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关注与帮助知青空巢老人

时间:2018-03-22来源:知青网 作者:王家林 点击:
空巢老人的涵义: 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凄凉、孤单、无助。 现在被
   “空巢老人”的涵义:
      “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凄凉、孤单、无助。
      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老人的空虚、寂寞的心情与状态。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
一、知青老人“空巢”概况
      1979年,我国实行每一个新婚家庭只准生一个子女的“独生子女”政策。
     恰巧,这段时期是1000多万知青返城,结婚生子的集中期。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国城镇青少年有2700万之多,其中上山下乡有1730万,占同龄青年的64.1%。占三分之二。
     按这个比例来类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独生子女家庭应该占到三分之二左右,此比例只是保守算法,因为在城市工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在部队当兵,上学的同龄青年人,因条件较优裕,工作稳定,收入相对较高,结婚早,赶上生育“二胎”的末班车。
     知青由于经历了上山下乡的波折,受经济物质条件限制,结婚生子较迟,恰巧赶上1979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据了解,知青中独生子女家庭占知青家庭的98%左右。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上半期结婚生子的知青家庭约占同期独生子女家庭的80%左右。后知青时代,知青空巢的机率大为增加。
      2015年《共识网》刊登“漫步人生”一篇文章,具体的阐述了关于知青养老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并说:在全国六十至七十岁的退休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知青,养老金很低,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呼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和养老政策,增设养老服务设施机构,解决知青的养老困境。
     2011年0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今天上午公布了本市老年人生活方式和质量评价调查报告;目前,60-69岁老年人多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随着子女置业成家、父母退休,两代人均步入人生新的阶段。一些家庭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子女另择户居住。同时,不少父母也希望拥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主动选择分开居住。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比重,与50-59岁中老年相比陡然下降,从逾八成减少到六成。而空巢老人家庭比重上升逾两成,达到38.9%。
     而60岁-69岁老人中,近70%是知青。空巢老人比重近四成。因“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社会家庭结构迅速呈现“421”模式,既4个老人,2个年轻人,1个幼子。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许多子女买房与父母分房择居。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独生子女的父母与上一辈与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大约二十年后,待第三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有可能面临的是一对夫妇上面有12位老人。别说养活,恐怕连见孩子一面都成了奢望。
     就目前而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值取向和开放的现代社会里,竞争又赋予了人们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极端追求个人利益,促使亲情淡化,自私冷漠。客观上导致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照料的能力越来越脆弱,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萎缩。老人“空巢”现象日趋严重。养老现状令人堪忧。
    以下是几组关于社会“空巢”老人的数据;
      2015年05月13日,《北京晚报》刊登《2015家庭发展报告: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一半》的文章,透露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报告;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2人、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同时,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在儿童照料、教育方面,父亲的角色发挥不足。在养老方面,老年人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对社会服务需求较大。
     据了解,本次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市、区)、321个县(市、区)、1624个村(居)的32494个家庭,人口184439人。
     家庭小型化,人口以2人或3人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其中,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56人,城镇家庭平均规模为3.07人;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02人,其中,城镇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84人;户平均规模仅有2.72人,其中,城镇户平均规模为2.63人。
     家庭人口数量和户人口数量均以2人和3人为主。家庭规模中,2人和3人家庭分别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9%和31.7%;4人和5人家庭位列其后,分别占21.0%和11.5%;1人家庭居第五位,占6.4%,6人家庭居第六位,占5.3%,7人及以上家庭占2.2%。调查结果显示,2至3人的小型家庭已成为家庭主流,4至6人的家庭比例低于小型家庭,单人居住的情况也占一定比例。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老年人日常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养老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健康医疗方面,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较大。老年人接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比重很低。
