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5日,南京东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一群上海青年坐在大卡车上,车沿着道路慢慢开。人们夹道送别这些半大的孩子,送他们奔赴边疆、农村。 车上的王汝刚当时刚过16岁。人生第一次要出远门,兴奋还来不及,哪里晓得离愁别绪。他要去的地方是江西宜丰县芳溪镇,他告诉父母这一定是个芬芳美丽的地方。他穿一身复员亲戚送的旧军装,胸口戴着大红花出门,自觉无比神气,更何况站在卡车上,缓缓而行,微风扑面,视野宽阔,恍惚昔日在大世界戏台上,看过的新科状元骑马游行场景。 做男人,就是要到外面世界去闯一闯,有啥伤心?胸前大红花映衬着他,更显得意气风发,满脸通红。 卡车这天是从人民广场出发的,经过福州路开到外滩,然后转到南京东路往西开。车子经过朵云轩,近福建中路口的张小泉刀剪店门时,王汝刚看见相熟的脸一张一张出现。这是他的邻居、同学、居委干部阿姨,他们是特地来送他的。街面上,锣鼓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邻居和同学凑上来说:“路上当心点哦,注意身体。”王汝刚点点头。大家又说:“放心,你父母我们会照顾的。”王汝刚脸色一变。 刹那间,好似大梦初醒。就这一句话,像忽然剪断一根弦。王汝刚眼泪决堤。 这一年,王汝刚的父亲已经65岁了,母亲55岁。王汝刚是独子。他一走,白发父母会如何生活?为避免骨肉分离的刺激,父母这天甚至都没有来送他。一直到此刻,王汝刚才意识到,自己将要去一个从未踏足的地方,去开始一种完全未知的生活。他开始哭起来。卡车开到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在西藏中路拐弯,直接开赴火车站,带着哭泣的王汝刚离开上海。 等到王汝刚再回来时,已经是1973年。他后来才知道,离别这天,母亲虽然没去南京路送他,但在家里一直盯着桌上的台钟。到了火车出发的时刻,母亲在家一下子哭昏过去。 十里一梦 王汝刚的家谱里,往上推24代都是上海人。他的祖辈本来世代生活在杨浦区引翔港,祖父与父亲都是勤奋的木匠,两人合力用辛苦数年积攒下的钱翻新了房子,却不料被日军炸弹一把火烧尽。王汝刚的父亲无奈离开祖居之地,到市区生活。王汝刚小时候,生活和读书都在十里南京路附近。 南京东路的热闹,来自商业的繁盛。南京东路上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引领了当时百货业的新模式。除四大公司外,南京东路上还有“惠罗”“福利”,“丽华”“国货”,人称四小公司。小时候,王汝刚最喜欢逛商店。从南京东路山东路口的新华书店开始逛,看书、看文具,然后到朵云轩看工艺美术作品。后来新华书店变成友谊商店,只对外籍人士开放,嘴巴甜的王汝刚常常哄着门卫叫叔叔伯伯,好溜进去看各地、各国的奇珍异宝和工艺品。南京东路近福建中路口的真老大房,常年卖各种好吃的,其中的熏鱼和熏蛋最让王汝刚流连再三。 老来得子,王汝刚是父母心中珍爱。由于出生时母亲已不年轻,身体虚弱的她没有奶水,因此为王汝刚前后雇用了7个奶妈,有时也抱着他喝过邻居、姑妈的奶水。 王汝刚从小对各地方言特别敏感。苏北、苏州、常熟、无锡、宁波和浦东地区方言,他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到了王汝刚6岁时,祖父去世,家里请来道士做道场。几天下来,小王汝刚在一边看着,竟把道士们的调门和程序学得八九不离十。一次,道士们中午脱了法袍去吃饭,王汝刚偷偷到灵台前穿上大袍模仿道士们的样子拜忏。因为不会念经,就用道士的调门学着弄堂里听到叫卖声念“修——阳伞,修——套鞋”。