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他让尘封几十年的物证“说话”

时间:2025-01-06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辰 点击:
上海公安生物物证解码人杨帆攻坚克难,以科技为正义服务 左图:杨帆细心取样。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编者按 干字当头,奋力一跳。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需要我们扛起不一般的使命与担当,更呼唤
上海公安生物物证“解码人”杨帆攻坚克难,以科技为正义服务——

左图:杨帆细心取样。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编者按

      干字当头,奋力一跳。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需要我们扛起不一般的使命与担当,更呼唤全市各战线领域深学笃行、踔厉奋发、再立新功。

      即日起,本报推出“奋勇争先实干家”专栏,聚焦实践实干实效,深入挖掘各战线、各领域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他们是各行各业的技术尖兵、日复一日躬耕基层一线的劳动者、踏浪时代激流的创业家,他们创新创造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反映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澎湃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信心决心。


      ■文汇报记者 周辰

      一尘不染的操作台上,杨帆处理着一只沾满泥浆的袜子。5小时后,他从袜口卷边处提取到关键生物信息,锁定一名有前科的盗窃人员。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上大学时与热爱的数学专业“失之交臂”,阴差阳错成为一名法医。解谜与解题,有内在相似性,杨帆钻进实验室,从此一发不可收。

      自2014年从警以来,杨帆攻坚克难,经手生物物证1万多件,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关键线索,5年内直接助力破获命案积案46起;他忠诚为民,率队帮助230多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传递人民城市的温度;他勇于创新,研发出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助力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杨帆所在的实验室获批公安部首批重点实验室,让物证发声,为群众服务,是他的奋斗目标。

      每次宣读鉴定结论时都眼眶湿润

      “老百姓的笑脸,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杨帆所在的刑侦总队英模辈出,多个支队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八〇三刑警们不仅倾力守护城市安全,同时也在不断传递人民城市的温度。在服务打击破案的同时,杨帆还率队致力于失散亲人的亲缘关系认定,用科技照亮回家路。

      2021年7月,家住上海的老胡向警方求助。63岁的他小时候由上海一户胡姓家庭领养,随着年岁增大,认祖归宗的愿望愈发强烈。得知公安部正在开展“团圆”行动、市民可以免费采血寻亲后,他想试一试。

      民警为老胡登记信息、采集血样,然而经全国打拐数据库比对,并没有比中结果。此时,杨帆历经数年研发的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成为点亮团圆希望的秘密武器。杨帆借助全国优势资源进行样本比对排查,发现江苏句容42岁的方先生可能与胡先生属于同一个家族,方先生与老胡可能存在亲缘关系。

      最初接到警方电话时,方先生一度以为自己遇到了骗子,后来才从家中长辈那得知,父亲确实有个弟弟因为出生时条件艰苦,被送到了孤儿院,之后就失去了联系。民警在句容找到了69岁的方老先生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2岁,最小的也有58岁。杨帆设法重建已去世的方家父母基因模型,再与老胡生物样本进行比对……在刑侦总队,老胡与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同胞兄妹含泪相拥。

      这也是“团圆”行动中,上海找到的失散时间最久的一家人。“可以确定双方的生物学亲缘关系……”每一次的认亲现场,杨帆在宣读鉴定结论时,眼眶都是湿润的。

      追求极致是同行对他的一致评价

      追求极致,是同行对杨帆的一致评价。他在处理检材时会反复论证,甚至略带点强迫症,对一些疑难检材更是会用不同检验方法交叉比对。杨帆总能另辟蹊径,他从一条勒死死者的毛巾背面提取到关键物证,从被遗弃的行李箱塑料内层角缝中找到凶手血迹,甚至刮下过一大片墙皮……

      1997年初夏,淀山湖畔的灌木丛中惊现一具无名女尸。死者面部和胸部被压上了一块重石。不远处的地上留有一个旅行包,包内有若干件女性衣物以及未完工的绒线衫等。死者系生前被他人用钝器打击头部致死。

      无死者明确身份、无社会关系可排查、无侦查和技术手段可使用,这起让侦查员头疼的“三无”案成为属地分局的“一号案”。24年之后,那包衣物摆上了杨帆的操作台,“用最新技术对当年物证再检验、再突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他把死者贴身衣物的隐私部位剪成几十片,交叉运用多种新科技,从中提取到两名男性的生物信息。杨帆运用前沿比对法,帮助侦查员找到其中一人,确认死者就是其妻。侦查员顺着死者身份深查,辗转全国多地,采集检测生物样本100多份,最终直接锁定嫌疑人,正是检材中的另一男子。

      尘封的物证也会“说话”。2002年1月,一名“摩的”司机在荒郊野外遇害,头部有严重打击伤,身边财物被洗劫一空。侦查员从寒冷的河水里打捞出作案工具——一把断裂的、木柄上缠着一圈圈黑胶布的橡胶榔头。限于当年检验条件,榔头上除了被害人的血迹外,无法提取到其他有效生物物证。此后,技术员多轮检测,但提取到的生物信息始终有限。

      2020年,这件唯一的物证摆在了杨帆案头。不急于动手,杨帆不停地思考:“这把榔头经过河水浸泡加上岁月侵蚀,提取难度特别大,操作更是不可逆的。”

      他一遍遍推演作案过程,小心翼翼设计提取方案,用多种方法交叉检验……两天后,杨帆终于想到,嫌疑人在缠黑胶布时极可能碰到了有黏性的一面,他将胶布剪为50个小段,从中提取到可作为证据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侦查员据此追踪,一周后将在老家潜藏18年的凶手抓获归案。

      杨帆领头的生物物证室,是全国唯一由省级公安机关主办的法医物证领域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推进全国首家新型生物物证数据库建设,致力为实战打击提供新质战斗力;同时,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相关部门深度合作,共同制定行业标准,以建设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法庭科学实验室为目标,将过硬的本领转化为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做实验室工作,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杨帆眼神无比坚定。他身旁的检验仪器上印着一行大字:科技为正义服务。这也是他的心声。

人物小传

      杨帆,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曾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荣获个人嘉奖7次。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