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老了(中)

来源:阿拉老底子 作者:余杰 时间:2025-01-21 点击:

 

 
      老了,给人的印象是唠叨。
 
      比如我,孩子们说我够唠叨的。开个博客,尽是唠叨一个话题:知青。老说个没完,说来说去都是陈年往事。一点也不错啊,我就是这个毛病,这个毛病就是自说自话。

      自说自话的表现是不管人家爱不爱听,一天到晚在说自己的话。总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话才对,才是真理。用现在管理者的要求来讲,说点正能量的,还行。如果说些出格的话,估计警察要找上门了。

      所以自说自话有个度,界限。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乘上了地铁。我看见一位同龄人在车门即将关上的一刻冲进了车厢,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只见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兄踹了口气就径直朝标志着“老弱病残”专座的椅子走过去。

      “喂,起来!”他用命令的口吻朝坐在位子上的一位小伙子说道。

      那位小伙子正在低头看着手机,冷不丁地听到面前这位“大爷”的命令,抬起头问道:“为啥?你干哈?”听口音是东北来的。

      “你眼瞎啊,这是我们老人坐的!起来!”

      小伙子理都不理继续看着手机上正在播放的视频。

      “喂,你听到了吗?耳聋啦?”这位“大爷”见状气呼呼地自言自语起来:“妈的,现在的社会风气太糟糕了。雷锋不知道上哪里去了,尊老爱幼都忘记了……”

      车厢里的人都没有理会他,他继续在自说自话不停歇。

      车到站了。又上来一位抱着孩子的青年妇女。那位正在看手机的小伙子突然站起来,对怀抱孩子的青年妇女说:“来,坐这里!”

      话音未落,只见那位骂骂咧咧的老人抢先一步坐到让出的空位子上。

      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大家。小伙子见状一把揪住老人的衣领,像老鹰抓小鸡一般把他从座位上拉起:“你他妈的要不要脸!没长眼啊,没看见我是让给抱孩子的人坐的!你他妈的刚才冒险冲进车厢的劲头上哪里去了,自说自话的劲上哪里去了!老了,我看你是倚老卖老活得不耐烦了!”

      被揪出座位的老人还想发作,立即遭到了车厢里的乘客们一致谴责。

      我摇了摇头拍拍这位同龄人说:行了,你少说两句了。公共场合,少点自说自话,多一点自爱!

      后来,我在不少场合说起这件事情,朋友们说类似这样的老人自说自话的事情很多。难怪现在的年青人在说:是老人变坏了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自说自话,确实不少。

      不管红绿灯,自说自话大摇大摆地穿越马路,全然不顾已经驶来的车辆。还大言不尽:谁敢撞我?

      商场里、公园里,自说自话自言自语,三五成群高声嚷嚷,全然不顾周围的人异样的目光。还理直气壮:这是我的自由!

      旅游景点,随口吐个痰,随地扔个瓜壳,随意插个队,随意踩个花草,全然不管别人的劝说。还振振有词:我犯法啦?

      唉,只能一声叹息啊!

      回顾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存在着先天不足。特别是那个十年,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大好时光都在广阔天地里“修理地球”。在人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年份,接受的、看到的、听到的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来的路。这种“自说自话”的习性渐渐养成。等到老了,改也难!

      特别是那些还生活在昔日光环里的人,已经习惯于老子天下第一的思维,养成了谁怕谁的习性,时不时会“指点江山”一番。甚至有些老人还会念念不忘曾经的拥有,总是在那里自说自话。仿佛这个世界上缺少了他,今后很难旋转了。久而久之,心态发生了变化看这个世界的眼光都会异样了。

      老了,千万不能自说自话,需要自我警觉。

      下文继续谈及这个话题《自我安慰》


      前不久在微信上看到这样一条东西——
 
      我参加和被参加了不少群。也许是当过知青的缘故,三分之二是老知青群。在这些群里,类似这样震惊啊、被吓尿啊、颤抖啊等等的帖子多如牛毛。时间一长,我发现就是那么几个人在不停地转发。还有就是多如牛毛的养生知识,偏方、秘方比比皆是,基本可以包治百病呢。唉,转发者们有好心的,也有盲目的,还有是在刷存在感。一句话,就是不动动脑子想想是真的吗!就是在告诉世人,我还活着。