  2012年8月24日,在北师大举行的第八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指出,全国有4748万丧偶老人,6200万空巢老人,二者均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在此次论坛上,他对中国老年人口现状与变化作出深入解读,并援引公开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解释了我国老年人口状况的许多重大问题。
     他指出,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全国老年人70.5%有配偶,这是历次普查里面有配偶率最高的,相应丧偶的大概占到27%左右。其中,丧偶老人的人数约4748万,其中女性占70.4%。女性当中有37%是丧偶的,比2000年下降了一些,当时42%是女性老年人丧偶,所以整体上这个比例还是出现了变化。而将近4800万丧偶老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
     据杜鹏估计,全国大约6200万空巢老人,占我们老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国大约有1824万的老年人生活在单身空巢家庭里面。生活在2人户里面,有4千多万的空巢家庭。
     2012年08月29日《每日新报》《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70% 空巢老人面临养老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老人1.78亿,占总人口的13.3%。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3171万人,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70%。
     2014年6月,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明年将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
     宁波老龄办调查表明,宁波空巢老人家庭已占老年人家庭的35%,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以上。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2014年6月22日,《央视财经频道》报道: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
 ▲2002年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而这个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11.4%是空巢家庭。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户占老人总数的27%左右,也就是说,四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老年户生活在空巢家庭中。而乡镇的这个数据则比城市高,城镇合计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户是空巢家庭。
     时隔10年,2012年据调查,全国空巢家庭老人占独生子女家庭60%左右。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一去不复返,现代家庭的小型化,必然造成大量“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由于工作、住房、代沟等种种原因,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在社会转型竞争剧烈的格局下,独生子女在照顾年老年衰的父母,还是去打拼事业的两难窘境下,通常是去工作挣钱,无力照顾老人,而且许多独生子女都在异乡工作。造成普遍的家庭空巢现象。以致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低谷困难阶段。
   ▲2003年3月公布的北京市空巢老年人家庭调研究情况(截止2002年底)表明,北京市约有近120万户老年家庭,其中,空巢家庭竟然高达45万户,占全市老年人家庭总数的38%。也就是说将近四成的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特别是在中关村地区,由于学院和研究机构较为集中,文化层次较高,空巢现象也相对明显,据统计中关村地区的老年知识分子的空巢家庭率接近70%,且逐渐向低龄化发展。
时空跨过12载,北京市老年家庭空巢率也达到50%左右。这在全国还是低的,因为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及首都,独生子女留在北京工作的比例较大。
   ▲天津社科院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区的老年家庭的空巢率为55.06%,独居老人比例为49.2%,并观察到空巢老人的丧偶率明显高于非空巢家庭。
   ▲2011年0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今天上午公布了本市老年人生活方式和质量评价调查报告。85.1%的受访老人月收入在1000-3000元;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60-69岁空巢老人比重近四成。
     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有250万,占人口总数的18.7%,老年人口的比例居全国之首。其中,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超过40%。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数据表示:全国60岁以上空巢老人,城市达50%左右;农村达到75%-80%。
 
二、“空巢”老人心理危机的六种表现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认为空巢家庭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
     前段时期,央视及地方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空巢》,主要讲述了三个生活水平不同,人生阅历迥异的空巢老人家庭,呈现“夜耿耿而不眠兮,魂茕茕而至晨”的寂寞情景,表现了空巢老人孤独痛苦,心神烦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夜不安席的情景。这三家空巢老人,有的“杯酒劝孤影”:有的“麻将搓更夜”;有的“凉月照无眠”;有的“萧笛伴苍步”的寂寞无奈的情景。
     这是中国几千万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
     由于许多知青老人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水平低下,缺少丰富的娱乐活动。现在大小城市、乡镇的广场、公园、路边,随处可见老年人扎堆打牌、赌麻将、下棋、听戏。
缺乏照顾、经济拮据、看病难,造成空巢老人巨大的心理压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身体机能不断减弱,离不开家人的关心、照顾。更何况患有疾病的老人就更加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这不仅给老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心理负担,还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老年阶段是疾病的高发期,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还有些疾病,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空巢老人拖入非常艰困的窘境。
总的说来,对于身体逐渐衰老染病的担忧、无助、恐惧。对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苦闷、孤独、无聊。是空巢老人遇到的最大问题。形成普遍的心理危机与思想障碍。
