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感觉真好” 六月的脚步匆匆从每个人的心里走过。转眼又是七月。“鲤鱼洲情怀网”上线八年了。八年来与鲤鱼洲有缘的上海,南昌知青以及社会各方面人士都会不约而同与“网”相伴相随,正如在塞缪而·贝克特名作《等待戈多》读到过的那句经典台词——“开始是等待,后来我发现等待成为了习惯”。因此,如今我完全有理由说,等待成为了习惯,习惯成了自然。于是“鲤鱼洲情怀网”上线八周年庆贺自然成为聚会最恰如其分的主题。 聚会的日子选定在七月一日,星期六。这个日子太有意义了。要是我有幸能做开场白,我一定会说,组织者很聪明: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今天又是鲤鱼洲情怀网上线8周年。非常契合的是,两个不同的事件却都是一个主题,回家。祖国是家,是全世界华人的家。“情怀”也是家,是老知青,老战友的家。我会友情提示所有的知青战友们:让我们暂时远离现实,来体验亲情友情,感受爱,享受家的温暖。因为,回家的感觉真好。 大家知道“晨光”也许就因为“鲤鱼洲情怀网”。尽管经常“触网”但您未必会关心创办网站的初心和历程。在此,我要推荐读过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今鲤鱼洲网页挂靠的网站“上海知青网”的主人公真实故事:“上海知青网”的诞生,源于上海老知青“紫岩”的一个愿望。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在中国大地兴起,在一家外企当工程师的上海籍江西知青紫岩(后来我从大型活动中结识了他,他叫楼署光)业余时间爱好上网,萌生了办一个知青网站的念头,希望给知青朋友们提供交流交友的平台,于是创办了“老知青驿站”也就是今天“上海知青网”的前身。这是白手起家的公益性网站,没有资金来源,没有专职人员,甚至没有人浏览。全凭一股知青热情,虽然辛苦,但乐此不疲,顽强地支撑着。是同一下乡地的峡江一群老知青们以及后来逐步走入视线的有识之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虚实结合,线上线下互动,让这个知青的“家”一点点成型,丰满,完满起来。直至2000年,“老知青驿站”脱颖而出,成为唯一最早获得政府批准的公益性网站,并更名为“上海知青网”。这个真实故事,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坚忍不拔的知青精神,什么是血浓于水的知青情结。这也许同样是打开理解“晨光”回到上海后创办“鲤鱼洲情怀网”的初心的钥匙和了解“鲤鱼洲情怀网”所走过的路的指南。 “晨光”激情地说,网络连起战友情,快乐生活度晚年,引得一片掌声。是的,八年来,有多少人从“菜鸟”到“大虾”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鲤鱼洲情怀网” 当作老知青的精神家园,交流平台,展示舞台,是老知青们的“网上农场”。是组织者的创意,志愿者的奉献,参与者的响应. 八年“情怀”八仙过海,“鲤鱼洲情怀网”是神奇的,是多彩的,是丰富的,是温馨的,是有态度的。我可以告诉你,我看到网络的神奇是“晨光”组织的“海湾知青广场”活动,作为条件反射,立即联想到了我和陈世耀,陶伟参与组织过的农场四十周年庆活动,农场兴师动众,真心欢迎老知青回家。当时要是有网络,岂止只动员到150人。在情怀网,我看到的第一个印象最深的是“朝九晚舞”的摄像作品,因为我做不到如此水准。第一个遇到的“风”居然是同连队失联多年的战友严丽君,因为受她启发我才加盟网络。第一次运用网络煊然并包装成功的是我13连2012年南昌上海200知青大聚会,因为不仅做功好,而且唱功也好,引得好评如潮。第一个读到的温馨故事是“阿力”写的《小音箱的故事》,因为以小见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第一个大型旅游活动是2014年南昌上海200知青《徽州游》因为创造了新形式,同时创新了点击率(1天∕4500)。