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图片
■记者 何 易 昨天凌晨,徐汇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开始陆续接收新冠阳性感染者。 在接到建设徐汇方舱医院通知后,中建一局党委在中建集团党组领导下发出“动员令”,成立建设指挥部,仅用3小时就完成项目人员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各类工程器械火速驰援施工一线。600余名作业人员仅用90小时就完成了1562余张床位的安装,以及100个移动卫生间、50个淋浴间、无线网覆盖等配套设施建设,如期完成任务。 “早一分钟抢建好,是我们的最大心愿” “能早一分钟抢建好方舱医院,早一分钟收治病人,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为此,我们紧急召集青年骨干组成‘精锐部队’,4天之内将相关建筑改建为拥有1500余个床位的方舱医院。” 中建一局一公司副总经理刘浩介绍,为实现“四快”目标,即进场快、展开快、推进快、完成快,徐汇方舱医院项目运用EPC管理思维,充分融合设计、采购和施工建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优势,拆除、设计和施工同步进行。同时,在施工现场成立临时党支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为让建设队伍以最快速度抵达援建一线,中建一局在前方设置专人专岗,协调办理建设人员入沪通行证,连夜协调进沪车辆等。从拆改工作到建设隔离病房,从床位铺设到水电改造、通信保障……600余名建设者们齐心协力、通宵奋战。 刘浩说,建设者们采取日夜抢攻的形式,钉在施工现场,加上这几天上海连下过几场雨,参战队员们“身上是湿的、眼睛是红的,嗓子是哑的”,24小时“两班倒”,为上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大仗硬仗贡献力量。 每天只睡两三小时,做好工程“引路人” 部分图纸与现场不符怎么办?项目总设计师凌宇带领团队对现场进行反复踏勘、复测,凭借丰富的专业设计经验寻找“最优解”,充分利用现有结构合理布置床位布局。 “由于该项目是边拆除、边设计、边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疏忽。”这几天,凌宇每天只睡两三小时,全力做好工程建设的“引路人”,一遍遍在现场查看,发现问题后及时和作业人员一同解决。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收治病患,我们对原有建筑屋面进行改造,采用大跨度帐篷的形式。同时,为了提高屋面帐篷的安全性,建造过程中采用了膨胀螺栓进行固定和连接,设置配重水箱和揽风绳,多重保险确保万无一失。”凌宇说。 “材料供应搞定了,我确保凌晨2点前送达!”施工现场,资源保障组组长李广磊因施工材料跨省运输问题得到解决而长松一口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得保障物料按需、及时供给。”为此,他联动后台支撑组13名人员,当好“沟通桥梁”,一天100通电话是家常便饭。 “我们曾在雷神山‘奋战’,再苦再累都不怕” 由于原有通风系统无法满足方舱医院的建设需求,为防止污染区空气外溢,同时提高方舱医院舒适性,项目在保留原通风系统的情况下,新增了可以满足方舱医院使用要求的通风系统。这部分是任务中专业性最强、难度最大的,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接下了这个任务。 “在只有4天的极限工期下,如何高效有序地开展施工作业,是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项目机电生产负责人高月杰放下怀孕7个多月的媳妇和两个孩子,接到通知后连夜开车21个小时到达援建现场。 “我们13个弟兄曾在武汉雷神山奋战过!这两年也陆续参与了其他城市的隔离病房建设,对方舱医院建设要求和流程都轻车熟路。”来自重庆的80后陈曦是这支抗疫老兵的班组长,“只要能为上海出一份力,我们就要拼尽全力,再苦再累都不怕”。 建设过程中,中建一局一公司始终将员工和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对进场人员进行实名制登记,查看健康码、行程码等,建立“一人一档”,全力以赴确保所有参建工人安心健康返程。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