     1、失落感;俗语道“子孙滿堂,含饴弄孙,天伦之乐”。独生子女家长,年轻时虽免去许多抚养子女的麻烦,年老后便显落出独生子女的短板。若独生子女在异地工作,人到老年,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有过度适应期,难免有失落感,空巢老人尤其有惆怅失落感。时常唉叹,己到人生晚年,被挤到社会的边缘群落。
     2、孤独感:有的知青空巢家庭,两老伴志趣习惯不同,各自行动,或打牌,或跳舞,或看书,或喝酒,两不干涉,独行独端。形单影只,有的是丧偶空巢老人,更是孤寂影单,孑然一身,孤苦伶仃,行动迟缓,随时会遇到危及生命或至伤至残的危险。
     3、衰老感: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年轻是最大的人生优势,不再年轻,桑榆已晚。子女不在身边,体力远不如过去,常见的老年疾病染身,耳聋眼花,精力不济,就会有一种苍桑感,衰老感。
    4、恐惧感:许多知青空巢老人年老体弱,身患多病,行动迟缓,时常跌跟头,有的患心血管病,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不能及时救护送到医院治疗,而耽搁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有许多空巢老人有过这种经历,在躺在床上无力照顾,心中始终有一种恐惧感,被一种恐慌的阴影笼罩着。
     5、抑郁症: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是长期沉浸于抑郁状态里,无法自拔,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绝望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等因素;脑力衰弱:空巢老人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有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地回忆和联想增多; 情绪症状: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减弱,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对家里的人发脾气,易于伤感落泪;紧张性疼痛:常由紧张情绪引起,经常出现紧张性头痛。感到头重头胀;睡眠障碍:夜晚辗转难眠;多梦易醒。
     6、焦虑症;许多知青空巢老人患有焦虑症或多或少有焦虑表现。例如:心慌、心悸、头痛、消化不良,胸闷气短、腹涨便秘等。意志行为变化:工作和学习明显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记忆力、注意力减退,思维反应变慢。疲惫不堪,精神不振,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不愿与人交谈,缺乏自信,敏感、多疑、固执,容易激怒、焦虑悲观。感到生活没有意思,唉声叹气,甚至反复出现“活着无意义,不如早点死”的想法和行为。有的有自卑自责,看轻自己,喜欢独处。
     社会上知青“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问题多多,他们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子女们的关爱,更主要的是政府与社会的重视与关爱,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它已上升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给老人一个快乐,而不是孤独凄凉的晚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知青空巢老人个人的问题,它是关乎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是否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而知青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方面,特别是对知青“空巢老人”的关爱,应是建立和谐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对措施与解决办法
     中国空巢老人,特别是知青空巢老人的日渐增多,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主动应对。但远没有解决问题。社会民生问题,尤其是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进入养老阶段,矛盾凸现,社会养老欠债太多。
     针对城市空巢老人养老,特别是知青老人养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大幅度倾斜: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行业、物资,都呈供大于求态势。但是社会医疗、养老等少数行业,呈供不供求的紧张态势。许多城市三甲以上医院门诊排号要半夜排起,有的甚至前一天排号等就诊。检查彩超、CD、磁共振等项目要半天。前段时间央视报道西南某城市一大医院专家门诊号,“黄牛”炒到5000元一个。医院病床人滿为患,男女混住,走廟加床己不鲜见,看病难,看病贵,群众反映强烈。而且这是50%的社会人员,在应该住院治疗,而没有住院治疗的情况下,出现的状况。
     2011年08月,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16日在北京披露的数据;《中国老龄空巢化趋势明显,养老服务市场需求超3万亿》,中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巨大,仅大陆养老服务的需求就在3万亿元人民币以上,阎青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自律公约》发布会上称,目前中国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快速增加,有些地区民办养老机构的数量已超过政府办养老机构,成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截至2008年9月,中国在民政部或工商部门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有4141家,床位411723张,收养老年人237876人,床位使用率57.8%。
     各地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2、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而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
     如以药物的消费来看,老年人口消费了市场总药物的25%。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尚未定型的背景下,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显然并不可行,但提高老年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此外,目前中国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从而增加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社区对老年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应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在老龄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医疗保障改革的趋势之一是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并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显然并不可行,但提高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此外,社区对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应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等。具体表现在:定时为空巢老人做健康检查,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健康讲座。这些措施的实行将有效地避免延期诊断和突发疾病的发生。此外,社区服务中心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专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如免费发放健康杂志、免费发放健康食谱等。
