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批准成立以来,美国“国家M主捐赠基金会”(简称NED)在国际舞台上十分活跃。这个以“在海外促进M主”为使命的“非政府机构”在众多国际热点问题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苏东剧变到中亚“颜色革命”,从对委内瑞拉查韦斯政权实行的“静悄悄干涉计划”到缅甸的所谓“袈裟革命”,它的影子无所不在。
近年来,该机构将中国作为重点关注地区,每年预算超过600万美元,用于支持中国企业、学术机构、媒体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并频频资助“M运”、“Z独”、“东T”等势力,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渗透路线图
该基金会的中国项目,主要采取由基金会资助课题合作、项目研发、人才交流、专题报告等方式。向中国学界渗透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环,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是民间性。迄今为止,该基金会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通过民间渠道进行的,如拨款3.65万美元资助北京某文化传播公司,用于“资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与保护”。此外,该机构还拨款资助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学者访美、资助中国“草根研究”等活动,均以民间形式进行,以市场化手段操作,带有很强的隐蔽性。
二是间接性。从其网站发布的预算情况看,资金往往经由美国商会、劳联-产联、《M主杂志》、世界M主运动、国际民M主研究论坛、国际媒体援助中心、中国战略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等机构,流向中国。它通过委托这些机构举办研讨会、邀请中国学者访问、派遣美国学者访华以及通过杂志发表中国学者论文等方式,实施渗透计划。还有的通过香港、台北等地的机构遥相呼应,对大陆施加影响。
三是网络性。该基金会支持的项目都是持续性的,凡是参加项目的人员都被要求提交一份个人和机构信息资料,加入其网络社群,彼此之间信息和资源共享。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更加方便了会员之间的信息传播,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会迅速形成引发风起云涌的舆论导向。 “文化软战争”
有人可能认为,在国内缺少研究资金的情况下,来自该基金会的钱不拿白不拿,拿了可暂缓科研压力,未必会因此改变学术立场,真正重要的研究成果不会给洋人。此种看法相当错误。
美国M主基金会并不奢求改变中国学者立场,更不会期望获取多少有价值的情报,其真正关注的是把握中国学界在一段时期内关注什么,希望引导中国学界设置其希望关注的议题,并努力寻求中国学界按照美国划定的路线图思维,增加美国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确定性。
从这一意义上说,该基金会对中国学界的渗透,本质上是一场“文化软战争”,是致力于长期改造中国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是关于争夺政Z正确性的博弈,这一博弈的深远影响和严重后果不能低估,应引起国人警惕。
事实上,西方思想、理论、话语乃至基本概念体系已成为一些中国学者研究的一种思维习惯,“言必称希腊”的现象屡见不鲜。
诚然,从学者个人和学术争论而言,此种现象无可指责,但如果学者失去了思想独立和学术自由的原则,盲目追随跟风,缺乏对现象背后问题的反思和批评,丧失了学者固有的独立精神和冷静品质,就是很危险的。
相比这一隐蔽的“软战争”,该基金会实施的另一种以鼓励政治抗争和社会运动为主要形式的“软战争”,则容易识别得多。近年来,该基金会通过拨款、培训、提供设备等多种手段支持中国的“M运”、“***”、“Z独”、“D突” 等势力在海外开展各种形式活动。2007年,该基金会资助“M运”250万美元、“Z独”45万美元、“**”52万美元。
另外,根据这些势力的申请,基金会还不时提供紧急资金,作为“活动家们应对危险时期的资金”。在2008年的拉萨事件和"乌鲁木齐"事件背后,都有该基金会的影子。这些街头运动和政Z抗争的行为,采取暴力和恐怖形式,造成的危害不亚于一场“硬战争”。 (美国民主基金会拨款资助50个反华项目 青睐KB组织) 考验软国力 美国M主基金会的渗透,对中国形成严峻挑战,它考验的是中国的“软国力”,挑战的是中国的政治智慧。在全球化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类似于美国国家基金会这样的非政府机构对中国的渗透难以避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不可能为了防止其渗透而关闭国门,高筑城墙。同时,中国也决不能长期采取“鸵鸟政策”,对其姑息纵容和放任自流,而是要积极应对,有效化解。 从国家战略来说,中国需要继续保持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坚定不移地对世界开放。同时,中国必须增强“免疫力”,贯彻以软国力对抗软战争的战略思维,大力加强民族民间力量,并通过价值塑造、组织凝聚和制度规范加以引导,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轨道,筑牢软战争的“防火墙”。 从学术界来说,要注意增强警惕防范意识,在参与一些具体项目时注意把握尺度,牢固树立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观念。尤其是对于缺乏政治警惕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要学会依靠组织力量,多了解一些项目的背景和资金来源,避免被误导。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