛历程。查老师自印500本,尽管无正式出版发行,但深受知青们的认同,他们在小说中都能找到各自原型。
奋斗公社知青查国平,《奋斗》一书的作者,当年垦荒时曾经担任拖拉机手。


  
       在得知本故事主人公一一老董,也是来自当年插队在奋斗公社的上海知青,便对他三十年后重返黑土地、甘当一名新农民产生了浓烈兴趣,萌发了对他这段历程想作一些了解的念头。
  老董70年离开上海,同一车专列一起下乡的有1000多知青,分为二十个连队,每连队有几位带队干部和几户社员在深山荒野老林中,组建开垦了奋斗公社。老董就是这1000多名知青中的一份子。
   老董自小心灵手巧,到连队后做木工,在建设当地河桥工程中被任主撑木匠;1974年上调到大庆,因业绩突出,被推荐上大学。1999年他毅然从有高级职称、某油田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辞职,另谋生计。2002年经朋友介绍,来到吉林省白城市的火车站向东二十公里的高平村,承包经营了100多垧(即公顷)盐碱地,承包期二十八年。这儿属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况,盐碱含量为中度,原有数人承包经营过,但均告失败。老董在总结教训基础上,经架电、打井、灌溉、整地等投入七十多万元(不含土地承包费),投入相关农业技术改造,愣把生地变熟地,并全部种植了水稻,产量逐年增加。当然,任何成功的背后一定是有付出的。头几年老董什么都亲自干,亲自查资料搞试验,研究怎样提高产量,亲自带领卯子工干活,播种季节,每天挿秧都要在11个小时以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目前每垧地稻谷稳产在9000多公斤(亩产600公斤强),米质好,无公害。并推动当地对盐碱地的改造,以利生产出更多“中国粮食”。
吉林省白城市火车站,朝东20多公里,可到高平村。
这是老董在高平村承包并改造后的100来垧地的稻田,稻田连片便于相关农业机械操作;稻田北边是火车线。
在大棚内培育水稻秧苗。



老董打了40口80~100米的深水井,用于灌溉稻田。这是稻田的水渠。
水稻长势不错。
稻谷因光照长,碾出的大米,吃口好无公害,很受粮商的欢迎。
但稻田未改造前是这样的盐碱地。
这种盐碱地盐分少时可栽培些耐盐的经济作物,但收益不大。



在稻田水沟旁还常看到盐渍土,老董说:如二年不种地,第三年又会恢复到盐碱地状况。
这三垧来地是老董的自留地块,蓝色房屋是老董及家人住的地方,称之谓“农稼山庄”。




山庄里也种水稻。
往稻田里适量灌水。
自养的红头鸭在水稻沟渠里嬉水。
种了少许玉米,调剂一下食品。
这样烧烤新鲜玉米,很香。
山庄庭院里花卉簇拥,整洁利落。


门前园子里果树繁多,瓜果桃李挂满枝头。


山庄常年有朋友来玩。
老董家的菜园子
种了不少蔬菜。
这是黄花菜。



小院的水泥地缝里竟长出西瓜秧。
又蔓延出一个小西瓜。



原来是一格暗门,开门进去是老董的办公屋。
办公屋不大、不豪华、不气派,但装滿了书籍和资料。



老董说,这些书和资料不是全部,还有不少没放在这。
这是睡觉的屋子,地下砌着地坑,到冬天每天烧三次火,屋内温暖如春,比上海的地暖装潢还要好。



火车线的右边是老董承包经营的稻田,火车线左边是髙平村的稻田,是近几年由同样盐碱地改造的。


老董的勤奋和睿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他是在现行农业政策和经济体制下,与时俱进,刻苦勤奋,学习掌握了现代化农业新技术,靠知识力量和人生积累,从老知青成为新农民。握别时,我对老董说,你改造了这些稻田,生产出这么多的稻谷大米,是个真正意义上奋斗在“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第一线的战士,“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这句话是习总书记说的。老董听了直摆手,谦虚地说自己没那么高境界,只是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来获得劳动报酬,而已!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