      从这个话题扯开去,这其中就是一个自我安慰的心态在起作用。通过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满足自我扭曲的心理,非常可笑。

      其一,被骗后的自我安慰。现在,那些骗子们专门想着法骗这些七老八十的人。原因无非就是这样几点:第一,这代人已经退休,还跑得动吃得下,手里还有点钱。第二,这些人好骗,关键是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多数人在年青的时候只是“小学本科”毕业。第三,贪小心理浓厚,经不起诱惑等。等到明白是被骗了,有的自我安慰:确当买个教训吧,被骗的不是我一个人。还有的会自我算计:相比较自己的损失算少的,还好。更有甚者,一句交学费就完事了。就是不认真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会上当受骗。

      其二,被蒙以后的自我安慰。以我们这代人有上山下乡经历为例,因为这场运动使我们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人生得以改变。有人至今还自我安慰,我们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等到回城以后,遭遇了下岗失业。有人会自我安慰,我们这代人是在为改革做贡献,是在弘扬伟大的知青精神,忍辱负重无私奉献。

      喜欢自我安慰者,都隐有难以述说的事情。在自我安慰一番以后,会继续披挂上阵再次演出。不找失败的原因,不会自知自明,只会自我安慰,结果肯定是越走越远。人生的失败往往就是这样,自我安慰后会继续走回头路。

      下文继续谈及这个话题《自甘寂寞》


      六十过了,告老回乡,开启了老年生活。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有个过程。忙忙碌碌了一辈子,一下子刹车确实容易“翻车”。需要自己找乐,学会自我安排。
 
      有机会发挥一下余热,是一种打发晚年时光消除寂寞的办法;有机会与三朋四友聚聚,经常外出旅游,不失为一种自我调节的手段;有机会上上图书馆、看看展览会、公园里散散步、帮着带带第三代孩子,是在享受天伦之乐。等等。生活是多彩的。

      这些林林总总的生活,关键点是要耐得住寂寞。开始过退休生活了,不可能像上班的时候天天忙碌,天天有精彩的活动。所以,能够自甘寂寞是一种良好的自我修养。

      小到个人,大至国家,都需要有自甘寂寞的心理。

      老人们曾经这样告诫过我们:韬光养晦、闷声发大财、不折腾,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段时间,我们的国家抓紧时间拼命发展,抓住老鼠都是好猫。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摆脱了穷困开始向富裕之路前行。

      老人家说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迈步。是啊,悠着点有啥不好呢?一天到晚想当老大,招致群起而攻之,自讨的。

      我们老了,学会自甘寂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总不能傻乎乎地坐在家里等死吧,总的找些事情做做吧。如今,我们这些有过“知青”符号的人中间,就有一些不甘寂寞的人。

      不甘寂寞啊,都在切分这块“知青”蛋糕,说好听一点是忽悠老人。说严重一点是在骗取钱财!“每枚30元。20枚起订包寄费,款到30天内发货。”值不值?成本是多少,能不能公开?那些借此敛财的人物,曾经丑陋的往事我们都记忆犹新。

      不甘寂寞啊,一定会演出一场令人耻笑的闹剧。

      还是自甘寂寞为好。像这种自我颁发勋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过去有不少系类闹剧,再看今日这出骗人的小把戏,都在提示我们:警惕这类喜欢闹腾的人。

      我们自身呢,还是要自甘寂寞。安安稳稳,本本分分地过好小日子,这是硬道理。至于那个“中国知青荣誉勋章”,白送给我都不要!

