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老了(下)

来源:阿拉老底子 作者:余杰 时间:2025-01-22 点击:

 

      这是一个自知之明的话题。
 
      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个通病,喜欢回忆过去。有时在看到现实的时候,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想当年我们是如何如何的。还有就是我们年青的时候……。

      我发现在这样的倚老卖老的背后,更多的人是反思,甚至是后悔。

      退休了,有了较多的时间想想曾经走过的路。回味中有酸甜苦辣的味道,回忆里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些无法开口说出来的往事只能笑话在肚子里,一些无法自我总结文字只能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剩下的是什么呢?心知肚明吧。碍于面子,还是不说为好。

      我们都是一些平头老百姓,一生就这样过去了。那些伟大人物,才是世人评头论足的对象。我们呢,老了,规规矩矩、平平安安地活着就行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错了的就遗忘吧。谁叫我们是生不逢时的一代人呢!

      年青的时候,在疯狂的年代里当过红卫兵。打过人吗?斗过老师吗?贴过大字报吗?揪斗过当权派吗?参加过武斗吗?忘记了,都忘记了。还是忘记好啊。这些耻辱的人生经历唯有我们这代人才有。怎么好意思启口呢。

      我们都老了。现在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走过的路,能够发现曾经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没有犯过错的人是不存在的,包括伟大的人物。所以在老的时候,经常地反思一下自己曾经的不足,能够得到一些心灵的安慰。如果一味地活在过去,活在曾经的“光环”里,剩下的只能是自欺欺人了。

      再举一例。母亲节的时候,我看见一位“孝子”。如何“孝”呢?把年近九十的老母亲从养老院里接回家,拍上几张照片。然后在朋友圈里亮亮相,获得了大家的一片赞誉后,立即把老人送回养老院。他的此举无非是想留给大家“孝子”的印象,道德的楷模,正人君子啊。知根知底的朋友立马怒斥:这是婊子在立牌坊!为啥?原来这个人曾经有过与有妇之夫通奸的丑陋史,有过说不清道不白的离婚史。这位“正人君子”曾经有过乘机占有女人的故事。占有了女人,却想一丢了之。要不是这位善良的母亲的怒斥,也许又是此人一段“浪漫史”。如此道德低下的人,到了老了还不安分。时时刻刻把自己打扮成为道德君子,糊弄对于他往事不知情的人们。

      生活中这种自欺欺人的人不少。如此自欺欺人,最终肯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老了,还是安分守己为好。自欺欺人,能够蒙骗和忽悠一时,不可能永远“光鲜亮丽”的。

      老了,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了。以前有过错,自我反省一下就行。还是在刻意包装自己、伪装自己,结果还是这句话:自欺欺人。

      下文继续谈及这个话题《自我歌颂》。

 

      经常能够听到我们这代人自我表白:我们是共和国的长子。
 
      不错,从时间段来讲没错。但,长子要有长子的样子啊。千万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啊!

      红卫兵的那一段是不会自我唱赞歌的。谁都明白,那一段是被否定的,是一段难以启齿的历史。万一有人提及,我们会说是上当受骗了。

      那么,我们的自我歌颂是那一段呢?对了,上山下乡呀!你看看,现在领导人中间有多少是咱们的知青啊。多么伟大,多么光荣啊。所以,我们这些长子是值得自我歌颂一番的。

      不久前看到一篇奇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下乡知青极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和东南沿海而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插队知青也全部参加了民兵组织。数千万知青与当地军民共同承担起了万里边疆、海防站岗、放哨、战备施工等重任。正是由于我们举国一致、全民皆兵,从思想、组织、物质上作了充分准备,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才不敢轻举妄动,中国才有了至今数十年的和平局面。”

      自我歌颂到了不知常识的地步啊。照这位作者的逻辑:因为有了知青上山下乡,才有了中国巩固的国防;因为有了这样的国防,才有了数十年的和平局面?我的天啊,我们这代人太伟大了,上山下乡居然起到了国家稳定数十年的作用。那么,解放军叔叔都在干啥了?自我歌颂一下,也稍稍要懂得一些必要的常识啊。

      令人汗颜的是这位作者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中国农业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性贡献,无论如何歌颂都不为过之。”

      看看,我们的自我歌颂已经到了如此境界了!无论如何歌颂啊,怎么无论如何?怎么自我吹嘘?

