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插队往事:回家的路(上)

时间:2019-02-22来源:老知青家园 作者:徐大益 点击:
去陕北插队,总是要回家探亲,真没想到知青的探亲之路却是那么千辛万苦,那时陕北不通铁路。第一年刚到农村,知青同学难免想家,麦收后我们村就有一部分同学三五成群陆续探亲走了,因为是初到陕北,周边环境不是那么了解,只能是瞎闯,女生胆小,只是沿着我

      去陕北插队,总是要回家探亲,真没想到知青的探亲之路却是那么千辛万苦,那时陕北不通铁路。第一年刚到农村,知青同学难免想家,麦收后我们村就有一部分同学三五成群陆续探亲走了,因为是初到陕北,周边环境不是那么了解,只能是“瞎闯”,女生胆小,只是沿着我们当初来插队时走的正规路,即先由村里到永坪搭乘到延安的长途汽车,然后再由延安坐上去铜川或西安的长途汽车抵达西安,再乘火车回到北京,这条路线的特点是相对安全,有保证,食宿方便,缺点就是路远比较绕,花费多一些,女生多走这条路线。不知道是谁说的,东渡黄河从山西走是个捷径,那样省钱,从地图上看,确实如此,于是我们村就有好几拨人试探着从山西回京,他们分别走的不同路线,当然也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风险。
 

      我们村的北京知青有58名,基本来自一个学校。分在村里6个生产队,所以知青点也被称作1队,2队,3队....,3队4队与5队的几个男生商量准备一同回京,他们蒸了许多馒头就上路了,馒头装在一个网兜里面由刘德宝背着,其他人提着各自的旅行袋,边走边聊,不觉天已经黑了,为了赶路,他们决定连夜行走。领队徐伦民走在最前面,谢子孝从后面赶上来说,我饿了,徐伦民说你去吃吧,馒头都在刘德宝那呢,一会儿谢子孝又赶上来说馒头没有了!徐道:不可能,蒸了那么多馒头,谁也没吃怎么会没了呢,我去看看,徐侧身站到路旁,队伍从他身边走过,刘德宝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徐伦民问道:馒头呢?“在这儿” 刘德宝把网兜举起来,月光下只见扁扁的网兜里面只剩一个馒头,细看才发现在网兜的一角有一个破洞!这只是回京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我们小队的马治江早就嚷嚷要回家,就是没人响应,他跟4队的安万云熟,他俩相约一起走山西,马治江知道我有个地图册,借去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问我这地图怎么看,我指着地图给他讲道: 如果走山西应该就近从延水关过黄河,那里有个渡口,别的地方没渡口过不去,其它渡口就远了,过了黄河一直往东走就到了山西的同浦铁路,那里有开往北京的火车....。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他们回来了,给我讲述他们回京一路的奇遇,离开村子后,他们步行来到了延水关,那时知青都能吃苦,长距离的步行不算什么,延水关是黄河上的一个渡口,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不像现在黄河大桥架起来了,西气东输干线也从这里穿越黄河。

 
黄河延水关

      他们一路上边走边打听,谁也没走过这条路,走山西是为了省钱,我们插队不但没有挣到钱,每年还要给队里交口粮钱。为了尽量减少家里负担,才选择走山西回来的,而且大多数人还要步行一段时间,或是因为没车或是为进一步省点钱。
 
      他俩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延水关,一打听才知道,这个渡口早就关闭了,原来那会儿经济不发达,没有什么货物和人流,渡船生存下去不容易,只好歇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他们打听到渡口那里有个泅渡送人的人家,他是用远古时期那种泅渡方式把人渡过黄河的。经人指点,他们找到了这个渡工,渡工说今天天色已晚,不能渡了,等明天我送你们过去。也只好这样了,天黑渡河确实危险,晚饭住宿都在这家解决了。据说晚饭是因为来客,主人听说还是北京知青,特意给他们做的陕北风味儿“搅团” ,据马治江说那是他所吃到的最好吃的“搅团” ,晚饭后就住在他那里,也就象征性的收了点饭钱,住宿就算了,没有要钱,陕北人就是实在。