      下文继续谈及这个话题《自我约束》。

 

      上班的时候,有劳动纪律的约束。过马路,有红绿灯来约束。如果你是共产党员,还有组织纪律的约束。等到退休以后,基本是生活在没有组织约束的环境了,唯有家人的约束,剩下的就是社会对你的约束了。
 
      现如今,不少老人非常不习惯社会的约束。

      如,大街上可以目无旁人的自由行走,什么红绿灯交通警察,统统不在眼睛里。我开车外出,最担心的是早上6、7点钟的时候。常常遇到一些早锻炼的老人们,把马路当成体育场的跑道,根本不会顾及身后的车辆将要碾压过来。估计他们的心里在嘀咕:看你敢不敢撞上了!哼,老子就是这个模样。

      如,晚霞升起之时在大街旁、公园门口、商场前广场上跳着舞蹈的大妈们。音量震耳欲聋,步伐整齐划一,脸上洋洋得意,全然不顾周边的居民们对于噪音厌恶的表情。如今这样的广场舞已经跳到了世界各地,名扬五大洲四大洋了。我们经常能够在新闻里看到由此出现的纠纷,大妈们理直气壮:哼,这是我们的自由!

      如,我曾经在家门口的十字路口做个一个小观察。不管红绿灯乱串马路的基本上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当你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大爷大妈们仿佛没有看见。当年青人规规矩矩的站着等绿灯亮起,大爷大妈们的眼光里流露的是:哼,傻帽,我不是过去了吗。

      与朋友交流这些社会现象的时候,我们发现当今还能够走得动的老人们(包括自己),基本都是在所谓的“艰难探索”的十年时形成了人生观、世界观。骨子里留存着那个年代的特征。“艰难探索”了一番,留下的种种恶习影响了一代人。后来,这代人大部分都去了更加无拘无束的“广阔天地”,在光鲜靓丽的“再教育”中,耳闻目染地接受了一些自由散漫的习惯。大部分人的十年上山下乡岁月,是想着如何能够回城。等到真的回来以后,国家开始了治理。法治与纪律成为这代人的新名词,在不适应的感觉伴随中走到了今天。

      记得自己刚刚回到城市后进了工厂上班,一开始的时候心里老是在嘀咕:怎么非要到5点下班才好回家?虽然只是一闪念,足以说明自己在农村的十年“再教育”里养成的生活习惯。没有时间观念,没有纪律约束,没有一点规矩。虽然现在想起来有些好笑,但仔细反思一下,还是感觉到我们的骨子里已经种下了不守规矩、不会自我约束的恶习。

      好在我们都老了,再改变已经形成的思维、习惯、理念很难了。

      好在我们的后代从出生以后是生活在一个开始讲究法治、纪律的年代里。

      好在现在衣、食、住、行都有了规矩(法律),你不能自我约束,就会有人约束你。

      最近在网上看见这样一个段子,对于当下的老人们的描述讲的很确切,特摘录于此——

 
时不时指点江山,那是余热还在;
时不时回首当年,那是春心澎湃;
时不时愤世嫉俗,那是逗乐搞怪;
时不时鲜花笑脸,那是友谊不败;
时不时请安问好,那是以礼相待;
时不时婉转装傻,那是怕有伤害;
时不时插科打浑,那是开心玩赖;
时不时得瑟秀秀,那是自得愉快;
时不时花鸟鱼虫,那是心情不坏;
时不时琴棋书画,那是风雅尤在;
时不时盛装靓照,那是各有所爱;
时不时语音聊天,那是又省又快;
时不时温良恭俭,那是有点见外;
时不时调侃趣扯,那是兄弟实在;
时不时信点传闻,那是好奇做怪;
时不时心灵鸡汤,那是着急后代;
时不时问药询医,那是岁月无奈;
时不时耍个小怪,那是拒绝老态;
时不时久久不理,那是下楼买菜;
时不时半天没话,那是手机忘带;
时不时音信全无,那是网络堵塞;

      最最重要的是:

      时不时冒个泡泡 ,那是报告兄弟姐妹:我还健在!”

      读完以后,有朋友留言“老了,我们都老了,还是安安静静为好啊!”

      认真品味了一下,感觉有些道理。

      下文继续谈及这个话题《自欺欺人》。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你知道吗?毛岸英其实是“中国第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
    下一篇:闲云野鹤·调近金缕曲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