     3、重视社区养老服务,增加养老服务功能:目前能够享受到社区提供照料服务,政府买单的老年家庭数量极少。因此,政府应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状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知青空巢家庭获益,比如可以考虑将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知青老年空巢家庭纳入其中。政府也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免费服务的数量,以使社区免费照料服务确实有助于提升老年家庭的生活品质。
     探索居家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据了解,绝大多数知青空巢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因此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的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
     一,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社区养老服务制度,支持社会各界采取多种方式,兴建规范的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以及开展各类针对老人的服务等。对这些民办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部门要制定、落实好在用地、收费和税收等方面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二,要推行“日托”养老服务模式老人白天在活动室自由活动,晚上就各自回家,使其既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又能满足老人和儿女的情感需要。
     三,要推广上门服务的知青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政府应尽快出台居家养老优惠政策,为知青空巢老人提供聊天、日常护理、陪医送药、保姆服务等家政服务,及时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
 
4、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督促知青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藉方面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老人。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邻居,加入到为知青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增加与完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的建设。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关注和关爱,社区现有设施和场所也要充分利用,不能成为摆设。辖区内各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也应面向社会,提高利用率,尽可能地向所有老年人开放。
    再次,社区要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动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较多知青空巢老人的需求,将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区中来,社区也才能够取代单位成为知青空巢老人新的精神支柱与幸福
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了解社区知青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多多关心和探望他们,尤其要经常探望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常出门活动的知青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予以帮助。要特别关心独居的知青空巢老人。
     5、知青互助、“抱团”养老:上海知青、江西省返沪知青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杰提出这几年互助养老的提议,“大家都在摸索当中,有合住养老院,有合租的”。在他看来,退休知青群体养老金普遍不高,存在贫病现象,而且空巢家庭居多,互助养老会在未来几年成为一种趋势。
     这不乏是一个好的设想与建议,知青老人在自愿,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集体住群住式宿舍,过老年集体化生活。特别是空巢老人可以克服“进门一盏灯,出身一把锁”的寂寥现象。
     目前,全国各地建有许多知青中的成功人士建有知青农家乐,休闲中心,宾馆等设施。建议增加养老功能,配备救护医疗设施与医护人员,适当收费,略有盈余,保证正常运转,就如同过去插队知青组、农场、兵团连排班一样,过老年集体生活。过去大部分时间是劳动,现在则是休闲、娱乐、旅游、延年益寿,大家互相帮助,自娱自乐,欢度晚年。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釆取股份制式集资办知青养老院,不一定依赖知青“大款”,大家的事,大家办,选出有管理经验的知青或社会人士当总经理和管理人员,实行股份制,规范化管理。大家事,大家都认真用心,自筹自办的知青养老事业一定会成功。
     6、知青空巢老人要进行自我调适:克服自身空巢心理。所谓“人不可一日无事”,老年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交朋友,充实生活。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重要一员,把自己融入到了社会中,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好办法。一旦有了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知青空巢老人可以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按时间表起居,按时吃饭,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和保持好的心情继续生活。
     改变自身认知观念。目前我国的家庭,尤其是城市的家庭是逐渐由大家庭转化为多元化的小家庭,家庭赡养功能是在逐渐弱化的,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有困难。自己所期望的欢聚一堂的场面,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也就给老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因此,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疗保健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知青空巢老人生活的不错选择。
