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知青忘不了的崇明新海农场

时间:2018-10-18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柴焘熊 点击:
摘要:许多上海知青的印象里,大多忘不了新海农场这一名词。它是当年崇明地区建立最早的国营农场,曾经先后有数万上海知青在那里生活过,挥洒过他们的青春汗水。时至今年,新海已有60个年头。 许多上海知青的印象里,大多忘不了新海农场这一名词。它是当年崇
      摘要:许多上海知青的印象里,大多忘不了“新海农场”这一名词。它是当年崇明地区建立最早的国营农场,曾经先后有数万上海知青在那里生活过,挥洒过他们的青春汗水。时至今年,新海已有60个年头。
 

      许多上海知青的印象里,大多忘不了“新海农场”这一名词。它是当年崇明地区建立最早的国营农场,曾经先后有数万上海知青在那里生活过,挥洒过他们的青春汗水。时至今年,新海已有60个年头。

      在崇明县18个乡镇中,新海和东平镇一样,是个仅设立不满10年的建制镇。称它六秩,似乎有点离谱。然而,作为农场而言,它确确实实已有60年的历史,如果把时间回溯到1958年——

 

      崇明岛的西北部,早在1911年后就已有沙洲出露水面,人们把它称作为“开沙”。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沙已高出江面许多。附近的农民曾先后5次自发组织起来套圩围垦,无奈势单力薄,靠有限的人力、单薄的财力根本成不了气候,形不成规模。1958年,中共崇明县委统战部组织了部分工商业者来到开沙,圈围起了一小部分土地,建立起了畜牧场,场名套用解放前北新桥附近新海乡的名字,称新海畜牧场。至此,开沙这块20世纪初中国版图上最年轻的土地终于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新海。

      开沙真正大规模的围垦是在新海畜牧场的翌年,也就是1959年。那年,经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府)批准,崇明县在庆祝建国10周年之际,成立了开沙围垦筹备委员会,下设围垦指挥部。12月初,冒着初冬的寒汛,海桥、三星、庙镇、合作、江口、港西、城桥、城北、城东、新河、竖河等11个公社的8000余名民工浩浩荡荡地进驻开沙,和新海畜牧场的场员共1万余人,在秋后刈倒的芦苇地上树起了红旗,搭起了环洞舍、人字棚,摆开了与大江争地的战场。

 

      这是一场抢时间、赶进度的战斗。围垦人员必须赶在大潮汛末、小潮汛初的短短15天汛期内,挑筑起长达22公里的小堤岸,堵住港口,然后再在大汛之时,于堤内开挖岸转河,取泥加高已筑就的小堤。在大汛退去、小汛来临时,又在堤外的江滩上挖土培堤。今天,我们在书写这段历史时仍不难想象,在没有任何机械作业,全凭矮钎挖土、扁担泥络挑泥的日子里,参加围垦的1万余名民工,脚下是刺脚的芦根,肩上是沉重的担子,眼前是泥泞的道路,空中是凛冽的寒风。他们的劳动强度是何等大!施工是何等艰苦!

      为了加快筑堤的进度,保证大堤的质量,围垦工地上的劳动红旗竞赛开展得热火朝天。史称在1959年12月18日的那天,庙镇公社一位名叫倪汉香的青年民工,创下了1天之内自掘自挑泥土13.36个土方的记录。