      更为吓人的是这中恬不知耻的自我歌颂,居然会发出类似“七八年来一次”的话语——

      “上山下乡对多快好省地培养中国特色的实用型人才的促进和启发,是一种史无前例的极其有益的探索和启发,其深刻影响和深远意义,还将在以后数十年、数百年内不断地反复地体现出来,我们坚信。”(作者翁德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伟大探索——我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13年10月)

      自我歌颂,自我贴金,自我颁发勋章,自我大吹大擂。难怪我们的后人会说两个字:脑残!

      关于“当我们老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吧。我们确实老了,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不会很远了。怎样做好老人,需要静静地思考一下。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天知道!

 

      本不想再谈及这个话题,结果还是要有感而发。
 
      近日,在微信群里看见有北京的知青到上海来进行一场公益演出的消息,热心人士组织退休在家的老知青们踊跃参加捧场。突然,又一条消息传来,当天去观看演出的人需要提供姓名、电话、登记身份证。通知非常明确:这是公安局的命令!于是有人开始打退堂鼓了。

      那个演出的地点距离我家很近。说实话,这样的演出我不会去看。

      本来一场普普通通的戴上了“公益”两个字的演出,现在去看一场演出居然登记姓名、电话、身份证。可谓是天下奇闻啊!

      我看,都是在折腾!

      第一,管理者的折腾:乱作为。有关知青的活动采取这样的安保措施,早就有之。

      第二,我们自己的折腾:有着知青符号的人,都是一些老胳膊老腿还能够走一走、跳一跳的人。总有一些好事者在惦记着世人不要忘记我们,还有自我发明的存在感极强的“知青精神”。闲在家里也是闲着,有这样那样的活动多好啊。既可以扬扬我们自己的老人的风采,又可以打发老人们无聊的时光。于是乎,各种各样类似这样的活动不断出现。名称嘛,从一个地区发展到了“泛长三角”、“中国知青总会”、“中国知青大联盟”等等,恨不得冠以“宇宙”之名才光彩呢。殊不知,其中有些组织者在趁机敛财呢。

      理解一下管理者吧——希望你们都安安静静地在小区里、家里活着,不要惹事生非。星期三尤为重要,需要的时候要查一查你去哪里了。是不是到江西路?至于大型的聚会、演出等等,悠着点吧。说穿了大家都是老百姓,都不易啊。一方平安不能保证,是要丢饭碗的。大爷大娘们,理解一下了。

      我们理解吗?!唉,折腾的一代啊,到了老了还是没有停息的意思。

 

      老了,发白了、牙掉了、满脸皱纹、皮肤松弛。谁也逃不脱这样的规律。所以有些老人喜欢涂脂抹粉打扮一下,改善一下自己的形象。这是享受生活,理所应当。
 
      人的外貌可以化妆打扮,将人体上的缺陷隐藏一下。老人变得年青点,青年变得更加靓丽点,都很好。

      不好的是什么呢?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把曾经发生的历史当作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按照自己的意志力来解读,以达到某种目的。

      如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上山下乡运动,肯定与否定的意见交织在一起。各说各的理,各唱各的调。

      我发现那些为这场苦难涂脂抹粉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不愿意承认这场上山下乡运动的发生是“文革”的恶果。他们对此进行“打扮”的手法或者是刻意回避这个时间点,或者是根本不谈“文革”期间大规模的这场上山下乡运动。他们在评论上山下乡运动的时候,都会把“文革”前和“文革”中发生的上山下乡混淆在一起。从而达到混淆两个不同时期上山下乡运动发起的目的、手段、人民的认可度。按照这些人的逻辑,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的上山下乡,期间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当然,在这些“涂脂抹粉”的作品里,对于1978年开始的知青大返城是绝对回避的。

      试问“涂脂抹粉”者,难道1966年发生的那场惨烈的运动忘记了?难道历史就是这样可以任意打扮?

