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台风,给上海干部留下什么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朱珉迕 时间:2024-09-21 点击:


      一周之内,上海接连遭遇“贝碧嘉”和“普拉桑”两大台风登陆,前者是75年来登陆上海强度最大的台风,后者带来多年罕见的集中强降水。整座城市的运行管理,经受了严峻考验。

      抗击台风,是一场遭遇战,也是一场总体战。在超大城市复杂巨系统的特殊场景下,每一次极端天气、每一个点上的极端状况,都可能牵出系统性影响,也就需要以系统思维观照。

      应对总体战,需要提升“全社会防范总体能力”——这是市委反复强调的。总体能力,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也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些群体的能力,而是城市运行上上下下各方合力的总成。

      两次台风,不同程度考验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预警监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修复能力等等,可谓是城市治理的全面大考。从风雨中和风雨后的城市运行状态,特别是市民的体验看,上海给出的答卷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也有短板不足。

      台风远去后,方方面面不妨都作一次复盘,特别是着眼“总体能力”,扬长补短。如此,在迎接下一次台风或者其他种种考验面前,方能打出更有准备之仗。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上海,明确要求“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城市的韧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于这种“总体能力”。应急状态下的“总体能力”,往往取决于日常的治理水平。日常具有应对基础,才不会在极端状况下手足无措,才可能最大程度作出准确判断、拿出正确应对——近年常提“平战结合”,要义正在于此。

      总体能力,既有“物”的层面,也有“人”的层面,既包括基础设施和技术特别是数据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深度、效度,也包括各类人群的风险意识、专业素养和灵敏警觉、枕戈待旦的精神状态。

      从“物”的层面说,充分的系统思维、前瞻预判和技术支持,才能为城市打造一个坚实可靠的“基底”。搭建“城市大脑”,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城市治理,上海已经实践多年。此次连续迎战台风,市、区两级的城运中心和城市大脑平台,通过遍布城市的“神经元”传感器,不同程度发挥了作用。加之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今天对于台风路径和影响的预警、分析、研判能力,较几年前应有显著提升,遑论更早以前。

      技术层面的“工具”愈发丰富,技术本身还会不断迭代,对技术的应用更有持续的优化过程。实践中亦有不少用户反馈,传感设备的灵敏程度、信息数据的共享程度和流通程度等,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有些地方还存在数据用不上、场景“看不见”等问题。这背后,又是突出系统协同、打造“整体政府”、强化整体效能的大课题——通过更大程度的开放、共享,让上下左右条块的协同更清晰、顺畅、更“丝滑”,乃至让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的配合更紧密、考虑更周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人”的层面,则更考验一座城市的耐心、细心、绣花心。这几颗心的本质,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也是时刻在岗、在职、在责的行动自觉,当然也包括对风险的充分预估、仔细排摸、万全准备。

      对普通人来说,极端天气带来的冲击和考验常常是未知的,但在不确定性中,城市运行保障各主体的一丝不苟,各级干部的尽职尽责,可以带来重要的确定性。这一周来,许多一线工作者、基层干部顶风冒雨通宵达旦的画面,常常给人以安慰和信心。而这正是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不变之道。

      某种程度上,风险应对的总体能力,包括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处置能力,乃至对“物”的运用掌控能力,都基于这种朴素的责任心。有心之人,自会多一份慎重、多一点细致,也就容易看出潜藏的风险、隐患、需求,也就会多一些思想准备、工作准备,也才更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这种责任心,当然也包括多从市民群众的“用户视角”出发想问题,包括宁可“十防九空”也求尽量周全的意识。极端状况下,基于这些意识而来的应对措施,直接关乎人们的体验,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还可能关乎一座城市的美誉度。

      两个台风走了,但对超大城市来说,类似的风险挑战不会终结,对干部的考验也不会终结——责任心,万变不离其宗的责任心。提升城市的“总体能力”和韧性,这就是最最重要的基底。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金银滩青春再燃——重访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
    下一篇:反以为荣 | 参考漫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