2012年8月24日,在北师大举行的第八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指出,全国有4748万丧偶老人,6200万空巢老人,二者均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在此次论坛上,他对中国老年人口现状与变化作出深入解读,并援引公开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解释了我国老年人口状况的许多重大问题。
     他指出,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全国老年人70.5%有配偶,这是历次普查里面有配偶率最高的,相应丧偶的大概占到27%左右。其中,丧偶老人的人数约4748万,其中女性占70.4%。女性当中有37%是丧偶的,比2000年下降了一些,当时42%是女性老年人丧偶,所以整体上这个比例还是出现了变化。而将近4800万丧偶老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
     据杜鹏估计,全国大约6200万空巢老人,占我们老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国大约有1824万的老年人生活在单身空巢家庭里面。生活在2人户里面,有4千多万的空巢家庭。
     2012年08月29日《每日新报》《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70% 空巢老人面临养老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老人1.78亿,占总人口的13.3%。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3171万人,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70%。
     2014年6月,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明年将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
     宁波老龄办调查表明,宁波空巢老人家庭已占老年人家庭的35%,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以上。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2014年6月22日,《央视财经频道》报道: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
 ▲2002年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而这个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11.4%是空巢家庭。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户占老人总数的27%左右,也就是说,四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老年户生活在空巢家庭中。而乡镇的这个数据则比城市高,城镇合计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户是空巢家庭。
     时隔10年,2012年据调查,全国空巢家庭老人占独生子女家庭60%左右。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一去不复返,现代家庭的小型化,必然造成大量“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由于工作、住房、代沟等种种原因,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在社会转型竞争剧烈的格局下,独生子女在照顾年老年衰的父母,还是去打拼事业的两难窘境下,通常是去工作挣钱,无力照顾老人,而且许多独生子女都在异乡工作。造成普遍的家庭空巢现象。以致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低谷困难阶段。
   ▲2003年3月公布的北京市空巢老年人家庭调研究情况(截止2002年底)表明,北京市约有近120万户老年家庭,其中,空巢家庭竟然高达45万户,占全市老年人家庭总数的38%。也就是说将近四成的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特别是在中关村地区,由于学院和研究机构较为集中,文化层次较高,空巢现象也相对明显,据统计中关村地区的老年知识分子的空巢家庭率接近70%,且逐渐向低龄化发展。
时空跨过12载,北京市老年家庭空巢率也达到50%左右。这在全国还是低的,因为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及首都,独生子女留在北京工作的比例较大。
   ▲天津社科院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区的老年家庭的空巢率为55.06%,独居老人比例为49.2%,并观察到空巢老人的丧偶率明显高于非空巢家庭。
   ▲2011年0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今天上午公布了本市老年人生活方式和质量评价调查报告。85.1%的受访老人月收入在1000-3000元;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60-69岁空巢老人比重近四成。
     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有250万,占人口总数的18.7%,老年人口的比例居全国之首。其中,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超过40%。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数据表示:全国60岁以上空巢老人,城市达50%左右;农村达到75%-80%。
二、“空巢”老人心理危机的六种表现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认为空巢家庭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
     前段时期,央视及地方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空巢》,主要讲述了三个生活水平不同,人生阅历迥异的空巢老人家庭,呈现“夜耿耿而不眠兮,魂茕茕而至晨”的寂寞情景,表现了空巢老人孤独痛苦,心神烦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夜不安席的情景。这三家空巢老人,有的“杯酒劝孤影”:有的“麻将搓更夜”;有的“凉月照无眠”;有的“萧笛伴苍步”的寂寞无奈的情景。
     这是中国几千万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
     由于许多知青老人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水平低下,缺少丰富的娱乐活动。现在大小城市、乡镇的广场、公园、路边,随处可见老年人扎堆打牌、赌麻将、下棋、听戏。
缺乏照顾、经济拮据、看病难,造成空巢老人巨大的心理压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身体机能不断减弱,离不开家人的关心、照顾。更何况患有疾病的老人就更加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这不仅给老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心理负担,还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老年阶段是疾病的高发期,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还有些疾病,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空巢老人拖入非常艰困的窘境。
总的说来,对于身体逐渐衰老染病的担忧、无助、恐惧。对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苦闷、孤独、无聊。是空巢老人遇到的最大问题。形成普遍的心理危机与思想障碍。