      看看官方的观点吧——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583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

      “这一时期,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基本上不招工,商业和服务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城镇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随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这个运动被宣传为具有‘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的重大政治意义。至1981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数共达1600多万。”

      请注意:为什么会有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原因在这里讲的非常清楚:“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基本上不招工,商业和服务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城镇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就是上山下乡真实的原因。刻意回避这个原因,自我“涂脂抹粉”,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接着看书中的下一段——

      “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去,了解社会,接触工农,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为建设农村和开发、振兴祖国不发达地区作出了贡献,一些人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但是,大批知识青年失去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成长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在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达300多亿元。青年的家长和相关地区的农民也为此加重了负担。”

      现在,这些“涂脂抹粉”者采用了只讲前半部分的“贡献”,对于“断层”避而不谈,更不会谈及“负担”。

      类似这样的“涂脂抹粉”,在当下变换了一个手法在继续歌功颂德、涂脂抹粉。不谈上山下乡的对与错,只谈下乡的知青对农村做出了多么伟大的贡献(忘记了“接受在教育”)。如有多少人当了乡村的教师、赤脚医生、拖拉机手,包括有多少人当上了各级领导等等。你们看看,这个上山下乡多么好啊。既实现了城乡的融合,又锻炼了人才。更有甚者,扬言这样的上山下乡“还将在以后数十年、数百年内不断地反复地体现出来”。

      我的天哪!

      对历史进行任意打扮,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行涂脂抹粉,闹出的笑话还少吗。

 

      一篇《知青啊,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引发了各种议论,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我的这篇文章写于2005年,是在阅读我的好朋友黄志涛的一些文章后写的读后感。这句话是来自他文章中的一句话,原创属于黄志涛。过去的三年里,已经统计不出有多少平台转载了这篇文章。直到今天还有朋友在转发。据一些好友告知,甚至在国外都看到了这篇文章。
 
      为何?原因只能是一个,谈及了一个“伤口”的话题!

      最近,我的一位好大姐在这个《当我们老了》话题下留言,再次提及这个伤口的话题:“否定自己是痛苦的,于是就捂着伤口唱赞歌。不过不少人自己并没有伤口,既得利益者么。最可悲的是那些至今伤口未愈,还在怀念受伤年代的集体无意识者。”

      这段留言说得太好了,给了我不少启示。

      是啊,在我们这代人里确实是有一些没有伤口的人存在。

      同时,也确实存在那些伤口至今未愈的人,继续对苦难唱着赞歌。

      当我们老了,不愿意再谈及往事,特别是那些留在心灵深处的伤口。皮肉上的伤痕可以修复,可以治疗,可以恢复。但是心底里的伤痕是永久地留着,一辈子都忘不了。

      那些为了获取一官半职而出卖同伴的卑劣行径,使被害者的伤口难以消除;曾经被同伴诬告后惨遭帮凶者的毒打的伤疤是在心里啊;女知青在僻远的乡村里遭受“野兽”的凌辱,孤立无援的一幕所留下的心里阴影的伤口会消除吗?还有许多。

      原谅我用这些概括性的言语描述这些没有伤口的人。因为我曾经在许多场合里听到同龄人讲述过这些没有伤口的人曾经的卑劣。各种的表现形式,各种的离奇内容,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伤口的人一点会为苦难唱赞歌,或者是为苦难做掩饰。因为在骨子里他们没有苦难,只有幸运。

      我只能说,可恨的是那些没有伤口的人。他们没有伤口,但那些留在人们心里的伤疤,是不可能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的,将会留在所有人的记忆里。他们留下的伤疤将会遭到世人的厌呕!许多时候我能够看见他们至今还在装腔作势忽悠人,善良的人们啊,需要警惕啊!

      我只能给那些至今伤口未愈,还在怀念受伤年代的集体无意识者一句话: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伤口是抹不去的,记忆是永存的。老话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不悟伤口,是勇于反思的清醒者;

      捂住伤口,是刻意掩饰的卑劣者;

      忘记伤口,是忘记疼痛的糊涂者。

      老了,宁可不悟,不要忘记,绝不捂住!

      【本文完】
 
      作者简介: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闲云野鹤·调近金缕曲
    下一篇:严国基|我第一次回家过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