 
黄河羊皮囊
 
      第二天,渡工把他俩带到黄河边,在他们每个人身上绑上一个羊皮囊,就是做羊皮筏子的那种,羊皮筏子是由好几个羊皮囊组成的,羊皮囊子绑好了,又在每个人身上绑了二个大葫芦,这些都是起救生圈的漂浮作用的。然后再用一根绳子拴起来,一头由渡工拉着,下水时还说,你们也要游啊,要么我一个人可带不动你们两个人。就这样他们连游带扑腾总算游过了黄河,上岸一看,已是被冲到下游好远,每个人付了几块钱的渡河费,河工就回去了。
 
      穿上衣服,告别黄河他们又踏上了回家之路,收获后的山西高原一眼望不到头,山西的黄土高原与陕北的黄土高原不太一样,陕北是千沟万壑,山西是一马平川,就这样他们一直走到天黑,为了省钱,他们继续夜行,累了就地休息打个盹,然后接着走,天蒙蒙亮的时候,在月光下看到前面有一条亮亮的东西延伸到远处,不知谁说道那就是铁路,马上就要到了,他们兴奋的跑过去,到了跟前一看,这哪里是铁路,原来是黄河。

 

      走了一夜又回到原地,他们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没劲儿走了,怎么回事,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我说: 你们是碰上“鬼打墙” 了。这种现像碰上的人不太多。
 
      话说一队的几个同学,他们商议着扒车回家,那是有一年,县里不让知青春节回家探亲,说是什么在农村与贫下中农过个革命年,汽车站不卖票给知青,他们决定拦车回家。我们村前就是一条公路,修建于民国时期,上至绥德下达延安,客车不让知青坐,就拦过路的卡车,几个人商量好了,说干就干,结果是别人都扒上车走了,米小平没上去。第二天米小平找到我说,你送送我吧!我俩是同校同级又同班,在学校关系就不错,米小平说你把我送到清涧。没问题,我知道延川不卖知青车票,在延川是走不出去的,清涧县属榆林地区,第三天一早,吃完早饭我俩就出发了,我们步行几十里路来到一个叫作“邀家河” 的小山村,这个村子在我们临近的贾家坪公社,而且是在一个深山沟里,交通很不方便,但这里面也有一个知青点,还是我们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的,我们没事就经常串门来往,以前就听他们说过,他们经常去清涧赶集,因为这里距清涧比较近。

 
陕北小山村
 
      到了邀家河,老同学见到我们很热情,安排我们休息,问明我们的来意之后就说,没问题,刚好明天是清涧的集,村里有几个老乡也要去,咱们和他们搭个伴儿一起走,当晚住在知青窑洞,第二天天不亮就被叫醒,女同学已经把饭做好了,吃完早饭,叶惠英说今天我陪你们去,马上走!我们班在这里是女生多,上路了,天还没亮,路远,要翻过二座山几道沟。
 
      老乡在前面带路,我们跟在后面,七八个人鱼贯行走在陕北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山路旁都是稀稀拉拉的庄稼,显然,清涧不如我们延川,在陕北越是往北自然条件越差,农民的日子越是不好过。后来听米小平说,他在路过绥德某地时,看到路旁有刷在梯田上的大标语,上面写着“苦战三年,争取实现不吃糠!” 原话应该是“苦战三年,实现大寨县” 米小平说这是我来陕北见到的最物实的标语了。
 
      天逐渐的亮了,翻过一座山头,来到一条川道,川,实际上就是比沟要宽,路旁河滩里都是起出来的石板,使我想起陕北的一句顺口溜,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果然名不虚传。路上人流越来越多了,开始进入集市了。在一个路口老乡停下脚步道: 你们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就是汽车站,我们往那边去了,下午咱们还在这里汇合一同回去,叶惠英要去集市上给知青灶上采买东西,就跟老乡们一起去集市了。我同米小平一道来到汽车站,今天的车还没来,要午后才到,看着米小平手里的车票心里踏实了。车站旁边就是一家国营食堂,米小平执意要在临走之前 “宴请” 我一顿,好吧,也是要到“饭点” 了,我也就没客气,吃的啥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好像是两面馍和烩菜吧!这已经是倾其所能了,在延川,在永坪不过也就这样啊。车来了,我目送米小平登车远去。

 

      回程已是傍晚,老乡选择了另一条路,没有老乡领路还真不行。来到山顶,皎洁的月光照在山路上,休息时老乡说今天来去总共有90里路,如果加上从邀家河到我们村的来回30里,这二天总共行走了120里路,且大部分都是山路。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