     1、失落感;俗语道“子孙滿堂,含饴弄孙,天伦之乐”。独生子女家长,年轻时虽免去许多抚养子女的麻烦,年老后便显落出独生子女的短板。若独生子女在异地工作,人到老年,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有过度适应期,难免有失落感,空巢老人尤其有惆怅失落感。时常唉叹,己到人生晚年,被挤到社会的边缘群落。
     2、孤独感:有的知青空巢家庭,两老伴志趣习惯不同,各自行动,或打牌,或跳舞,或看书,或喝酒,两不干涉,独行独端。形单影只,有的是丧偶空巢老人,更是孤寂影单,孑然一身,孤苦伶仃,行动迟缓,随时会遇到危及生命或至伤至残的危险。
     3、衰老感: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年轻是最大的人生优势,不再年轻,桑榆已晚。子女不在身边,体力远不如过去,常见的老年疾病染身,耳聋眼花,精力不济,就会有一种苍桑感,衰老感。
    4、恐惧感:许多知青空巢老人年老体弱,身患多病,行动迟缓,时常跌跟头,有的患心血管病,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不能及时救护送到医院治疗,而耽搁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有许多空巢老人有过这种经历,在躺在床上无力照顾,心中始终有一种恐惧感,被一种恐慌的阴影笼罩着。
     5、抑郁症: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是长期沉浸于抑郁状态里,无法自拔,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绝望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等因素;脑力衰弱:空巢老人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有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地回忆和联想增多; 情绪症状: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减弱,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对家里的人发脾气,易于伤感落泪;紧张性疼痛:常由紧张情绪引起,经常出现紧张性头痛。感到头重头胀;睡眠障碍:夜晚辗转难眠;多梦易醒。
     6、焦虑症;许多知青空巢老人患有焦虑症或多或少有焦虑表现。例如:心慌、心悸、头痛、消化不良,胸闷气短、腹涨便秘等。意志行为变化:工作和学习明显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记忆力、注意力减退,思维反应变慢。疲惫不堪,精神不振,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不愿与人交谈,缺乏自信,敏感、多疑、固执,容易激怒、焦虑悲观。感到生活没有意思,唉声叹气,甚至反复出现“活着无意义,不如早点死”的想法和行为。有的有自卑自责,看轻自己,喜欢独处。
     社会上知青“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问题多多,他们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子女们的关爱,更主要的是政府与社会的重视与关爱,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它已上升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给老人一个快乐,而不是孤独凄凉的晚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知青空巢老人个人的问题,它是关乎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是否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而知青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方面,特别是对知青“空巢老人”的关爱,应是建立和谐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对措施与解决办法
     中国空巢老人,特别是知青空巢老人的日渐增多,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主动应对。但远没有解决问题。社会民生问题,尤其是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进入养老阶段,矛盾凸现,社会养老欠债太多。
     针对城市空巢老人养老,特别是知青老人养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大幅度倾斜: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行业、物资,都呈供大于求态势。但是社会医疗、养老等少数行业,呈供不供求的紧张态势。许多城市三甲以上医院门诊排号要半夜排起,有的甚至前一天排号等就诊。检查彩超、CD、磁共振等项目要半天。前段时间央视报道西南某城市一大医院专家门诊号,“黄牛”炒到5000元一个。医院病床人滿为患,男女混住,走廟加床己不鲜见,看病难,看病贵,群众反映强烈。而且这是50%的社会人员,在应该住院治疗,而没有住院治疗的情况下,出现的状况。
     2011年08月,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16日在北京披露的数据;《中国老龄空巢化趋势明显,养老服务市场需求超3万亿》,中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巨大,仅大陆养老服务的需求就在3万亿元人民币以上,阎青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自律公约》发布会上称,目前中国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快速增加,有些地区民办养老机构的数量已超过政府办养老机构,成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截至2008年9月,中国在民政部或工商部门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有4141家,床位411723张,收养老年人237876人,床位使用率57.8%。
     各地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2、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而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
     如以药物的消费来看,老年人口消费了市场总药物的25%。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尚未定型的背景下,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显然并不可行,但提高老年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此外,目前中国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从而增加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社区对老年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应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在老龄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医疗保障改革的趋势之一是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并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显然并不可行,但提高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此外,社区对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应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等。具体表现在:定时为空巢老人做健康检查,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健康讲座。这些措施的实行将有效地避免延期诊断和突发疾病的发生。此外,社区服务中心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专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如免费发放健康杂志、免费发放健康食谱等。
