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四看“天宫课堂”,学生提问更“深奥”了

时间:2023-09-22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鹏 点击:
中国空间站第四次太空授课活动圆满成功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学生观看天宫课堂直播。 (受访者供图) 在空间站打乒乓球看起来很有趣,我想知道航天员们打球时手感如何?为什么太空中球还能反弹?蜡烛燃烧为什么产生球形火焰为什么他的眼镜在太空中不会漂浮起来?
中国空间站第四次太空授课活动圆满成功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学生观看“天宫课堂”直播。 (受访者供图)
            
       “在空间站打乒乓球看起来很有趣,我想知道航天员们打球时手感如何?为什么太空中球还能反弹?”“蜡烛燃烧为什么产生球形火焰”“为什么他的眼镜在太空中不会漂浮起来?”……这一连串的“为什么”来自昨天观看完“天宫课堂”第四课的上海中小学生们。
      
       昨天,“天宫课堂”第四课在梦天实验舱开讲。在约48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生动展示介绍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奇妙的“天宫课堂”成为启迪中小学生科学兴趣的一把钥匙。
      
       “天宫课堂”带给学生对宇宙的无限憧憬
      
       昨天的“天宫课堂”结束后,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动手制作望远镜和星相灯。科技教师郭丽雯说:“想趁着‘天宫课堂’的热乎劲儿,再为学生们的航天梦助力。”郭丽雯告诉记者,连续四年的太空授课给学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讲述水的张力的相关知识,立刻就有学生回忆起“天宫课堂”曾展示过的相关实验。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昨天也组织了学生统一观看“天宫课堂”第四课。学校科技老师陈佳茵告诉记者,“天宫课堂”也激发了学校为学生开设更多特色科技课程和活动的灵感。刚刚过去的暑假,学校就给所有学生布置了一道跨学科作业《我的航天梦》。低年级学生可以动手折火箭、学唱《地球是我家》;高年级学生则参观天文馆、制作航天飞行器模型,或者了解航天员的奋斗故事等,从小树立凌云志。
      
       不久前,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邀请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元培到校讲座,他送给学生一捧从太空带回来的种子。学校特地为此打造了“小智农舍”,由学生亲手栽种。这几天,第一批栽种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这就仿佛是学生们和天宫实验室的纽带。”陈佳茵说:“今天的天宫课堂一开始,学生们格外激动!”
      
       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更浓了,问题更深了
      
       连续四次组织学生观看“天宫课堂”,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科技总指导卜峥林最直观的感受是,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变多了,问的问题更多、更“深奥”了!
      
       如今,每逢卜峥林的自然科学课下课铃声响起,他总会被带着问题的学生们团团围住。“老师,我昨天在家里看到妈妈买来的辣椒,有一棵红辣椒的肚子里还有一个小辣椒,这是辣椒宝宝还是双胞胎辣椒?”……
      
       卜峥林笑言,自从观看过几次“天宫课堂”后,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极大的兴趣,不少学生会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自然科学、天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书籍,更乐意将其中的知识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很多科学小达人的问题都挺深奥,作为科技教师,随时有被学生‘挂黑板’的风险,也倒逼我要不断进步和学习”。
      
       昨天,正逢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每周一次的“科创日”活动,六年级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在教室集体观看了这场太空授课。学生对科技兴趣的与日俱增,被校长夏红梅看在眼里。作为科技特色学校,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的课表里,有一堂计算机课,授课内容与编程、人工智能等相关。过去,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这两年,不少学生在走廊里遇到夏红梅还会主动来问:“校长,我们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课程,究竟什么时候能多开点?我们很感兴趣。”
      
       有趣的太空实验正成为学生热爱科学的原始动力
      
       昨天,徐汇区园南小学四年级五班的衡梓睿在观看“天宫课堂”第四课后,仍意犹未尽。“航天员桂海潮叔叔最吸引我,他是第一位非军人航天员,也是戴眼镜‘上天’的第一人。”他眯着眼睛笑着说:“原来戴眼镜依然可以有机会升入太空做科研,说明我也很有希望啊!”
      
       让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天文学教师陈宇新欣喜的是,连续几次观看“天宫课堂”授课后,他发现学生不仅对天文等科学知识兴趣浓厚,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比如,桂海潮作为一名戴着眼镜的载荷专家。“为什么他可以戴眼镜,他的眼镜在太空中为什么不会漂浮起来?”“他的眼镜跟我们平日里戴的普通眼镜一样吗?有没有可能在他的头盔上镶嵌一副眼镜?”这一连串的问题,就成了陈宇新在天文学课上与学生们一起探讨的话题。
      
       “这种学习的方式不仅更鲜活有趣,其实涉猎的知识点更广、更深,是教学最理想的状态之一。”陈宇新回忆说,儿时他曾在课文中看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扔小球实验,觉得十分有趣,课后,他与小伙伴、老师就这个问题连续探讨了许久。比如,10克棉花和10克橡皮,哪个先着地?着地时间与质量、体积、密度、接触面积等哪些因素有关等。“如今天宫课堂给这些正处于想象力和探索欲最旺盛年龄的孩子们带来那么多有趣的实验,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热爱科学的原始动力。”陈宇新说。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