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猪场进楼房,产“绿色肉”还发“生态电”

时间:2023-10-04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辰 点击:
从家庭生态农场到楼房养猪场,金山区廊下镇发展微生物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采用立体式养殖与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松林万春生态农
从家庭生态农场到楼房养猪场,金山区廊下镇发展微生物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采用立体式养殖与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松林万春生态农场。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一畦菜地,两幢厂房,三四个奇形怪状“黑盒子”,一湾浅水像臂弯,将它们拢在一处。金山区廊下镇,万亩良田之间有这样一片厂房,不难猜出大约是与农业相关,具体经营什么,恐怕需要“列文虎克式”的观察力。
      
       列文虎克,17世纪荷兰商人,用自制显微镜持续观察日常,开辟了“一沙一世界”的微生物学科,原来在动物与植物之外,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维度还有海量生物存在。
      
       微生物在那片“猜不出名堂”的厂房中,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廊下镇松林养猪场是上海第一座楼房养猪场,每年出栏8万头肉猪,节约土地超八成,更重要的是:粪污经微生物发酵后可全部转换为能源与肥料,形成微生物能源、有机肥和可销售产品,实现能源自给与零排放。传统养猪场挥之不去的异味、排放和污染,在这里被名为“猪-沼-菜”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所取代。
      
       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大都市农业,质效是关键考量。特别是以种植与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向微生物界要资源的意识”。当下,微生物产业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度仅次于生物医药,其中能源、肥料是主要内容之一,“微生物农业的崛起,代表着农业科技革命的方向,符合生态大农业的发展要求”,专家们这样预判。
      
       尝到甜头后,农户竞争上岗
      
       出生27天的小猪,体重达8公斤左右,就会集体搬入位于廊下镇的新家。
      
       在这里,小猪喝的是小分子水,吃的是从东北运来的优质豆粕、玉米;拉了粑粑、撒了尿,有全自动刮粪系统来清理,环境控制系统实时送风除臭;住的是4层楼房,不仅遮风挡雨,且全年恒温,天气寒冷时还会启用地暖来保温……
      
       吃喝拉撒样样讲究的松林养猪场,诞生了上海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冷鲜猪肉绿色食品证书。如果说“第一”代表了领先,那么“唯一”无疑意味着取得这张证的难度。
      
       以对产地环境的要求为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大气、土壤和水等各项环境监测指标均需符合国家标准;然而,传统养猪方式给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通常是负面影响。上海松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峰介绍说,为了处理好养猪场与环境的关系,松林公司早在十余年前就开始了探索。
      
       起初尝试发展家庭生态农场,将现代化猪舍建在稻田中,猪粪经处理后通过管道直接放入田中。原来难以处理的污染物变身肥料,种粮农户减少了一半的化肥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有机肥相较于化学肥料,更能增强土壤肥力,优化大米品质。既富了农民的钱袋子,也让消费者吃到更美味营养的大米和猪肉。
      
       为了使分散的家庭生态农场形成标准化的生产与产品,松林公司又先后对其进行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补齐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规模经营链。91个家庭生态农场,每个猪舍年均出栏1500头肉猪,加之150亩水稻产值,农户年收入可达25万元以上,“尝到甜头后,大家积极性很高,需要竞争上岗”。
      
       动物植物微生物精妙循环
      
       赵峰记忆里,传统养猪模式,是永远割不完的猪草,以及臭气熏天的猪栏。
      
       如今,走近廊下镇农业园区的松林养猪场,空气中闻不到一丝异味,40个人就能兜住4万只猪的吃喝拉撒。科技加持下,养猪已从生计变为产业。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价值来看,这座3年前启用的楼房养猪场,和家庭生态农场相比,更上一层楼。
      
       赵峰打开“上海松林生态农业数字看板”,每日肉猪存栏数量和饲料、水电用量一览无余,这样一种基于数字底座建设的智能化数字化养殖厂并不少见,稀奇的是另一组数据:发电量、沼气产量、沼液产量和有机肥产量。
      
       这座养猪场竟还在发电、产肥。
      
       赵峰常说,猪粪尿是“放错位置的资源”,4万只猪一年可产生9万吨排泄物,松林养猪场对这些猪粪尿的资源化利用达到了百分之百,充分挖掘了微生物的神奇转化作用,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经由自动系统收集的猪粪尿,进入多级厌氧反应器,经微生物发酵转化产生沼气,沼气产量每天达1万至1.5万立方米,可发电1万多度,足够供养猪场自用,富余的沼气通过建设中的提纯设备加工生产天然气,未来有望接入天然气市政管网。微生物发酵转化的同时也产生了有机液态肥料(沼液),通过自动管网实现有机液肥还田,从松林养猪场延伸出去的有机肥管道总长度约2万米,每年还田沼液8万吨,可减少化肥用量30%至50%,覆盖廊下镇1.2万亩良田,蔬菜、水稻和果树均从中受益。松林公司正在研发瓶装和袋装高端浓缩液态肥料产品,成熟后可流通入市场销售,是设施农业和都市居民莳花弄草不可多得的优质有机肥。
      
       “发酵后的沼渣也有用处”,赵峰介绍,可进一步发酵腐熟成为粉状有机肥。
      
       在专家眼里,“松林模式”精妙之处可概括为:猪-沼-菜,就是微生物参与种植、养殖,促成动物、植物、微生物循环利用的典型案例。
      
       农业应用“见微知著”
      
       结合相关调研,市政府参事赵卫星建议,大力发展微生物农业,要利用好科技集聚优势,全面提升核心微生物技术,特别是和微生物医药等的结合。
      
       这样一种集聚融合,在廊下镇初具雏形。譬如,以养猪场为核心的农业园区,聚集了多家种植业企业,走进蔬菜大棚,自动化管道悬于棚顶,精准滴灌的同时也精准施肥,而肥料正是从松林养猪场有机肥管道中输送出来的。
      
       在廊下镇观察微生物农业的应用,恰有这种沿着管道一路畅行的感觉,另一个“弹眼落睛”的应用是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当前,廊下镇共有蘑菇生产单位28家,98%以上实现工厂化种植,去年全镇蘑菇年产量达1.98万吨。廊下镇产的双孢蘑菇,占全市地产份额的95%以上,全年实现年产值2.35亿元,亩均产值达200万元。借由微生物,蘑菇种植业也形成了“木腐菌-草腐菌-有机肥”资源梯次利用体系,制成培养料的同时,菇渣可用于有机肥还田,其三次发酵的培养料也可外销。
      
       乡间田埂中,对于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和食用菌产业的创新探索,正为上海发展微生物农业进一步探路,也在实践中琢磨出发力点——提升微生物技术,发挥微生物农业的带动和溢出效应,见微知著。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