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期间订单多了不少,仅11月10日这天我们接到的订单就有12000多单。”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宝兴乡永兴村的乡依食品加工厂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村工厂”。正值“双11”促销,加工厂生意“爆单”,加班加点生产,这成为该厂负责人刘红光“幸福的烦恼”。
2017年9月,在乡里和村里干部支持下,1981年出生的刘红光投资300多万元,借着村里乡亲种玉米的优势,在村里建起厂子做玉米面条。起初,加工工艺没掌握好,好几次眼瞅着要黄了,可刘红光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撑了过来。 如今,这家村工厂年产值已达2000万元,为村里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累计带动十余户村民脱贫增收。金黄的“乡依面条”已经成为永兴村的支柱产业。
刘红光与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受访者供图
来到乡依食品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随着机器吐出一袋袋金灿灿的玉米面条,工人们麻利地将面条封装进箱。
5年前,刘红光带着一腔热血返乡创业。他在省里做过测绘员、开过饮食店,结合自己经营面食、西点的经验,刘红光选定了粗粮加工的方向。“当时就想结合粗粮的优势和村里乡亲种的玉米原粮,做一款绿色、健康的玉米面条。” 开始加工的时候,刘红光犯了难。玉米粉与小麦粉不同,压制、烘干难度大,只要温度、湿度稍有偏差,面条就会碎成细小的颗粒,根本无法做成挂面成品。 他一遍遍地试验加工工艺,一点点尝试着面条烘干最佳的温度和湿度。
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新华社记者 陈聪 摄
刘红光回忆创业初期,他在试验过程中“天天就在厂房里,有一次烘干时太累了就睡着了,醒来时,挂面已经碎成一地的渣”。看着成堆的废面,刘红光好几次打过退堂鼓;但想到在厂里工作的乡亲,想到自己做绿色食品的理想,他一次次地打扫干净烘干房,重新挂上新的面条。
2019年底,第一批按照刘红光制定工艺生产的面条终于做成成品。随着优质的“乡依面条”逐步打出名气,今年4月,产品通过严格筛选,被一家大型直播平台相中,每周订单较此前平均增加2万多单。
刘红光检查玉米面条加工设备。(受访者供图)
宝兴乡乡长鞠放说,今年四五月的时候,由于订单太多加工不过来,县里曾考虑让刘红光把厂子搬出村子。在厂子里上班的村民听说后,害怕没地方上班,有人难受得哭了。后来,刘红光还是决定继续在村里经营。他说自己“回村创业就是为了带动村民,不能让村民没了活干”。
今年46岁的冯福敏是村里一位脱贫户。她说,现在厂子效益好,家门口就可以挣钱,相比守在家里刨那几亩地,每月收入能增加三四千元。
工人将玉米面条产品封装准备发货。新华社记者 陈聪 摄
订单不断涌来,加工厂需要扩大产能。县里积极帮助刘红光联系机器厂商,并提供165万元乡村振兴资金支持厂房建设。接下来,刘红光打算再上速食玉米面条、速食玉米粉两条生产线。
鞠放说,挨着村里的玉米地,“乡依面条”的产业红火起来,大家日子好起来,相处得像一家人,刘红光带领乡亲们走出的这条致富路正从永兴村出发,不断延伸。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