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训 | 学习列宁理论创新的品格和方法论

来源:察网 作者: 杨承训 时间:2020-05-22 点击:
      原标题:面向实际把脉时代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列宁理论创新的品格和方法论

      2020年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导师列宁诞生150周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列宁主义对推进世界社会主义重心第二次变迁有特殊的贡献,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血脉,又在新实践中赋予其新的内容,创造了新的理论。我们要认真学习列宁理论创新的品格、学习他全面系统领握社会主义精髓,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勇于发现和坚持真理,学习他面向实践、把脉时代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际,我们要排除各种错误思潮干扰,矫正一些不端学风,更好地创新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
 

      2020年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导师列宁诞生150周年。列宁作为革命领袖带领苏联共产党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阶段。列宁主义内涵十分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所说,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我们今天纪念列宁,就是要从列宁主义理论宝库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丰富我们的理论思维,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而学习列宁的理论遗产,重在把握其特有的精华、品格和方法论,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际,排除各种错误思潮干扰,矫正一些不端学风,更好地创新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

      一、结合历史实践把握列宁主义的特质和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列宁主义对推进世界社会主义重心第二次变迁有特殊的贡献,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血脉,又在新实践中赋予其新的内容,创造了新的理论。

      往常称列宁主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至今看来,总体上这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这是因为,列宁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有所不同,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以高度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跨进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经济政治特征、阶级关系、革命任务等都有重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科学理论必须带进新的时代的实践中实现创新。现在看来,原有定义需要补充的是列宁主义的本国实践基础,因为列宁和他领导的共产党主要是结合俄国革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全面地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结合俄国革命实践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他的经济理论,不仅有“帝国主义论”,还应包括三个部分:(1)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的发展和运行规律,特别是关于市场经济与生产社会化的论述;(2)论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达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3)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道路及其运行规律,找寻公有制实现形式。

      从研究对象、创新过程上看,列宁有自己的特色。马克思、恩格斯所剖析的是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次发达阶段,以英国为基本原型,列宁则不同。

      第一,列宁面临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比较落后、很不纯粹的俄国,多种经济形式纷繁交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东方特征(可谓欧亚交错型),大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未能深入分析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列宁早期主要是通过认识俄国国情,深入剖析市场经济发育之初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第二,列宁面临的是整个世界开始进入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未曾出现,或尚未充分表现的新现象、新特点、新规律,列宁称之为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为此,他创造性地研究了发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新的特征、矛盾、运行规律、具体形式和发展趋势。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一大发展。

      第三,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设想变为社会变革和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从成功、失败的实际经验比较中认识到商品—市场关系在新制度发展、运行中的作用,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市场关系,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个别重要结论,以至“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上,是一个取得重大突破的开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正是新的丰富实践为列宁发展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求索的任务,也提供了研究资料。

      从论著形式上看,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主要集中于《资本论》这一巨著,其他著作基本上都是围绕它展开论述的。列宁虽有代表作,但不是集中于一部巨著,而是在各个时期以不同的重点写成许多书籍和论文,特别是后期并没有完整的写作计划,而是对实践问题进行探索,然后从不同层面上升为理论。打个比方说,仿佛是由多幅画卷组成的画展,从更多的层面体现理论同实际的联系,向人们展现出鲜明的立体感。如果对列宁的研究特点从形式层面作一个概括,就是两个字:“过程”,鲜明地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运动。当然,这也增加了对他研究的难度。不过,因为列宁的思想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展开的,所以又便于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来把握其思想脉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月革命后短短7年的实践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初步探索,对我们更有比较直接的借鉴意义。比如,当初邓小平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同十月革命的影响分不开的。1926年,他赴苏联学习列宁的著作,亲自体验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生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多次从正反两个方面研究、总结苏联的经验,反复领会列宁的论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一方面总结了中国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他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今天,我们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构建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制度,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略,很有必要重新研究列宁的思路和实践。然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路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在他博大精深的经济理论总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若按邓小平的论述去领会列宁的思路,就应当研究他的经济理论体系,尤其要系统研究他的商品经济理论以及他的方法论。

