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与上海市市长龚正共同宣布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正式启动,《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为《实施细则》)随之发布。上海再保险“国际板”的内涵是什么?具体的实现路径又会是怎样的?厘清上述两个问题,有助于正确把握新一轮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推进方向。 再保险“国际板”的两种解读 “再保险‘国际板’”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22年11月第四届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发布的《再保险“国际板”建设规划方案》中。媒体报道中,对于再保险“国际板”主要有两种解读,一种是“面向全球的再保险分入业务交易市场”,另一种是“面向全球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显然,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凸显再保险交易方向,前者强调发展再保险分入业务,而后者的表述没有明显的导向性,没有对再保险分入和分出业务作出孰轻孰重的区分。 把上海再保险“国际板”解读为“面向全球的再保险分入业务交易市场”,可能是基于我国再保险跨境分出保费远大于境外分入保费的事实,想要表达降低再保险费逆差的期许。逆差貌似是一个贬义的概念,代表了保费净流出,但这仅仅是表象。再保险交易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因而不能简单地按照货物贸易的分析框架来理解它,更不能沿用货物贸易逆差的负面印象来推定再保险费逆差属于不利局面。原保险人向再保险人分出保费,这仅仅是再保险交易的开始,后续的损失分摊才是关键,即再保险人在原保险人承保业务出险时有分摊损失的义务。为此,初始的再保险费逆差可能会被后续的损失分摊所抵销甚至逆转;若一味地追求再保险费顺差且不注重分入业务质量,则可能陷入后续的损失分摊远超再保费收入的亏损境界。因而,再保险费逆差不一定是坏事。特别是,当一国的再保险需求很高但自身的再保险供给不足时,把原保险业务多向国际再保险人分出一些,何妨不是分散保险风险、稳定保险经营的优选策略? 基于以上讨论,将上海再保险“国际板”的内涵解读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似乎更加合理。具体而言,上海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建设,需要抓住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窗口机遇,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的基本主线,推动再保险市场实现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的转型升级,引导国内外的再保险机构、保险风险、保险资金等市场要素在上海集聚,让上海成为国际保险风险分散中心、保费国际再分配中心,让上海成为再保险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让上海成为引领全球保险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示范高地。 再保险“国际板”的特色亮点 第一,上海再保险“国际板”不单单是开展国际再保险业务的功能平台,还将是推动再保险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的实践载体。上海再保险“国际板”不仅要打造“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再保险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更要协同推进再保险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强化上海在全球保险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领域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特别是要为保险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第二,上海再保险“国际板”依托数字化新基建,搭建创新型保险要素市场,确立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后发优势。2016年成立的上海保险交易所是打造上海再保险“国际板”的核心载体。上海保交所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科技化等元素在其成立伊始就注重基因式融入。2017年9月,上海保交所发布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保交链底层框架技术白皮书》同步发布。“保交链”旨在构建保险产业区块链生态,支持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高运营效率。2021年10月,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正式向全球发布,面向再保险交易中后端,实现交易主体之间全自动化的账务清分、数据实时交互、交易登记、合同存证、资金结算等功能。接下来,上海保交所将重点建设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依托区块链的底层技术支持,为再保险“国际板”提供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该平台预期为再保险交易提供资信管理、业务询价、签约存证、账务清算、跨境结算、承保能力整合、风险模型共享、履约管理等功能,利于提升风险分散和风险治理体系的要素链接、市场链接和规则链接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有了平台提供的实时准确、高透明度的交易信息,全流程监管、穿透式监管和精细化监管趋于可行,监管创新利于实现再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前期已形成很好的建设基础,加之规划理念有超前性,这将助力上海再保险“国际板”在全球再保险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很快确立起优势地位。 第三,上海再保险“国际板”不仅是传统的再保险分入和分出业务的交易高地,也将是再保险支持原保险新产品开发、行业探索特殊风险协作治理新机制的创新高地。数字化转型带动传统的再保险交易线上化,促进市场要素和交易信息在数智世界里集聚,推动跨时空再保险交易的高效率达成。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担负着激活保险行业创新活力、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使命,发挥好再保险辅助原保险业务创新的作用,丰富保险市场的产品供给,尤其是再保险要支持科技保险的发展,为国家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应用“保驾护航”。除了发展传统再保险业务以外,上海再保险“国际板”还要力推创新型再保险业务,构建特殊风险分散资本补充机制。上海保交所搭建以巨灾保险为代表的大中型风险、特殊风险分散平台,开发和交易巨灾债券等新型风险转移(ART)产品,培育新型风险转移产品市场,基于保险、再保险和资本市场的对接联通来实现整合风险管理,增大保险行业应对极端天气风险的保障能力,建立上海再保险“国际板”分散全球巨灾风险的枢纽功能。 第四,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是深化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保险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保险业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链接。上海要成为再保险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就要增强再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资金、信息、人才、风险等市场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供给是经济循环的起点,需求是供给的动力,供给和需求在结构和数量上匹配是经济畅通循环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再保险市场存在供给数量不足、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保险业的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升级,也制约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打通再保险供给约束堵点,依托原保险业务体量大的市场优势,提高再保险市场要素配置能效,促进再保险供给提质扩容,盘活再保险国内大循环;推进本土保险机构全面融入全球分保市场,吸引境外再保险经营主体入“板”,增进再保险业务的国际交易与交流,扩大再保险市场高水平开放,驱动再保险国内国际双循环。 再保险“国际板”的实现路径 2021年10月,原银保监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指导意见》),罗列出13项重点任务。《实施细则》是对《指导意见》的跟进细化,制定了22条推进举措。《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共同勾勒出上海再保险“国际板”的实现路径。 深化再保险产品供给和创新能力。提升再保险承保能力与服务水平,建立中大型风险、特殊风险的数据交换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加大对国家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的保险保障;发挥好再保险对保险产品创新的支持作用,服务保障国家战略。探索新型风险转移产品发行和交易试点,完善巨灾风险和特殊风险分散资本补充机制。 推动再保险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基于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实施统一的交易信息登记。建设国际再保险功能区,使用标准化的数据规范,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再保险“国际板”规则体系;建设跨境再保险交易报告库,打造中国再保险信用评价体系。优化再保险业务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和缩短结算周期。培育上海国际再保险会展品牌,营造再保险跨境双向集中交易场景。 增强再保险人才吸引和培养机制建设。实施全球再保险人才引进战略,为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实施更加开放的境外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政策,为境外人才提供用汇便利化政策。完善上海再保险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上海高校加强再保险相关学科建设,鼓励再保险机构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教研长效合作机制。围绕再保险精算、风控、营运、管理、监管等专题,开展国际化再保险专业人才培训和交流。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来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