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老了(上)

来源: 阿拉老底子 作者:余杰 时间:2025-01-20 点击:

 

      我们老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代人大多数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如今都在奔七望八了。
 
      说起老了这个话题,既有无奈也是一种必然。自然规律,谁能够抗拒?再伟大的人物,都有老去的那一天。
 
      说起老的话题,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情。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在一家国企工作。那时还没有现在实行退休工资社会发放。所以每月15日退休工人都会回到厂里领取退休工资。
 
      在某一个15日,我在厂区大道上看见熙熙攘攘进厂的退休师傅们。三五成群相互问个好聊会天,有些到曾经工作过的车间走走看看。那天快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我看见张师傅正朝财务科走去,迎面遇到了自己的徒弟小刘。小刘是张师傅在退休前的关门徒弟。此时,我听见了这番对话。
 
      “师傅,来领退休工资啊?身体好吧,师母好吧?”
 
      “好,好,都好。你在忙什么呀?”
 
      小刘面露难色说:“我正在抢修一台机床,赶紧要到动力车间去。师傅,我不陪你了。”
 
      我一愣,抢修机床,没有的事情啊!再说现在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怎么说也得请自己的师傅吃个饭吧。
 
      张师傅连忙说,行,你忙去吧。我去领退休工资。
 
      望着张师傅已经微微凸起的背影,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转身赶到食堂,只见小刘正在吃着一碗大排面,热乎乎的,香喷喷的。
 
      我坐到小刘的面前问道:你怎么不请师傅吃个午饭?
 
      小刘边吃边说,兄弟呀,你不知道。师傅对我是好的,但是也很烦。从退休那一天开始有两年了吧,那一个月不是我请他吃午饭的。要说他的为人,你去听听我的四个大师兄们吧。一句话:小气!我们师兄五个,他天天来厂里。我们轮流负责给他吃午饭。两年了,开始大家感到是应该的。时间一久,谁受得了啊。你遇到难题了,去向他请教,不带一包烟吧,他啥也不说。唉,摊上了,我们只好躲着走啦。
 
      说完,小刘连连摇头。
 
      张师傅的小气在厂里是出了名的。老两口子省吃俭用吃,到了退休的时候积攒了一万元。大家说,他俩是厂里第一个万元户呢。那时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张师傅有啥本事成为万元户呢?举个例子,每天中午到食堂吃饭,老两口子基本不买菜。他们到食堂中央的那个免费葱花汤大桶里,打上一碗汤浇在饭上就算对付了一顿。
 
      这件事过去几十年了。张师傅早就上天了。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的一万元,放在今天抵不上白领们一个月的工资。唉,上一代的老人们就是这样活过来的。应该说是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养成了这代老人。
 
      感叹之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的一生总归要退离工作岗位的。俗话讲,人在做、天在看。最好的检验办法是当你退休以后,再次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人们是如何“接待”你的。热情、冷淡、敷衍、真诚,在那一刻都清楚地展现出来。小刘不愿请张师傅吃午饭,既有小刘自身的不足,更多的是张师傅的原因吧。所以,我们老了,需要自我反省一下。
 
      少给还在工作岗位上挣钱的孩子们麻烦,不要去打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发挥。
 
      多想想自己在工作期间的不足。老了,时间多了,没有什么利益的纠葛。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曾经的不足,走好还有不多的路。
 
      但是,要做到真的不易。下文继续谈及这个话题《自以为是》。

 

      已经退休的老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能够听见一些抱怨。较多的是家庭生活方面的,也有其他的。
 
      我的一位朋友在干部岗位上退休以后,就一直在抱怨。他抱怨什么呢?
 
      如,回到老单位回来后,抱怨现在的年青人在工作的种种不是。他会这样告诉我说,你看看,现在的年青人连个字都写不好。写点字东倒西歪的,还是研究生博士生呢。
 
      我说,现在他们都是用电脑了,不奇怪呀。就像他们会说我们连个电脑打字都不会,连个微信支付都不会。我们落后了,该退休了。
 
      朋友摇摇头不语。
 
      再如,单位的青年人出于尊重,有时看见他没事回来玩玩,就会把写好的文稿请他指点指点。他当面不说,回来后埋怨道,唉,不想说了,现在的青年人啊,连个文法造句都不懂,写得乱七八糟的,那些词汇看都看不懂。还是研究生博士生呢。
 
      我说,现在他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了。网络上的新名词层出不穷,新的提法说服日新月异了。我们退休了,不上班了,谁会关心这些,跟不上了,少说为好。
 
      朋友摇摇头不语
 
      一种老年病啊。总是在抱怨后人不如自己,总喜欢记住当年的自己如何能干,总是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声音。
 
      这种自以为是的毛病,骨子里还是一个病根:生怕地球上少了自己,这个地球如何转动。
 
      当我们老了,何必为此去烦恼呢?老人家在1976年9月离世后,中国的不是照样在前进!在否定中才有了一个改革开放呀。明白了这个道理,心态会平衡,眼光会放远。总是对后人唠唠叨叨,指手画脚,何必?不值!
 