      有人认为,苏联垮台表明列宁的理论未能行得通,现在再提列宁已经过时了。1991年以后,俄国和西方有不少人借此否定列宁和列宁主义。应该说,这股思潮是反历史的,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苏联的瓦解和社会制度质变,恰恰不在于坚持和发展了列宁的理论,而在于从斯大林(虽然整体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苏联就不能全面坚持列宁的理论和政策(主要是新经济政策),没有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以及没有遵循列宁的其他重要遗训。后来一些领导人从赫鲁晓夫起,一个又一个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否定一切),致使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质变,最终出现历史悲剧,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严重挫折。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当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面对今天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和未来,我们作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理论工作者,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从马克思到列宁的科学思想,深刻认识经济发展的“自然的历史过程”,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更全面、准确地阐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说,避免再走大的历史弯路。

      今天,我们应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基本的精华,为获得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而奋斗不息。

      二、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在批判中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的科学理论。列宁这样论述马克思:

      【“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都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

      列宁也是这样学习和研究的。列宁研究经济社会问题,不是囿于狭义的学科领域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以广阔的视野,考察客观世界的多种因素,然后再深入做专门的探析。这同他全面系统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是相关的,否则就会陷入偏狭的理解和阐释的小圈子,甚至像书呆子一样钻牛角尖而变得迂腐。

      名著《马克思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科学领会和阐发的全面性。比如,列宁的商品经济思想除了《资本论》这一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外,还有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他透彻领会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写了名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和内容十分丰富的《哲学笔记》,其中实践第一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对社会经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一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做了哲学上的概括,即“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1921年1月,他又提出辩证逻辑的四个要点:一是“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二是“辩证逻辑要求从事物的发展、‘自己运动(像黑格尔有时所说的)’、变化中来考察事物”。三是“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四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些论述应当视为列宁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商品—市场关系的哲学思想基础。

      更为直接的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以《资本论》的商品分析入手为例,说明个别与一般的相互关系。他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

      他由此得出结论:

      【“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

      接着,他精辟地论述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说,他对发育中的市场经济(俄国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分析,对发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分析,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商品、市场关系的分析,都运用了这一辩证思想。

      再如,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突出的贡献是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科学判断,提出“一国胜利论”,发展了“国家与革命”和建党学说,以及社会主义分阶段发展的理论。他从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修改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共同胜利论”的个别结论,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并且必须在资本主义比较薄弱的环节首先突破,在个别国家取得胜利,然后方可用很长的时期由一个一个国家逐渐胜利。历史证明,这个原理是符合实际的。在国家与革命问题上,他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在实践中总结群众创造,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形式及其体制制度。列宁把党的建设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创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严密组织制度,形成布尔什维克党和严格的党的思想、组织、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分阶段发展的观点,在恩格斯晚年就曾有过思想萌芽,而列宁在曲折的实践中做了大量探索,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如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该退却的要退却,不能一步到位,不能超越阶段,应当有一个分期发展的路线图。

      关于经济理论贡献,前已讲过。这里只强调,列宁的经济理论体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资本论》是他运用的最直接的理论武器,他又谙熟哲学理论,以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作为坚实基础。正如列宁所说,在革命和建设中“从原则上说情况还和从前一样,但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马克思本人当时是预见不到的,我们只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学说才能认识到”。

      同时,列宁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除了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外,他在法学、历史、文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值得注意的是他对科技知识的爱好和关心。在十月革命前,他特别关心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当时许多新的科技成果都产生了极大兴趣,借以探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十月革命后,列宁要求政府机关关注科技发展,并亲自组织百名科学家共同制定发展电气化的计划。这种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定不要因对科技知识的短缺和偏见而使自己拘泥于狭小的圈子。

