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必然”的理论证明、历史证明和现实证明 之二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 作者:石镇平 时间:2017-03-29 点击:
二、历史证明
“两个必然”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不仅是早已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的问题,而且也是早已被资本主义发展三百多年的历史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问题。
历史证明之一: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
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早期以及自由竞争时期发生过的经济危机主要有:1788年、1793年、1797年、1803年、1810年、1815年、1819年、1825年、1847年、1857年、1873年等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发生过的经济危机主要有: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1年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等;二战后,除了几次规模较大的世界经济危机(如1964年-1969年经济危机)外 ,各国还发生了参差不等的局部性经济危机, 如美国有1953年- 1954年、1960年-1961年、1969年–1970年等几次经济危机,日本有 1954年、1962年、1965年、1970年-1971年等几次经济危机 ,英国有 1951年-1952年、1961年-1962年、1966年等几次经济危机 ,联邦德国有1952年、1961年、1971年等几次经济危机[8]。之后又有1973年-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78年-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1987年世界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9]等。上述列举的只是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至于中小规模的经济危机,其次数之多则更是难以统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制度屡屡带来沉重打击,它使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掉了”。[10]
关于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由于其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的限制,他们不能也不愿揭示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他们把经济危机的原因解释为不当的政策或具体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偶然失误或外部因素冲击。他们只是看到了经济危机的表面现象,而根本没有看到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危机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其根源正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不治之症,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所无法克服的。一旦着手克服经济危机,就必然要求消灭私有制、代之以公有制,消灭资本主义、代之以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历史证明之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初期,基本上都是单个私人资本所有制,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私有制。一个资本家,即使只有三十万、五十万的资本,也会单独建立一个企业。但是,这种单个资本家私有制,由于资金有限,没有可能采纳新的先进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抵御激烈的市场冲击,所以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单个私人资本家认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避免破产倒闭的命运,只靠单个私人资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联合起来。于是,出现了几个单个资本联合的形式,即股份制。从单个私人资本到股份制,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调整。股份制,与单个私人资本相比,看上去已经不像私有制,而更像是公有制。难怪今天一些人要把股份制说成公有制,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仍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不过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中间的一个过渡点,此不赘述。)股份制与单个私人资本相比,资本力量更加雄厚,易于采用新技术,商品在市场上也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合伙入股的单个私人资本家,较之于过去的单打独斗,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于是,单个私人资本家就会竞相效仿,股份制的这种资本形式也就越来越普遍。原来单个私人资本之间的竞争,现在变成了股份制与股份制之间的竞争。这样一来,资金和技术力量较薄弱的股份制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不可避免的破产倒闭了。现在股份制形式的资本也于事无补了。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资本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实行进一步的联合,于是垄断出现了。某个行业的所有资本家企业为了保护本行业的利益进一步联合起来,制定协议,对进入本行业的原材料统一实行垄断低价,对本行业出卖的商品统一实行垄断高价。这样,实行了垄断的行业、地区或部门的资本家企业就获得了垄断利润。从股份制到垄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二次调整。股份制本来就已经不像私有制,现在的垄断,由于更高程度的联合,就更加不像私有制了,离真正意义上的私有制越来越远了。但是,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除竞争,反而加剧了竞争。最初是单个私人资本之间的竞争,后来是股份制之间的竞争,现在是垄断与垄断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些垄断行业或部门败给了另一些垄断行业或部门。现在是垄断也不行了。于是,一些垄断组织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求助于国家或政府部门,与国家或政府部门采取进一步的联合,或者以政府颁布法令的形式,或者是以政府部门出资的形式,这样就形成了国家垄断。从垄断到国家垄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三次调整。为了保护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开始了联合,这样就形成了国际垄断组织。从国家垄断到国际垄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四次调整。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既是一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的历史,更是一部资产阶级面对迅速发展的生产力不断妥协、退让的历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越来越不像私有制,越来越像公有制,离私有制越来越远,而离公有制越来越近。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正朝着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所有制即公有制的方向在一步步地靠近。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社会所有制(即公有制)最终代替私有制之时,就是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之日。所以,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注释】:
[8]黄茂兴、叶琪《近代以来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特点及成因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9]朱炳元、徐璐《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次经济(金融)危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 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