      包括在家里一样。老了,不需要再对自己的孩子说三道四了。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思路和生活方式。如果这也看不惯,那也不理解,首先查查在孩子小的时候你是怎样教育的。
 
      在生活中,我发现曾经在工作岗位上有过一官半职的人,这样的毛病较多。一辈子管别人,习惯了。一下子退休下来,习惯性的思维有个延续的过程。还有是一些职业病的延续,如当过警察的,习惯性地会露出“管”的本能。如当过老师的,习惯性地用教育孩子的口吻说话。如当过医生的,或多或少有点“洁癖”等等。当然不是全部都是如此,只是个别一种现象的存在。
 
      这就很好理解现在社会上常常能够看见个别的老人们,会
 
      在公众场合里指手画脚。仿佛这个世界里只有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代表,才是代表着“正能量”的。
 
      还是活在过去的年代里。这是后人们对于有这类毛病的人一句非常中肯的评介。患上这样毛病的人,会念念不忘自己曾经有过的“业绩”。在退出“舞台”以后,还是习惯性地“指点江山”。他们无法理解生活是在继续的,世界是在变化的,人类是在前进的。如果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所作所为来衡量今日发生的一切,自以为是的毛病肯定会处处碰壁。谁会料到今天仅靠一部手机就能出门办事?谁会想到今天连报纸、电视都懒得观看,就能知晓天下大事呢?
 
      以我们的亲身经历为例,1978年的时候,在我们云南农场里一句“我们要回家”就能够唤起几万人的共鸣。放在今天,你还在按照“知青领袖”的行事方式,到处号召、动员、鼓动,搞什么大动作,可能吗?!
 
      但是,有人就是一辈子没有醒悟啊。难道骨子里就存在一个存在感的毛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人的一生有过许多的烦恼。
 
      读书的时候,考试的日子将要来到,烦恼是考试的成绩是不是能够符合爹妈的心愿;
 
      工作的时候,能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做出成绩,能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得到提携,烦恼接踵而至;
 
      结婚生子后,孩子的前程一直是烦恼的主题。能不能上个好学校,学习成绩排在第一名,将来考什么大学,都是烦恼;
 
      孩子要成家立业的时候,干个什么工作,找个什么对象,如何使他们和和美美,白头到老,也是需要操心的烦恼。
 
      还有许多呢。
 
      现如今啊,我们这代人都老了。烦恼的主话题转移到了第三代的身上。
 
      有的朋友在烦恼自己的孩子至今没有生子。我的天呀,怎么小俩口子居然不要孩子?你看看,他们养了宠物,什么猫猫狗狗的,不亦乐乎。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这不是要断后啦!烦恼啊!
 
      有的朋友有了第三代了,从开初的喜悦很快就有烦恼。烦恼什么呢?
 
      如,看不惯小俩口子的消费,都是进口的奶粉呀、衣服鞋袜呀、甚至连尿裤也要进口的。多贵啊,哪像我们当年有了孩子,尿布就是把旧床单扯开,做出一块块尿布耐用省事。烦恼啊!
 
      如,看不惯孩子们在孙子孙女们身上的大把花钱。满屋子的玩具,好几万呢。家里的饭菜不合口味,立马上饭店改善,还美其名曰:用实际行动拉动国家消费。烦恼啊!
 
      如,看不惯孩子们从上到下的世界名牌,这要多少钱啊。一件衣服,上千元啊,有的居然是上万的。我的天呀,这些钱我在轻纺市场里可以买上我一辈子穿的衣服了。烦恼啊!
 
      如,第三代要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了,孩子们满世界地找寻重点学校,算计着该出多少钱才能搞定校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动员了七大姑八大姨。研究当下招生的文件,比当年我们学习语录的时候还要虔诚。唉,都是为了孩子啊,烦恼啊!
 
      如,我们习惯性地宠爱着第三代,生怕饿着冻着了。只要孙子孙女张口,只要办得到的都会不顾一切地去张罗。结果,自己的孩子说,你们老了,这一套不行,应该进行正确的现代方式的启蒙教育。嗯,现代教育,真不懂。难道让我们老了再次学习?烦恼啊!
 
      说了这么多,我的一位朋友说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这叫吃饱了撑的,自找烦恼!
 
      想了半天,感觉有理。
 
      老了,何必去自找这些烦恼呢。看不惯,就装着没看见,不当一回事。听不懂,就装着没听见。回头想想,我们当年成家立业的时候,也不是对自己的父母有过这也不是、那也不行的想法和做法吗。孩子们长大了,今后的路靠他们自己走。我们不必烦恼,只需要在他们需要你帮忙的时候出个手。在他们感到我们还有些余热的时候,力所能及的当好后勤官就行。至于他们想怎么花钱、怎样消费、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不是出格的事情,我们何必去自找烦恼。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去生活,应该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当我们老了,抓紧时间享受天伦之乐。当孙子孙女依偎在你的怀里,那是一种无语的享受。
 
      此时此刻,打个不确切的比较吧。与那些至今还没有第三代的朋友相比,知足吧。至少你已经看到自己的香火在传承了。
 
      再打个非常不确切的比较吧。我们这代人中间,已经有些朋友上天了。与他们比较,我们还活着,还能够快快乐乐地活着,这比什么都强!
 
