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旅游 >

雪山下的“德勒布”

时间:2017-10-06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贵平 点击:
旅途中,许多临时起意邂逅到的风景,说不定会在你的记忆之河汹涌好一阵儿。 前不久,我和几个摄友自驾来到阿坝州小金县,原拟经木坡乡北去卓克基,途经登春村时,忽然看到密密麻麻的藏族居民手拿小彩旗,结伴攀爬。数百辆车子也沿着奇陡逼仄的乡村公路往上蠕


      旅途中,许多临时起意邂逅到的风景,说不定会在你的记忆之河汹涌好一阵儿。

  前不久,我和几个摄友自驾来到阿坝州小金县,原拟经木坡乡北去卓克基,途经登春村时,忽然看到密密麻麻的藏族居民手拿小彩旗,结伴攀爬。数百辆车子也沿着奇陡逼仄的乡村公路往上蠕动。一问,他们是去一个叫葛尔格的高山草甸参加“嗯德呐”嘉绒藏族民俗文化盛会。到时候,让无数人期盼的“德勒布”刀枪舞,也将铿锵登场。

  作为驴友,我平时对景区的歌舞表演无甚兴趣,但听到德勒布时,心头还是怦然一动。这些年,我在关注藏地兵事史时久闻它的大名,现在有机会去看看,兴许能从中咂摸出点原汁原味呢。

  临时合计,调头上山。

  这是一场幕天席地、和大自然气息相通的露天盛会,它带着松软的泥土气息和嶙峋的雪峰质地,在海拔三千多米高的辽阔草甸奢华铺展。所有演员都来自木坡乡八个村的嘉绒藏族居民。鼓乐声中,锅庄、藏戏、三句半、弦子弹唱生动俏皮地演绎出犁地、下种、收割、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牧羊、酿青稞酒、打酥油茶等日常劳作情景。现场掌声欢呼声,随着清爽的夏风唤醒了宁静的山野。远方,逶迤的雪线宛若献给这场盛会的洁白哈达,高天流云也久久俯视而放慢游走的步履。

  德勒布一出场,就引发人们的惊呼。德勒布,又名出征舞。透过长焦镜头我看到,十来名高大的舞者,个个有着枣红色的脸庞,配以盘在头顶夹杂着红丝线的油黑发辫,透出神采奕奕的阳刚之气。他们身披黄色短披肩,脚蹬高腰藏靴,背弓箭,挂短刀,戴护环,或瞄准射击,或张弓搭箭。强劲的鼓点,烘托出嘉绒男子出征杀敌的勇猛刚性。

  此时,在我眼里,德勒布早已不是一场舞蹈,它在复活出一段历史。远方,绿色草坪上嫣红的高山杜鹃,倏然幻化成古代嘉绒男人保家卫国、血战疆场的殷红鲜血。我的心绪,也随着连绵起伏的雪峰荡向远方。

  德勒布,来源于嘉绒藏地一段悲壮的往事:十八世纪中叶,一个炎热的夏季,巴勒布(今尼泊尔)的廓尔喀族入侵中国后藏,他们掠牲畜,杀藏民,焚房屋,一路施暴,山河变色。这引起嘉绒藏民的众怒。清廷战令甫到,这些格萨尔王的后代,迅速组织起一支两千多人的远征军,西行抗击入侵者,如同百年后金川名将阿木穰率六百名藏兵远赴宁波抗击八国联军一样。嘉绒男人英勇善战,吃苦耐劳,又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们总是被调遣到战事最激烈、环境最苦寒的地方去鏖战。一年后,嘉绒人终于把廓尔喀族人驱逐出境,但自己也伤亡惨重。雪域茫茫,班师的旌旗在风雪中羸弱飘动,战马的悲鸣带着啼血的沉滞,每个兵士的黝黑脸膛,都被刀戟硝烟戳染得不成人样。德勒布,就是以这场战争为背景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史诗性舞蹈。

  当年,释放了复仇之火的嘉绒男人重返家园,他们站在五彩经幡下,双手合十,匍匐大地,敬献桑烟,祈求山神和土地神庇佑全体寨民,使土地免于遭受冰雹旱涝等灾害,保佑庄稼成熟丰收。年复一年,春耕秋收,嘉绒人又重新过上吉祥和美的日子。

  此刻,我注意到,德勒布舞蹈进入尾声,刚才还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顷刻间文静如闺房绣娘,随着神杖哒哒地摇动,舞步也和着悠扬的鼓乐变得轻快,投入到仪态万方的“四人小场子”队列,他们对和平家园的赞美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风过草动,迅速传递到周围观众的心田里。

  雪山逶迤,清溪萦回。一如炮火中千疮百孔的战旗,三百多年来,德勒布历经兴衰一度濒临失传。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德勒布终于重出江湖,舞风日臻厚重。难怪这次它在葛尔格大草甸一出场,就受到众人的欢呼。

  离开葛尔格草甸已近傍晚,一轮淡黄色的圆月在青黛色雪峰之上缓缓升起。从雪山吹来的夏风,伴合着金川河的汩汩涛声,扑打着我的车窗,那么铿锵,也那么缠绵。这些声音定然是在告诉我:德勒布何止是一种舞蹈,对嘉绒藏族和所有关注这个民族前世今生的人来说,它俨然是一把丈量历史的尺子,既镌刻着悲壮的过往,也标注着灿烂的未来……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