      相对于挑泥筑岸而言,筑坝截流则更要惊心动魄。未围垦的滩涂上常有一条条天然形成的港汊。要使大堤将滩涂围成一体,就必须将它们堵截。开沙的围垦过程中,就碰到了一条名叫小洪的港汊。它全长4000多米,由东向西流入长江,入口处宽达250多米。当时,三星公社和新海畜牧场的民工在此已奋战了两个星期。大坝行将合拢时,水流越来越急,越来越急。成担成担的泥块倾倒下来,还来不及眨眼就没了踪影。一只只用芦苇扎成的柴排沉下便被急流冲得不知去向。围垦指挥部在审时度势后,作出了载石沉船的决定,3只木船载着满满的石块行驶到了合拢口,停沉至水中。水流虽稍有减缓,但仍十分湍急。这时,一位名叫陆静娟的女青年,带头跃入了合拢口,欲以身阻击汹猛的潮流。在这位女中豪杰的带动下,百余位民工也纷纷跳入水中。潮流平稳了下来,挑泥的队伍如接力赛一般,接二连三地将泥块倾倒下去,大坝终告合拢。


      开沙的围垦工程在经过了3个多月的奋战后终于胜利完成。崇明县在围得的6210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新海农场。农场当年就在其中的23400亩地里栽种了水稻,产粮610万斤。

      开沙的围垦成功和当年的丰收,无疑让上海找到了一个大粮仓。当时的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领导正为困难时期的物资供应短缺而犯愁。开沙的经验让他们坚定了围垦滩涂解决副食品供应困难的决心,于是成立起上海市围垦总指挥部,组织各区组建围垦大军,奔赴江海滩涂。

      1960年9月,数万围垦大军渡江而来,他们在“潮来一片的白茫茫,潮退一片芦苇荡”的滩涂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吴淞区、黄浦区和高教局三家单位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围得了19134亩土地,建起了吴淞、黄浦、高校3个畜牧场。1963年,三场合并为新安沙农场,1966年更名为跃进农场。普陀、长宁、卢湾、徐汇4个区亦派出队伍,在大龙沙、合隆沙等处摆开了战场。

      4个区在围得的土地上分别建起了畜牧场。1963年,普陀畜牧场及长宁、卢湾畜牧场的一部分,再加上新海农场的部分生产队一起组成了洪西农场,长宁、卢湾畜牧场的其余部分和徐汇畜牧场则合并为合隆沙农场。1966年更名为红星农场和长征农场。正是由于当年崇明当地1万多农民和吴淞、黄浦、长宁、普陀、卢湾、徐汇6个区及高教局系统的数万干部、职工、居民、工人、店员、学生、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才使崇明西北部的版图上增加了10万亩多的可耕地,为保证上海市的农副产品供应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老围垦们在滩涂上垦建起了跃进、新海、红星、长征等农场,为农场日后的壮大和兴旺打下了基础。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大批知识青年的到来,农场增添了创业的生力军。在老职工和知青们的挥汗垦拓、奋力拼搏下,新海——这块崇明岛西北部的大芦荡,起了覆地翻天的变化。

      据有关资料显示,新海、跃进、红星、长征等4个农场,共开挖县级河道(途径农场部分)48公里;场级河道41条116公里;其他河道如泯沟等43条;修筑了灌溉干渠182条121公里;灌溉支渠1211条804公里。
资料还显示,新海在她的而立之年1990年,4个农场共生产粮食约56750万吨。向市区提供家禽35万羽,蛋品180多万公斤,淡水鱼1506吨,生猪25026头。可以说,上海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里,都有新海人的辛劳在里面。

 

      1970年开始兴办的农场工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了长足的进展。当年的跃进农场,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潜力,积极创办了不锈钢制品、五金工具、医疗器械和仪表电器、钢木家具等5大类企业。其中的不锈钢制品厂、乳品厂和电表厂还是产值超千万、利润过百万的农场局重点工厂。“申工”牌双头呆板手、“恒”字牌电热恒温培养箱、“飞跃”牌钢铁刀、“月环”牌单相电度表、FFF不锈钢厨具、“环球”牌不锈钢双复底锅,都是响当当的部优、市优产品,跃进工具厂还是国家的二级企业。