      列宁在全面理解和捍卫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基础上,又在批判错误思潮中实现了创新。批判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点,只有批判种种谬论方可坚持和发现真理,才能避免片面性、肤浅性及随波逐流。列宁主义就是在同一切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列宁是同俄国民粹主义斗争,批判其狭隘的小农经济观念,科学地阐明了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进步性。接着在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建设上,批判孟什维克的自发论、松散论,指出单靠工人的自发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不能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实质在于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提出,没有严格的党的组织原则(像资产阶级政党那样),就根本没有战斗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反对和批判超帝国主义论调,而最大的论敌是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修正主义,尤其是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权威(如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在战争中以“保卫祖国”为名,站到各帝国主义国家一边,反对十月革命。列宁写了名著《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粉碎了修正主义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说俄国革命条件不够充足等谬论,驳斥了资产阶级党派种种蛊惑群众的谎言。对于革命阵营中“左”的教条主义,他也进行说服和纠正,特别是对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他科学地论证了群众、政党、领袖之间的关系及加强革命纪律的极端重要性,丰富了历史唯物论,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出现了两种思潮,一是诬蔑布尔什维克放弃了社会主义(以“路标转换”派为代表),实质是让共产党实行私有化、自由化,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对党的“退却”政策有抵触情绪,不赞成社会主义初期搞商品经济、实行多种所有制等。对此,列宁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工作,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大量的多方面批判中,列宁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从对错误思潮的斗争中透彻分析其错误根源和荒谬逻辑,进而创新了科学理论。这种品格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

      三、学习列宁研究问题的方法论

      列宁多次重申: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

      (一)依靠实践发展理论

      与一般理论家不同,列宁首先是革命家,他从革命实践中研究理论,又在革命实践基础上丰富理论。他的研究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十月革命后,他更加注重这一点。1917年底,他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说过:

      【“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1918年,列宁在同“左派共产主义者”论战时,批评他们脱离社会现实,从一些抽象的观念出发来观察问题,并且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导师们那里,“新社会还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这表明,列宁并没有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没有满足于已有的结论,而是坚持在实践中探索,把科学原理同亿万劳动群众的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确定新经济政策后,列宁的认识过程并没有终结,还在根据群众的实践继续发展。例如,“商品交换”的形式试验了半年多,列宁又认为是“失败了”,代之以商品流通、货币交换。用他的话说,“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理论争论都更为重要。而实践证明,我们在这里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他最后的著作之一《论合作社》在回答一些人的指责时,特别风趣地说:

      【“我们没有从理论(一切书呆子的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而是依靠实践。”】

      (二)从国情出发选择建设的具体道路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方法论,又具体表现在对国情的认识方面,从本国实际出发。俄国国情集中表现为它是一个农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如何进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摆在列宁面前一个新的重大历史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未来社会的理论和设想,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列宁生活在一个既有大资本主义经济而又相对落后的国家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形式、方法必然带有新特点,仅停留于一般原则或墨守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情况提出的某些设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因此,必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寻找适合自己特殊历史条件和特殊国情的建设道路。在新经济政策以前的发展阶段,列宁和俄共(布)党恰好是在这一问题上估计不足。他勇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地修正错误,在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多次检讨: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提出,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农民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忽视这一事实,忽视其生产特点和传统习惯,忽视他们的经济利益和要求,不给予同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刺激,要在工人和农民之间建立正确的经济关系是不可能的。

      (三)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

      列宁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得到了一个重要启示: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

      这就是他研究商品经济一个重要的方法。翻开他的经济著作,很少有空泛的议论,而是首先引出大量的资料、数据。他的第一篇文章《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就是具体分析农民经济生活的有关材料进而研究农村商品经济的。他只要有机会便进行实地考察,继而发表了几十篇调查研究报告。为了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他搜集了600多种书籍、报刊和官方调查统计材料,书中大量的统计表格和经济资料翔实具体。为写《帝国主义论》,他阅览摘录书籍、期刊中的文章232篇,其中德文206篇、法文13篇、英文13篇,运用资料500多条。《列宁全集》(第2版)第54卷、56卷、57卷,就是《帝国主义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有关土地问题的笔记(其中包括有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家的材料)。此外还有《关于哲学笔记》《国家与革命》的笔记、十月革命后的许多笔记。仅其成文的笔记即囊括近500万字的资料。正如他在《帝国主义论》的序言中所说,