正念得起劲,被用完斋饭的道士看到,一声大喝,王汝刚吓得扔下法器就跑。后来一位老道士打量了王汝刚一番,意味深长地说:“小阿弟倒是唱戏的料。” 石库门里常有走街串巷跑江湖的,王汝刚总是对他们流露出兴趣。日常听戏、看表演,逛街后,他总能惟妙惟肖模仿出来。 到了报童小学读书后,王汝刚对声乐敏感的特点进一步冒尖,他做过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参加过故事小组,在学校的联欢会上总是那个自告奋勇要表演的小孩。1964年,王汝刚表演《小淘气捉鬼》获得黄浦区少儿故事大赛一等奖。不久,又在班里演《三毛学生意》里的老板娘,因为演出效果很好,附近不少厂矿企业也常常邀请他们去表演。 演戏,真的和他结下不解之缘。 祥云火炬 对王汝刚来说,十里南京路代表着上海的核心。16岁离开这里,等再回来时如故人相会。 1975年,在里弄生产组工作的王汝刚得到去上海金属表带厂工作的机会。一年后,又被厂里安排去接受培训,回厂担任厂医。虽然能为人治愈伤口还能开药,但生性更喜欢说说笑笑的王汝刚,在医务室坐不住,一有机会就去和厂里的文体爱好者偷偷排练节目。有一天,工厂对面的虹口区文化馆曲艺队招收业余曲艺爱好者,王汝刚和朋友立即报名,通过考试后被录取“唱滑稽”。这一去,小厂医在一场又一场业余表演中,过足戏瘾。 也在这样一场又一场表演中,王汝刚发现台下总是坐着一位老人,高高的前额,大大的眼睛,戴着口罩,看戏极为认真。后来同伴告诉王汝刚,这位神秘的老人就是滑稽界赫赫有名的杨华生。 不久后,滑稽大师们陆续得到平反。南市区准备恢复剧团。一天,王汝刚回到医务室,同事们告诉他:“杨华生、笑嘻嘻来过了,专程请你去演戏的。”下班后,王汝刚兴奋地去笑嘻嘻家,杨华生、笑嘻嘻笑眯眯地告诉他,剧团要恢复上演《七十二家房客》,希望他扮演小皮匠。但当王汝刚开开心心回到家告诉父亲后,父亲断然拒绝儿子要当滑稽演员的想法。王汝刚不敢违抗父命,只能打电话给笑嘻嘻老师谢绝提携。没过几天,王汝刚下班回家,左邻右舍激动地告诉他:“杨华生、笑嘻嘻下午光顾了你们家的小阁楼。”到了屋里,只见平素严肃的父亲露出笑容说:“你就去吧,但一定要演得有出息。”原来两位老人用自己的“文革”经历和劫后余生对艺术的追求说通了父亲。 1987年5月,电波里出现了一位“王小毛”,他操着一口苏北上海话亮嗓:“啊哟喂,我是滑稽王小毛。”节目开播不出三个月,“王小毛”就成了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明星,这年夏天,剧组决定请王开照相馆的著名摄影师屠铭慈为四位“王小毛”拍摄彩色照片,公开签名发售。消息传出后反响强烈,签名活动的当天,人们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赶来,王开照相馆门口人山人海,排起长龙,南京路车辆堵塞,人满为患。最后,只得出动警察维持秩序。 2008年,作为上海文化界代表,王汝刚通过选拔,成为一名奥运火炬手。5月,奥运火炬传递到上海。传递当天,王汝刚按照要求,根据工作人员安排,到南京东路上等待上一棒火炬手跑来。就在王汝刚接到火炬跑起来的一瞬,他忽然意识到,这段他负责护送火炬的距离——从朵云轩到张小泉刀剪店,正是1969年他站在卡车上,醒悟到自己要离开上海的地点。 这条著名的商业街,王汝刚曾无数次走过。但近40年过去,这两次流着泪经过南京东路的经历,寓意了他一生的轨迹——一次,他是奔赴未知命运的半大孩子,因为要离开白发双亲而号啕大哭;一次,他是上海无人不知的滑稽演员,身边,是太太和儿子陪伴护送祥云火炬,他望着妻儿,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