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马英九在1月底登陆太平岛后,因为没有联合国席位而无法亲自站上国际法庭为南海主权辩护的台湾升高了国际舆论宣传。台湾“外交部”在3月23号共邀请10家国际媒体,包括《金融时报》、路透社、美联社、《华尔街日报》、读卖新闻、半岛电视台等,从台北出发登陆太平岛。
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后,菲律宾将中国告上国际法庭。认为南海所有岛礁皆为“岩礁”,而非“岛屿”,不得主张领海与专属经济海域,其中也包括了台湾的太平岛。以此诉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49年继承国民政府以来,对南海九段线的主权主张无效。
国际仲裁庭对太平岛地位的裁定将是南海问题的关键,如果被判定为岛屿,相应的经济海域范围将涵盖南沙绝大部分。尽管无法站上国际法庭,但分析认为,台湾这一轮的宣传攻势将影响4月最后仲裁的结果。
南海争议从1970年代到现在,虽然已经持续了将近40多年,但最早可能4月就会公布的国际海洋法庭仲裁结果,使得这个月成为南海争议过程中关键时刻。
虽然已经预测到国际海洋法庭仲裁有可能不利于中国,中国官方表示不承认也不接受海牙国际法庭的仲裁,但是这仍是一场非常大的国际舆论战。
在所有有争议的岛屿中,最重要的就是由台湾实际管辖的太平岛。
▲ 国际海洋法庭对南海争议仲裁结果将会在4月底公布
在2015年的时候,国际海洋法庭受理了菲律宾两年前提交的关于太平岛的仲裁申请。美国多次逼迫马英九公开表态支持国际海洋法庭仲裁,对马英九施加了非常大的压力。但马英九拒绝了,他认为虽然在台湾的国际战略里,有必要和美国维持一定程度的关联,台湾也得罪不起日本,但是中国的主权,不可以被出卖。马英九的拒绝令美国非常生气。
就在2015年年底,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当时非常多人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习近平愿意突破这么大的惯例,直接与马英九见面?而且马英九在“习马会”出发之前发表的声明中,就讲到“不会谈到南海问题”,这也正是美国最关切的问题。我认为马英九在太平岛上的态度,正是“习马会”最重要的背景!
“习马会”之后,如外界预期,马英九领导的国民党在台湾大选中失败。但这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
依照时间顺序,马英九在2016年1月底登陆了太平岛。3月初,他邀请国际媒体,包括英国《金融时报》、路透社、美联社、《华尔街日报》、香港媒体,甚至欧洲其他各大媒体,一起登陆太平岛,最终有十几家国际媒体接受了邀请。
▲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Ben Bland在太平岛上寄出信件
各媒体在岛上的行程,和1月底马英九所走的一模一样。这趟行程让他们很清楚,太平岛是一个“岛”而不是“礁”。
那为什么要强调“岛”和“礁”的区别呢?
按照国际海洋公约,如果太平岛是一个岛,那它和它附近的海域就是领土。太平岛是南海现在所有岛礁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它及它的海域几乎涵盖了南海大部分地区,如果它的主权确定无疑,那菲律宾和中国的南海争议根本就不存在了。
▲ 太平岛是岛是礁,决定了南海争议的结果
而按照国际海洋公约,什么叫做“礁”?是指当海水满潮的时候,它完全被覆盖掉了,如果是一个“岛”,海水满潮的时候就不会被淹没。据此标准,太平岛当然就是一个“岛”,而不是“礁”。
马英九在登岛后的发言措辞非常温和,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外交官。他特别提到,菲律宾的朋友们说这里是“礁”,而不是“岛”,希望他们有空来这里看看。然后他拿出了水希望大家都一起喝,另外他也让媒体看到,当地有驻军、有人在养鸡、种菜等等。
简单来说,按照国际海洋公约法,这个地方绝对是一个岛,它也适合人居住。依照这个原则,中国可以主张附近的领海跟经济海域的主权。
▲ 马英九第一次登太平岛时就分享了午餐内容
马英九1月登岛之后,美国人表示非常失望,但他没有退让,立刻很聪明地邀请国际媒体也来登岛。而媒体记者们出发前都很兴奋,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在机场的时候发了一个报道,激动地表示他报道了那么多跟南海有关的事件之后,今天终于要到南海最重要的岛,见证南海争议的实景。
美国没有料到,马英九会完全失控。
其实美国并不了解马英九。马英九在念哈佛大学时的博士论文,最重要的主题就是钓鱼岛跟太平岛这些重要的国际争议,他本身学的是国际公法,也是这方面的国际专家。
他在美国留学时正是1970年代“保钓”运动最激烈的时候。虽然钓鱼岛是主题,但太平岛也是其中之一。马英九从他年轻时候就对这些充满了使命感——虽然当上政治人物后,使命感会有一点打折。
▲ 马英九年轻时便对领土主权充满使命感
在即将失去权力、走下舞台之前,马英九觉得他要为年轻时的理想作最后的努力,保住中国人在南海、东海的主权。就在4月9日,马英九再度登陆了距离钓鱼岛最近的彭佳屿。
马英九的所有这些作为,很可能成为国际海洋法庭4月底将做出仲裁时最头痛的阻碍。但我觉得马英九的做法很值得参考。
通常在一场重大的外交争议当中,包括南海或类似的主权争议里,我们听到的都是高分贝的呐喊。“我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不容他人说三倒四”,“我们不会接受仲裁”……这种说辞跟主张确实对国内民众有振奋情绪、巩固观念的效果。
可是对国际政治而言,这种分贝是没有说服力的,还会使人产生排斥感。如果用财经名词来打个比方,就是到底要变成“内需产业”,还是“外销产业”。在外交上,重点不是要说服自己国内的人,而是要说服国际社会上其他的无关正义的第三方。
▲ 马英九在太平岛争议中的处理反而是温和的
马英九在太平岛这个议题上显示出的外交手腕,我觉得非常高明:第一,他自己亲自登陆了太平岛;第二,他喝水给大家看;第三,他口气非常地温和、认真。
他没有对菲律宾叫骂,说这是中国固有的领土,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他的措辞是:希望你们到这里来看看,这里到底是不是岛?它适不适合人居住?相信菲律宾的朋友来看了以后就会了解。
▲ 国际媒体记者午餐吃的是岛上自产的蔬菜
接着他再邀请国际媒体。这些国际媒体对南海争议的问题已经很熟悉,从过去的中美军机擦撞到黄岩岛事件。这些国际媒体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多成见,也没有太强烈的偏见,尤其像英国这样的第三方媒体。这些媒体很重要,英国的路透社、《金融时报》这次的报道传播最为广泛,这就成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国际宣传,对月底的国际海洋法庭仲裁当然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所以我会说,这是一场非常漂亮的南海主权争议外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