      【“为了说明这种客观情况,应当利用的,不是一些例子和个别的材料(社会生活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而必须是关于所有交战大国和全世界的经济生活基础的材料的总和”。】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前,他专门直接听取农民的意见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真实情况,而不是凭主观决策。

      (四)善于处理建设中的突变与渐进的关系

      列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实践和理论上都不受一种固定模式的束缚,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利用商品市场关系,这与他善于处理突变与渐进、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深刻阐明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这个提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非常新颖、大胆。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居然提出在取得政权和有效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之后,采取以“改良主义”为主的方针。这不是要脱离革命的轨道吗?恰恰相反,这正是列宁的伟大之处,表明他对唯物辩证法的运用达到了纯熟程度。只有善于在无产阶级政权下正确处理突变与渐进、革命和改良的关系,才能顺利达到完善新制度的目的。实质上,列宁说的“改良主义”就是渐进式的改革。

      新旧社会经济结构之间有一定继承性,后者既要逐渐取代前者,又要利用前者有用的东西,利用某些旧形式、手段来为自己服务,形成新的经济关系。用列宁的话说,要有“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旧经济固然与新经济是两种对立的东西,但新经济是在旧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既要否定旧的,又要吸取它对自身有益的因素,以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列宁诙谐地说: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这一思想符合马克思所说的“经济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原理。

      列宁曾多次讲过,从形式上说,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规律和政治运动、军事斗争是不同的。经济与文化任务不能像政治事务和军事任务解决得那样迅速。在危机尖锐时期,几个星期就可以取得胜利。但是经济和文化建设在短时期内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经济工作中,建设必定更加困难、更加缓慢、更要循序渐进。这是由于经济工作在性质上不同于军事、行政和一般政治工作。这是由于经济工作有特殊的困难和需要更深厚的基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错就错在企图用政治、军事的方法来完成经济任务,这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从根本上说,这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他诸多矛盾的特点有关。政权问题和基本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解决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列宁说:

      【“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生产力以量变的形式逐步积累和提高,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只能一步步改变,以保证生产力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主要不能采取一时“彻底革命”的方式,而应以逐步过渡的“改良主义”方式为主。列宁的这些观点,有利于我们深化理解“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五)运用辩证法学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益的具体方法和形式

      自然发展起来、已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的宝库。敢于向资本主义经济吸收有益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商品—市场经济中普遍性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所用,这也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积极扬弃”。列宁响亮地提出“聪明的共产党员也不会怕向资本家学习”的口号,就是向资本主义学习经济管理。这个思想早在十月革命前后就提出来了,但真正见诸实践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把经济核算制称之为采用“资本主义的原则”,合作社也是利用“资本主义遗产”。再如,银行、“交易所”、“股份公司”、租让制等,都是从资本主义那里学来的。列宁说得好:

      【“我们不向资产阶级学习,又应该向谁学习呢?”】

      他的观点是这样的:只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可学习和采用。作为发达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剥削、无计划的盲目状态以及各种剥削欺诈手段以外,现代资本主义采用的一切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经验,都可以借来为社会主义所用。因此,应当彻底扫除那种狭隘、愚昧的“中非洲人”的心理状态。

      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学习列宁的革命品格和方法论,同样不能再有书呆子习气,既不能照抄西方的理论教条,也不能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采取本本主义。我们应当用列宁的立场、观点、方法,着重研究现实问题,把握时代脉搏,总结历史经验,注重调查研究,紧密联系实际,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科学分析,致力于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创新上下功夫。

      【杨承训,察网专栏学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原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授权察网发布。原标题《面向实际把脉时代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列宁理论创新的品格和方法论》】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李光满|加紧与中国脱钩,美国三刀直击中国!考验中国的时候到了
    下一篇: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法律保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