      少些烦恼,多些快乐。一辈子活过来了,虽有许多烦恼,关键是你自己如何看待烦恼、化解烦恼。
 
      下文继续谈及这个话题《自得其乐》。

 

      少些烦恼,多些快乐。那么,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讲,快乐在哪里呢?
 
      那首《当你老了》的歌把我们的老态龙钟都唱出来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是啊,我们老了,都是这般模样了。回头望着逝去的岁月,更多的是感叹岁月的消失太快、太无情!岁月是无法倒转的,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有人说,自己找乐!非常对!
 
      如何找乐,很难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代被誉为与共和国一起长大的人,现在真的不敢老!在不敢老的背后,只能自我找乐。
 
      眼睛向上,看到的是我们的父母都已经迈过了九十了。他们微微颤颤地走路时,我们会想到自己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怎么办。自己找乐吧,能够活到父母这样的年龄,赚了!有时,自己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了,但是照顾和赡养父母是应尽的责任,我们敢老吗?只有找乐,权当再次上岗在养老院干活!
 
      眼睛向下,看到自己的孩子们都快要奔向四十了。今日的世界绝非当年的我们,没有“大锅饭”可吃,只有竞争两个字。想想孩子们这一路走来也不易啊,既要当爹当妈,又要照顾我们这些老头老太,还要在职场上玩命。怎么办呢?我们要自己找乐,不成为他们的负担。帮着孩子们做点家务,权当锻炼身体;帮着领领孙子孙女,那是享受天伦之乐;能在经济上支援一下孩子们,就力尽所能,总比以后成为遗产后,我们看不见他们的笑脸好。
 
      如此找乐,其实就是自我安慰。有人说这是自我麻痹。安慰也好,麻痹也罢,乐,总比哭好。心态好,看见的都是快乐,要不然就是烦恼。
 
      在大好河山里,能够看到我们这个年龄段人正在进行最后的畅游,因为还走得动;在广场上、棋牌室、大小公园里都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在消磨着时光,因为还看得见;在菜场里、超市里、商场中还能看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与营业员们斤斤计较呢,因为还有些脑子!
 
      这些都是在找乐。就像许多朋友所言:趁着走得动的时候,到处活动一下,四处溜个弯,为孩子们尽点义务。这就是在自我找乐啊。剩下的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在奔向终点的路上我们只能自我找乐活下去。
 
      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最要命的就是生病。挂在嘴边的往往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俗称“三高”。一生病,一生辛辛苦苦赚下的钱都进入了医院的收费窗口。怎么办?生病,客观规律,逃不了躲不过。唯有在平常加紧锻炼身体来延续生命,唯有认真听从医嘱绝对不能自说自话,唯有服从子女们的安排好好活着。做到了,也是找乐。就是那句话:既来之则安之!听天由命!
 
      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想明白了想透彻了,也是在找乐。明白什么呢?一个字:钱!钱多的人不在乎,潇洒走一回。钱少的人会斤斤计较,算计着过日子。继承了我们上一辈人的光荣传统,省吃俭用、勤俭节约,一分一厘都要算着花。旁人会说我们这帮人傻,都什么年代了,还活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其实,说这些话的朋友可能不理解啊。我们这代人的大多数活在当下,个个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留着一点活命钱,万一病了能救急;万一孩子失业了,可以帮一把;万一有个人情来往,可以对付一下;万一啊万一,说不完的万一。只能找乐,那就是自己做梦。梦见在股市里突然赚了一把,梦见在彩票里发了一笔横财,梦见天上突然掉下一个大存折?如今不是都在说梦吗!
 
      看到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我感到说得非常好。特此摘录几句——
 
      “我们不敢老,因为放不下,我们唯一的享受就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吃点饭,同学聚会游一游!
 
      可悲的是,很多人为了给子女攒钱,继续打工,聚会也不能去;有的好不容易出去了,因为还肩负着孝敬父母的责任和带孙子女的任务,只能匆忙的去,忐忑不安的玩,急急忙忙的回,仅仅留几张照片,算是给自己一点安慰!
 
      我们这辈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花,各种放不下,为自己活,为他人生!
 
      我们不敢老,可是,我们当中很多人,因为长期的劳累大多有毛病:‘三高’、痛风、老年病,无钱买药思想病。
 
      我们没依靠,不能拖累儿女们!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大多数人还在发挥着余热。
 
      一路走来,我们实在不易,但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幸福晚年!
 
      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怎么办?还是一句老话,自己找乐,开开心心地活着!
 
      下文继续谈及这个话题《自说自话》。
 
      【未完待续】
 
      鸣谢:余杰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简介: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洛漾书院》两首
    下一篇:消失了的社会现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