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显著,银发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老龄化到底影响了什么?随着20世纪60年代出生人群进入60岁左右,这一群“6060”新生代老年人和过去的老年人有啥不同?将撬动怎样的银发新市场?
在日前举行的2024第二届中欧老龄产业创新论坛上,围绕发展银发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专家提到,转变认知,或许是发展银发经济的第一步。 老龄化带来的不只是人口结构变化 截至2023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4.1亿,60周岁以上2.97亿,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7亿,分别占总人口的21.1%和15.4%。 “未来20年,中国老龄化将进入加速期,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接近4亿,占总人口的40%。”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表示,就我国国情而言,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已成不争的事实。 学术研究证明,老龄化加剧通常伴随经济增速下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援引多组数据揭示,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各国人均不变价GDP增速确实出现减缓。“从回归分析看,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每上涨1%,这个国家的GDP将下跌0.27%。” 面对老龄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全球大趋势,如何让经济逆势上扬?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使用“银发族”一词,并由此衍生出银发消费、银发产业、银发商机等概念。此后,欧美和亚洲等多个国家也陆续提出银发经济、长寿经济等概念,新加坡提出了“乐龄”概念。 “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只是人口结构变化,而是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塑性转变,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按照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的看法,今后几乎所有产业都要为老龄社会做转型和细分。“银发经济应当是多维度的,产业链长,涵盖老年人全生活领域;生态圈大、涉及面广,以老年人为中心,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及国内国际等多主体。” 从为老延伸至备老,银发经济内涵更广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中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 “从概念上讲,银发经济并不等于传统养老。”吴玉韶直言,要将银发经济与养老服务业、养老产业和老龄产业区分开来。“银发经济的标准更高,是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同时,银发经济的内涵也更广,可以从为老延伸至备老,人从40岁开始即可进入备老阶段。” 同时,这一代老年人也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吴玉韶表示,从对“6060”新生代老年人的画像可以发现,这个人群具有较强消费实力和较高消费意愿,追求时尚品质,愿意为自己消费,且具备较强的信息化能力。 这些特征,隐含着无限的商机和潜能。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课题组预测,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速背景下,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可达19.1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为27.8%,占GDP比重为9.6%;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为49.9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为35.1%,占GDP比重为12.5%。 科技遇见“银发”,将产生更多变量 银发经济既是已老经济也是备老经济,即有机遇也充满着挑战。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已达到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为6%。市场新需求正加速释放银发经济新功能,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其中,健康业、制造业、精神文化业成为重点赛道。各类防治老年病的医药、照护机器人、营养特医产品以及养老服务、智慧养老企业等皆持续迭代创新。 “从养老到享老,老年人物质追求有止境,而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则无止境。”吴玉韶表示,顺应“6060”新生代老年人的新特点,养老也将从生存必需型向未来的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发展。“学习是未来最好的养老方式,与养老机构的床位相比,老年大学的座位或许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更经济的养老选择。” 吴玉韶同时提到,科技发展将给银发经济带来更多变量。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及医疗产品、康复辅助器具等,与物联网和数字经济融合,将展现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