第一次看到的精品游记是“兔子”写的《英国爱尔兰游记》,因为不仅图文并茂,而且透过游记我仿佛看到了旅行者的心声和脉动,促使我心动变成行动。 “第一”远不止这些,如:第一个让我惊讶的是看到远在美国的胡滋芬将她刊登在华文报纸上的《永不再见的鲤鱼洲》搬到博客,并且连续两年回国参加连队活动。第一次读到的感人事迹是“三叶草(甘启如)”写的《湘子口爱心涌动》深感“一网情深”。第一次钦佩的是“苦行者”的钢笔速写画,没想到曾在同一报告厅学习的“同学”,画画有如此功力。第一次见识什么叫又讲政治又讲真话,是“沈远”的华山论剑,第一次感到我们还应当做有态度的合格公民是“朱伟仁”的《不愿评论的新闻》。第一次认为负责任是应有之意并有同感的是“阿木林”的《我们还需要英雄吗》…当然,给我带来快乐和收获的还有“坚子”的“草根文学”,“熊歌”的“每周一笑”以及“力剑”“老伲”“钱广”等等现在才公布于众的“故事”。还有通过网络一线牵,联络上的好朋友“蜻蜓”(徐亚琼),朱桂芳等等。我一直期待奇迹还会发生,所以一直坚守着网络梦。 八年庆典,八音迭奏。6月底7月初的上海,进入雨水丰沛的季节。不定时,不定量的降雨总是让人猝不及防,但这对于有火一般心的鲤鱼洲人却算不上什么,聚会地点虽然选在上海西北一隅,却挡不住老知青前进的脚步。十点集合,七点多这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就不约而同来到了同一地铁上。13连,“茹果”一吹哨,一桌聚会的名额就满了,弄得“阿乡”夫妻俩只好移坐他桌。 “知青本是一家人,相逢不必曾相识”200多当年曾在鲤鱼洲的泥腿子,相聚在绿地,一声呐喊,惊天动地。你看,“沈总”振臂一呼,全场呼应。 200多当年曾在鲤鱼洲的泥腿子,相聚在饭厅,一起放歌,排山倒海。你看,“熊歌”高歌《我们这一辈》,全场响应。 回忆是一座桥,桥的起点还有一个你。一个年轻的你,真实的你,本来的你。回忆过后只剩经历。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好朋友“蜻蜓”特意过来敬酒。敬回忆,敬经历,敬生活,敬我们已经无力改变的一切。一个未曾謀面的热心人帮我们留下这一瞬间。看得出,摄影者还蛮专业。 “欢娱嫌日短,寂寞恨日长”200老知青在无比开心快乐的享受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分手时分。 知青的四十年,是中国二十世纪历史中独特的风景线。让这些风雨人生中青春的足迹,让这些难以抹去的凝重记忆,让这些承载着无数如烟往事的青春河,继续流淌吧。 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刚刚胜利闭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韩正的报告中,用了“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段充满人文情怀的话,得到了会场内外强烈的共鸣。许多人都说,这是一份“有温度”的报告,代表着“有温度”的上海。 “有温度”的上海,温暖远不止于此,我在想,我们的网页也好,微信也好,也应当有 “有温度”。有鉴于此,要做好有温度的“鲤鱼洲情怀网”,春去夏来,季节变了,情谊未变。气温变了,关怀未变。草木变了,相伴未变。岁月变了,真心未变。感恩相伴,感谢祝福。感谢网络管理员,尤其是如今仍每周五上岗,守着那份温柔的“兰花树”。 末了,我还要郑重说说我身边的感动。就在分手的那一刻,暴雨即将来临。一位战友突然体力不支,倒在路边,只见那位战友额头上直冒冷 汗,手脚抽搐,一旁的战友见状连忙将他扶躺在凳上,有的号脉,有的掏出保心丸,有的急忙打电话。本想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但又不忍心留下那病者痛苦的表情。我不认识众多的好心人,只知道其中一位人称“英英”。真是人间处处真情在,愿所有好心人一生平安。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