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沉箱打捞长江口二号,清代古沉船之谜待解

时间:2022-03-0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君娜 点击:
我国规模最大的古船考古与文保项目启动,有望今年年底前完成打捞与迁移 资料来源:新华社、市文物局 制图:王晨 ■记者 李君娜 100多年前,一艘满载清朝瓷器的大型沙船,途经今上海长江口水域时沉没。从此深埋于河床深淤泥中的这艘长江口古船,直到2015年才
我国规模最大的古船考古与文保项目启动,有望今年年底前完成打捞与迁移

资料来源:新华社、市文物局 制图:王晨

      ■记者 李君娜

      100多年前,一艘满载清朝瓷器的大型沙船,途经今上海长江口水域时沉没。从此深埋于河床深淤泥中的这艘长江口古船,直到2015年才被水下考古潜水探摸发现,并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长江口二号。

      昨天上午,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启动。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也掀开长江口二号自发现后尘封近八年的神秘面纱。

      难点 浑水环境

      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合作,自主研发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联合调查

      上海的长江口,正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古往今来,在这繁忙的航线上和复杂的水域里,埋藏有不计其数的水下遗珍和未解之谜。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文物局2011年起启动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陆地调查走访、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到长江口水域150余条水下文物线索。

      然而,在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探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长期以来,浑水环境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瓶颈,上海长江口水域尤为突出。

      为此,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自主研发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以及运用无人艇、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扫测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联合调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重点水下考古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经过水下考古潜水探摸,确认该沉船为民国时期的铁质军舰。随后考古人员扩大扫测和探摸范围,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从此,解码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序幕拉开。

      断代 同治时期

      古船船型疑似明清时期上海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部分出水瓷器底书“同治年制”款,为断代提供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摸清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性质和年代,在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下,从2016年开始,上海市文物局牵头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武汉基地、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上海大学、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国内专业机构,每年对该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探摸和多学科研究。经过六年多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初步探明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所在水域水深8米—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横向左倾约27°。古船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沉船上部的尖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上甲板等结构完整。从目前勘测情况看,古船船型疑似为明清时期在上海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

      通过选取前后其中4个舱室进行小范围清理,均发现舱内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硬木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金属钻头、钻杆以及黑色矿物等大量文物。

      2021年7月至9月,上海市文物局再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水下调查,清理出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特别是古船中部分出水瓷器底书“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价值 实物见证

      继“南海一号”沉船后,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重大发现。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研究提供重要实证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继35年前发现的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后,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从全国层面看,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我国这一历史时期大型木质沉船的发现填补了重要空白,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研究提供重要实证。

      从上海层面看,长江口二号古船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实物见证,为上海丰富了文化内涵,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加了文化自信,更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擦亮“江南文化”名片充实了文化资源。

      从学术层面看,长江口二号古船保存完整,船载文物丰富,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科技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从技术层面看,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水下考古工作在零能见度的环境下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和成果,对全球开展河口海岸复杂浑水水域的水下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思路,树立了世界浑水水下考古技术的新标杆,是中国水下考古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水下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古船之一,更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实物见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表示。

      打捞 毫米精准

      采用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为沉箱量身定制“中部开口”的工程船,形成最硬核的第五代打捞工艺

      为防止长江口二号古船遭到自然与人为破坏,专家建议需尽快打捞出水并移入固定场所进行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研究及展示利用。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介绍,目前,全球水下沉船考古的打捞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提取船上文物后拆解打捞沉船;二是采用围堰抽水进行考古发掘后再打捞沉船;三是特制沉箱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整体打捞。

      由于长江口水体浊度极高,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平潮工作时间又很短,无法完成科学的水下考古测绘、拍照作业;水下考古和建造围堰所需时间和成本巨大,围堰后考古还将长时期阻碍航道。整体打捞则能以最短时间、最小成本、最大程度保留历史信息迁移沉船。因此,上海市文物局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评估沉船面临的风险,综合分析三种考古和保护方式,报经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决定对长江口二号古船采取整体打捞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将长江口二号古船列入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这是时隔多年后,我国再次对水下古代沉船开展整体打捞。

      如何针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其周围环境的特殊性,制定最科学、最安全、最高效的整体打捞方案?上海市文物局联合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等专业机构开展研究,多次分析借鉴广东“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经验。由于长江口泥沙含量高且水流速度快,此次水下沉船打捞无法使用“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法。

      为此,负责此次古船打捞任务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组织科研团队联合攻关,采用世界首创的技术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代沉船。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副局长周东荣介绍,届时,将以顶进发射机架驱动22根巨型“弧形梁”,在长江口二号古船底部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沉箱,沉箱长达51米、宽19米、高9米,可以把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加上打捞设备的自身重量,沉箱总重量近1万吨。

      该技术结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也是首次应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真正实现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依赖中国的高端制造能力,这样的高科技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保障文物安全。”

      沉箱出水后,为了顺利护送长江口二号古船到达黄浦江边存放地,上海打捞局还为沉箱量身定制一艘“中部开口”的工程船,沉箱可以严丝合缝嵌入其敞开的中部。随后,工程船将“怀抱”长江口二号古船驶往目的地。按照计划,长江口二号古船有望在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捞与迁移任务。

      此次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集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于一体,形成史上最硬核的第五代打捞工艺,为当今世界前所未有。“在技术保障下,可以精确到毫米来推进打捞工程。”翟杨说。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