      新海农场工业也可圈可点。它的主要工业产品曾达50个大类500多个品种。立式钻床为国家机械部、国家商检总局、市机电局认可的信得过产品,“三圈牌”皮尺曾获上海市优质产品和出口优质产品称号,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毛绒玩具更是享誉海内外,畅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座落在红星农场的红星日化厂是国家化妆品生产的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的碧丽牌美容、护肤、护发、洁肤等5大类日用化妆品在市场上有很高的占有率。红星机械厂生产的自行车中轴、八角锤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长征农机以机电、轻工、橡胶、塑料、化工5大类产品为主打。其生产产品中的镙钉旋具、擦字橡皮、油灰刀、医用输液器、乳胶手套等曾远销美国、加拿大、苏联、瑞士等国家和大洋洲、非洲、中东、东南亚及我国香港澳门等地。

      随着农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各场部的设施也得以日益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俱乐部、影剧院的兴建,综合商店、饭店旅馆、银行、邮电局的开办,公交班车车次的增加,居民住宅楼的建造,让4家场部成了职工安居乐业之地。规模初具的农场小城镇已出现在跃进、新海、红星和长征农场的版图上。

      从1994年9月起,国营农场的体制有了较大的变化。作为主管全市所有国营农场的上海市农场管理局,转制组建成了上海市农工商(集团)总公司。跃进、新海、红星、长征等农场,亦相继更名为农工商集团跃进有限公司、农工商集团新海公司、红星总公司和长征总公司。

      2003年5月,市农工商集团又对所属农场型的子公司作归并和调整,决定将集团所属的跃进有限公司和新海总公司合并为农工商集团跃进有限公司,并建新海社区及党工委。而农工商集团原属的红星总公司和长征总公司已先于跃进、新海,在2003年1月份合并成了长征总公司,但政府职能部分事务仍未分开。2003年3月,长征、红星社区纳入新海社区。2003年6月,新海、跃进归并成立新海地区社区。2004年3月,原长征(红星)、新海(跃进)农场社区实现新一轮归并,建立上海市新海地区社区。2008年,按照市人民政府59号文件的批复,农场社区所属的上海新海社区、东平社区划归崇明管辖,成立新的建制镇。由此,新海镇在2009年1月正式挂牌。

      建镇,让农场社区的干部群众个个欢欣鼓舞。仅就建镇的第二年年而言,新海镇就有15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工程启动。售后公房的改造、水道管网的铺设、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工程的实施、社区文化工程的建设、河道的清淤疏浚、危桥道路的维修,每一件都是新海镇人民翘首以盼了多时的心头事。

      沧海桑田多变幻,华章新篇待重续。
  


      附:新海镇的沙洲名称

      新海镇所辖的区域,都由崇明西北沿并涨的沙洲围垦而成。这些沙洲在数十年前从江水中渐渐露出水面时,附近的居民便根据当时的气象、地貌、民间传说等,为它们起了一个个名字。这些名字在围垦初还常常挂在人们的口头,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现大致作一下介绍,以便让当年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大批知青钩沉起回忆,也让年轻一代的读者有所了解。

      开沙

      开沙所在的地段即是新海镇原新海农场部分。大约在1917年的时候,崇明岛西北沿的江中露出了一个长满芦苇的沙洲。沙洲淤积得很快,未几就有附近的农民乘江潮退落时登上岸去捉蟛蜞、割芦柴。后来,又有附近的粮户组织穷苦农民在上面围套小圩,开垦种植粮食。但由于当时生产水平低下,人力财力缺乏,所筑堤岸低低矮矮,又窄又狭,常被风潮吞没,常遭狂涛打坍,庄稼难以收获。据先前老农回忆,当地农田30多年来仅获得过8次的收成。但由于沙洲的日涨夜大,面积可观,附近的百姓心有不甘。尽管圩堤屡遭侵毁,但人们仍不死心,每冲毁一次便上去再围一次,屡围屡坍,屡坍屡围,立誓要把这沙洲开发成良田沃土。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便约定了取了一个讨口彩的名字:开沙,希望此沙有朝一日能开发成功。

