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法院6月26日支持控方“环境公益组织”诉求,叫停了由中企承建的该国首个燃煤电站项目。 肯尼亚政府自2013年起就提出建立这个项目,但因政府选址靠近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古城,近年来一直遭“公益人士”反对。抗议人士打出标语称“煤炭有毒”、“煤炭杀人”,肯尼亚政府公开批评其为“进步的敌人(enemies of progress)” 目前,肯尼亚国内能源紧缺,结构脆弱。由于该燃煤电站并网后可为目前肯尼亚国内总装机容量提升50%,同时可为新建的蒙内铁路供电,肯尼亚国内政客、媒体大多表示支持项目推进。 中国电建2015年6月同肯方签订设计施工一体化合同,金额为10.04亿美元。
“环保”胜诉 肯尼亚《每日国家报》消息称,肯尼亚国家环境法庭26日判决宣布,取消拉姆(Lamu)燃煤发电站环保资质。理由是开发商就环保事宜未与当地民众进行沟通。法院表示双方完成磋商,开发商进行新的环境研究后,该项目才能继续进行。 自2013年起,肯尼亚政府就计划在该国西南沿海的Kwasasi地区建立一个规模为1050MW的燃煤发电站。若建成,这将是肯尼亚国内首个燃煤电站。该电站210米的烟囱,也将让其成为东非最高建筑。
项目用地图自每日国家报 但“饱受争议”的是,发电站地址约20公里处为拉姆古城,后者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近年来一直有肯尼亚国内“环保组织”反对项目建成。而项目选址由肯尼亚政府负责决定。 《每日国家报》曾报道,2016年10月20日,一个名为“救救拉姆(Save Lamu)”的组织向肯尼亚能源管理委员会(ERC)提交意见,称电站对居民、对古城建筑、对环境均会造成影响,继而要求肯尼亚政府撤销施工计划。次年2月,ERC宣布驳回该意见。 “救救拉姆”随后向肯尼亚国家环境法庭提出上诉,获得受理。肯尼亚国家环境管理局和拉姆电站开发商Amu Power被列为被告。此案结果即在26日公布,“救救拉姆”胜诉。 除了“救救拉姆”外,还有“拉姆青年联盟”、“拉姆海洋论坛”等团体在今年组织多次上街游行示威活动。今年6月12日又有约200名人在内罗毕街头对项目进行抗议。据《每日国家报》报道,这些人手持“煤炭有毒”、“煤炭杀人”等标示,声称肯尼亚“有85%的能源供给都是清洁能源”,禁止政府往燃煤电厂投资。
图自每日国家报 全国供电增加50% 肯尼亚国内能源紧缺,结构脆弱,蒙内铁路开通带来更大用电缺口。由于该燃煤电站并网后可为目前肯尼亚国内总装机容量提升50%,同时可为蒙内铁路供电,肯尼亚国内政客、媒体大多表示支持项目推进。 对于月初“公益人士”举行的抗议活动,《每日国家报》26日透露,肯尼亚政府上周已经公开批评抗议人士,称其为“进步的敌人(enemies of progress)”。 多家肯尼亚主流媒体对该国首个燃煤电厂项目持支持态度。肯尼亚《星报》曾形容这个发电站会给地区发展带来蜕变;《非洲商业日报》援引肯尼亚政府数据,该项目将给当地带来1000个工作岗位。
该项目最主要的还是填补肯尼亚电力缺口。 肯尼亚政府预计本国电力需求保持15%增长,到2030年用电高峰约为10000-15000兆瓦,但是根据国际工程分析公司Lahmeyer International估算,肯尼亚用电需求年增长仅为8%,2030年用电高峰约为4700兆瓦。肯尼亚《非洲商业日报》援引数据指出,截至2018年6月,肯尼亚有40%的人口用不上电。 此外,肯尼亚水力发电占比较大,据英国国际水电协会数据,2016年该国全年水力发电的装机容量为818兆瓦,是该国第二大电力来源,占整体电力市场的35.1%。这意味着,一旦出现干旱,肯尼亚将面临更严重的能源危机。 另一方面,随着蒙内铁路开通,肯尼亚经济得到提速。据外交部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6月,蒙内铁路已拉动肯尼亚GDP年增长1.5%。 这就给肯尼亚该国整体的能源带来更大需求。中国电建官网介绍,肯尼亚国家的总装机容量约为210万千瓦,拉姆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105万千瓦。该项目建成之后,将为蒙内铁路提供电源。“拉姆项目对于改善肯尼亚国家电源结构,满足工业发展用电需求至关重要。” 美国人也入股了 拉姆燃煤电站开发商为肯尼亚企业Amu Power,后者51%的股份由东非投资公司Centum Investment持有。据《中国证券报》报道,2015年6月中国电建与Amu Power签订燃煤电站EPC(设计施工一体化)合同,合同金额为10.04亿美元。 另一方面,2018年3月特朗普任命前伊利诺伊州州议员麦卡特(Kyle McCarter)为美国驻肯尼亚大使。他上任3个月后,通用电气和Amu Power签订协议,入股该项目20%。 6月26日判决当天,麦卡特还参加肯尼亚电视台Citizen TV采访,随后在推特上力挺该项目,称“肯尼亚需要一个更大、耗能更小的发电项目,煤炭是最清洁、最廉洁的选择。”
而就判决一事,《金融时报》则无视该项目“多方参与”的事实,选择性地对中资含沙射影,声称这对中国造成“声誉打击”。观察者网则发现,法新社、《华盛顿邮报》、彭博社等多家外媒在报道这则消息时均未提到中国。
责编:北风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