     3、重视社区养老服务,增加养老服务功能:目前能够享受到社区提供照料服务,政府买单的老年家庭数量极少。因此,政府应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状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知青空巢家庭获益,比如可以考虑将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知青老年空巢家庭纳入其中。政府也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免费服务的数量,以使社区免费照料服务确实有助于提升老年家庭的生活品质。
     探索居家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据了解,绝大多数知青空巢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因此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的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
     一,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社区养老服务制度,支持社会各界采取多种方式,兴建规范的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以及开展各类针对老人的服务等。对这些民办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部门要制定、落实好在用地、收费和税收等方面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二,要推行“日托”养老服务模式老人白天在活动室自由活动,晚上就各自回家,使其既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又能满足老人和儿女的情感需要。
     三,要推广上门服务的知青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政府应尽快出台居家养老优惠政策,为知青空巢老人提供聊天、日常护理、陪医送药、保姆服务等家政服务,及时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
4、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督促知青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藉方面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老人。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邻居,加入到为知青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增加与完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的建设。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关注和关爱,社区现有设施和场所也要充分利用,不能成为摆设。辖区内各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也应面向社会,提高利用率,尽可能地向所有老年人开放。
    再次,社区要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动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较多知青空巢老人的需求,将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区中来,社区也才能够取代单位成为知青空巢老人新的精神支柱与幸福
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了解社区知青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多多关心和探望他们,尤其要经常探望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常出门活动的知青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予以帮助。要特别关心独居的知青空巢老人。
     5、知青互助、“抱团”养老:上海知青、江西省返沪知青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杰提出这几年互助养老的提议,“大家都在摸索当中,有合住养老院,有合租的”。在他看来,退休知青群体养老金普遍不高,存在贫病现象,而且空巢家庭居多,互助养老会在未来几年成为一种趋势。
     这不乏是一个好的设想与建议,知青老人在自愿,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集体住群住式宿舍,过老年集体化生活。特别是空巢老人可以克服“进门一盏灯,出身一把锁”的寂寥现象。
     目前,全国各地建有许多知青中的成功人士建有知青农家乐,休闲中心,宾馆等设施。建议增加养老功能,配备救护医疗设施与医护人员,适当收费,略有盈余,保证正常运转,就如同过去插队知青组、农场、兵团连排班一样,过老年集体生活。过去大部分时间是劳动,现在则是休闲、娱乐、旅游、延年益寿,大家互相帮助,自娱自乐,欢度晚年。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釆取股份制式集资办知青养老院,不一定依赖知青“大款”,大家的事,大家办,选出有管理经验的知青或社会人士当总经理和管理人员,实行股份制,规范化管理。大家事,大家都认真用心,自筹自办的知青养老事业一定会成功。
     6、知青空巢老人要进行自我调适:克服自身空巢心理。所谓“人不可一日无事”,老年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交朋友,充实生活。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重要一员,把自己融入到了社会中,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好办法。一旦有了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知青空巢老人可以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按时间表起居,按时吃饭,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和保持好的心情继续生活。
     改变自身认知观念。目前我国的家庭,尤其是城市的家庭是逐渐由大家庭转化为多元化的小家庭,家庭赡养功能是在逐渐弱化的,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有困难。自己所期望的欢聚一堂的场面,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也就给老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因此,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疗保健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知青空巢老人生活的不错选择。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