      建国后,附近的农民又先后5次自发组织上开沙套圩,均未获得成功。1958年,崇明县委统战部组织部分工商业者前去套圩,围得部分土地,建起畜牧场,并以建国前北新桥附近的新海乡之“新海”来命名,称为新海畜牧场。开沙之名遂逐渐被新海所取代。

      新安沙

      跃进农场原名新安沙农场,由此也可推知,它是在当年名叫新安的沙洲上围垦而成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这个沙洲位于开沙的西部及北部外江。据旧时《县志》上称,先前江中曾经涨迭起过一个沙洲,面积很大,也很繁华,不但有被垦拓成的良田,也有百姓聚居的集镇。集镇的名字称新安。后来长江江流改变,沙洲经过几十年江涛海浪的冲刷渐渐没入江中,了无踪影。时过境迁,江流又有变向,没入江中的沙洲重又开始复涨(这一沙洲复涨现象在崇明历史上并不鲜见)。到了上世纪的50年代,已成为水草摇曳的滩涂。人们因其是重新复涨出来的缘故,便把它按原沙洲上的集镇名字来称呼:新安沙。

      新安沙围垦后,其西边很短时间又涨起了一大片滩涂。因其淤涨迅速,成涂于大跃进年代,人们便把它唤作为跃进沙。与此同时,在新安沙的东北部也涨出了一片粗粗长长的伸入江中的沙洲,人们因其形状而叫它为老虎尾巴。1964年,经新安沙农场与崇明海桥、三星、合作、庙镇、江口、港西、城桥、城北8个商定,共同负责围得土地9600多亩。

      大龙沙

      大龙沙是原红星农场所在地的一部分。

      据当年合作公社北部的一些老农介绍,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大龙沙所在地还是一片苍茫的江水,江中可以行船,根本没有沙洲的影子。后来有一年的夏秋之际,这一带的天空突然有乌龙现身。粗黑的云柱从天而降突入江中,龙吸水的情景让附近的百姓惊得个个失色。也就在这次乌龙突现探江之后,江中开始暗沙涌积。日积月累,到了上世纪50年代,江面已隐隐浮现起了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沙洲。人们因它在龙吸水后迭涨,形状又似长龙,便把它唤作大龙沙。

      在崇明话中,“龙”和“同”的读音基本相近。一些外地来的人听当地居民叫此沙为“大龙沙”时,竟误作了“大同沙”,这些人中包括原来到此围垦的普陀区的许多干部、职工、店员,而民间也有许多人不知道“大同沙”其实就是“大龙沙”。

      由于这个沙洲未围垦前蟛蜞特别多,老百姓常上去捕捉食用,因此,也有许多群众干脆称其为蟛蜞沙。

      合隆沙

      长征农场原名合隆沙农场,地处现新海镇的最东边,和港西镇接壤。

      其实,在未围垦前,合隆沙并不和崇明本岛相连,它处在临近崇明的江中,东边是东平沙,西边是大龙沙。上个世纪30年代,崇明北沿的江面流水变缓,泥沙沉积,淤涨起了一大片沙洲,合隆沙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沙洲地形比较奇特,上面通向长江的自然河道众多,据说有四五十条。其中最大的一条要数合隆沙与大龙沙之间的小洪(崇明原来把两沙间的水道称作为“洪”),宽度竟达800米。

      附近的居民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到沙洲上去套圩围垦,但由于自然河道众多,涨潮时流水漫溢,堤岸很难挡住,再加上人力不均,河坝无法拦筑,故围堤垦殖始终无法成功。人们在与江水的反复较量中终于认识到,要使这个沙洲围套有成效,必须让它与崇明本岛合拢相连。于是,合拢就成了人们谈起这个沙洲的话题,沙洲也因此干脆被人们称作为“合拢沙”。文人们为祈吉利,将它写作“合隆沙”,合则昌盛兴隆也。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