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这些台企出现在进博会上 台媒:没有邀请函也要来

时间:2018-11-06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丁扬 点击:
今天(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在上海开幕。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全球对进博会的期待早已写在了外媒近段时间铺天盖地的报道中。 而今天上午,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又无疑是对这种期待的响亮回答: 中国经
      今天(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在上海开幕。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全球对进博会的期待早已写在了外媒近段时间铺天盖地的报道中。

      而今天上午,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又无疑是对这种期待的响亮回答:

      "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进博会场馆 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开放、自信、笃定、豪迈……这是这个秋天,是世界贸易秩序经受空前挑战的特殊时刻下,中国正在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

      而最先受到鼓舞的,当然是聚集在现场聆听这场讲话的数千家外来企业及其代表。

      这其中,上百家来自台湾的公司和参会代表们心头恐怕别有一番感慨--为了这场盛会,和盛会背后这片中国经济的大海,他们此行不仅仅跨越了两岸,更跨越了台当局自设的政治藩篱和太多看不见的障碍……

      台媒:没有邀请函也要来!

      " 130多个国家,3000多家企业,超过15万买家,其中包括20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和全球500强企业……"

      4日的一篇报道中,台湾联合新闻网用"广发武林贴"来形容进博会的盛况。

 
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截图

      台湾《经济日报》则特别提到,这场以"开放"为主题的盛会中,台资企业也有上百家参展,其中33家食品文创商家属于跨海台企,另有72家属大陆台商。

      提起上述参展台企,台湾《远见》杂志颇显自豪:尽管(参展)家数少,但此番亮相的文创商家也好,高科技企业也罢,都可堪称"台湾之光"。

      " 对于今天的中国,进口博览会是重中之重,琉璃工房绝不缺席。"报道援引台湾琉璃工房执行长张毅的话说。

      如此重视的原因无他,"一旦在大陆获取市场先机,你就已经拿到1∕3的天下,"台湾友嘉集团(此次参展台商中展位面积最大台企)负责人这句话,无疑"也是所有参展商的心声"。

      事实上,在台商们放眼大陆乃至全球的雄心背后,更值得一提的,还有此番百余家台企亮相进博会所跨越的距离和障碍。

      在一篇题为《进博会面向全球扩大开放,台湾群星中亮微光》的报道中,联合新闻网透露了这样一个关键细节:尽管台资企业参展数超过百家,但事实上,此次进博会台湾方面并未收到任何官方邀请。

 
进博会上的中国馆台湾区

      报道引用台湾外贸协会表态称,虽没有受到官方邀请,但基于服务,台湾海贸会还是热情协助台湾厂商争取报名。

      经过努力,"外贸协会透过对口的大陆海贸会,争取到33家以食品加工为主和文创产业,参加进博会"。

      报道还指出,由于得以参展的台商大多是透过大陆各地台办、台协安排,因此"不强调台企台厂",而是零星分布在各个展区,以期通过大陆进出口平台扩展全球市场。

      而这也解释了有些台媒有关"与邻近的澳门、韩国专区相比,台企气势'相形见绌'"的感叹。

 
11月5日,一名那智不二越公司的工作人员站在用于汽车制造的焊接机器人展示台前。 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但很显然,对进博会的信心和对大陆市场的乐观战胜了"对比带来的伤害"。

      " 这是大陆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一个信号,我们要抓住大陆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借助进博会平台,在大陆市场更进一步。"台湾太子企业集团副总经理张顺发此前在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一边艳羡,一边哀叹

      事实上,查阅台媒今年以来的多篇报道,就会发现,对于进博会,台湾企业和民众早已期盼多时。

      早在今年3月,台湾东森新闻网就发布消息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企业报名参展时,台湾不少民间的职业团体也注意到了这场盛会,并打算组团参加,"从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筹画,目前消息还不明朗,但初期进展顺利"。

      而到了今年7月进博会倒计时100天之际,为明确大陆方面对台湾企业参展的态度,台湾"中央社"记者更是做出了"拦截"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的举动……

 
台湾"中央社"报道截图

      当时台媒的报道详细讲述了台湾记者在那场由中国商务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行的记者会上的心理活动,以及随后该记者与王炳南的短暂互动:

      " 随后登场的记者会由王炳南与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向媒体简报,并回答媒体提问,两人共计回答7个问题,但未点名台湾媒体。"报道说。

      随后,在王炳南离开会场前,"中央社"记者上前询问台湾的报名情况。

      " 他(王炳南)首先表示,'我们欢迎港澳台地区';想了一下接着又说,'目前的情况,大概也有100多(家)'。"报道说。

 
王炳南

      如今看来,相比台媒一度纠结的没有收到官方邀请函,王炳南那句"欢迎港澳台",看上去更像是一张无形的邀请函。

      而这一表态,也同时呼应了台湾联合新闻网对进博会的另一个巧妙形容:这是一场"开放大秀"。

      开放,意味着打破封锁,更意味着跨越隔绝--无论是从台媒感慨,还是台企的欢欣来看,进博会背后大陆开放姿态映照出的,都恰是台当局的"自我隔绝"恶果。

      例如台湾《旺报》就报道认为,本次展会吸引上百家港澳台企业参展,对比中国大陆不断向世界开放市场、包容全球的情况下,民进党让台湾变得闭塞,阻碍两岸经济交流直接影响到台企和民众利益。

      " 民众想要的就是未来与希望,绝对不是'又老又穷'。然而,在蔡英文领导下的台湾,只让人看到社会撕裂与对抗,让民众看不到未来,可叹亦复可悲。"文章如此激愤说道。

      台当局阻挡不了台企西进的脚步

      岛内舆论对进博会重视到什么程度?从今年7月台湾《旺报》的一篇评论报道中可窥一斑。

      文章中,作者率先提出问题:"台湾将如何参与这场博览会?"

      文章分析认为,中美贸易冲突激烈形势下,进博会可望凝聚全球捍卫自由贸易力量,共同制衡贸易保护主义,并展现大陆市场对外包容能量。这场盛会,值得海内外经贸界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台方亦应掌握契机,表态支持,并争取在会上设立'台湾馆',俾为两岸关系破冰。

      " 大陆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民进党当局应为台湾现实利益着想……不妨从经贸层面着手,亦能创造两岸关系破冰契机。其如有心,则不久后要在上海登场的进口博览会,就是极佳机会点;切莫轻易放弃。"作者这样殷殷写道。

 
2014年,两名大陆居民在海峡两岸农牧渔产业交易会上选购台湾水果。 新华社资料图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台当局并没有"听劝"。

      于是才有了如今《远见》杂志那句感慨:在全球2800多家(应更新为3000多家--小锐注)企业参展的中国进口博览会,台湾的份量如何呢?一点也不令人意外,由于两岸关系紧绷,台湾在进博会上,只有70余家(此处数据应为百余家--小锐注)企业参与盛会……

      事实上,台媒从进博会细节中读出的"别有意味",还有更多。

      例如《旺报》另一篇报道就认为,一方面甫与台湾"断交"的萨尔瓦多与多米尼加总统均参加进博会,另一方面中国馆设立"港进"、"澳门荟"、"台湾亲"子展区,这些看似不甚相关的细节,其实都在对台释放"释出讯息"。

      " 不认同一个中国,当然就不可能与之进行相应的往来。"台湾问题专家张彬这样向小锐指出台湾企业赴进博会曲折背后的根本所在。

      在张彬看来,台湾企业的踊跃参与恰恰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台湾企业离不开大陆,大陆这么广阔的市场是前者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岛内的主流民意也正在越发清晰--台湾当局对两岸交流的阻碍,得不到台湾民众、企业的认同,也阻挡不了台湾企业西进的脚步。

 
2008年12月26日,旅客在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当日,青岛至台湾空中客运直航正式开通。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 在两岸各通道基本停摆的状态下,大陆展现了极大的诚意和善意,始终对台企敞开大门,分享大陆改革开放的成果。"张彬说。

      他告诉小锐,这样一种"两岸关系虽然冷,但两岸民间企业交流非常热络"的现象,其实非常有指标性。"一冷一热之间,展现了台湾企业和民众愿意跟大陆发展关系、愿意加强两岸的经贸往来的态度。这种情况下,台当局更应顺应民意,顺应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