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中国火箭军2021:为国仗剑显风流

时间:2022-01-13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张韶华/石宏 点击:
核生化检测车辆分队快速开进 穿着三化服的官兵进行夜间演练 官兵进行导弹发射车操作训练 火箭军进行防化条件下的导弹起竖训练 火箭军掌握着我国陆基核力量,这些国之重器不可轻动,即便携带常规弹头的中近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及高超音速导弹,也是动辄数百

 
核生化检测车辆分队快速开进

穿着三化服的官兵进行夜间演练

官兵进行导弹发射车操作训练

火箭军进行防化条件下的导弹起竖训练
 
      火箭军掌握着我国陆基核力量,这些“国之重器”不可轻动,即便携带常规弹头的中近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及高超音速导弹,也是动辄数百上千公里的射程,同样不可轻忽。2021年,火箭军保持神秘感之外,也释放出许多让外界能触摸到跳动脉搏的契机,给予人民极大的安全感。

      新装备怎么看

      就装备种类而言,火箭军明显比陆海空军简单,主要是陆基导弹,而能公开的型号也在过去几年披露得差不多,因此从这个角度看,2021年的火箭军在装备上没什么“首秀”。但所谓“新装备”不是非要首次公开露面才叫“新”,数年前露面的仍可算是“新”,而且在全军聚焦备战打仗的新形势下,根据作战需求对原有装备进行改进后也可称为“新”。

      11月25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谈及“十三五”时期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成就时,对火箭军装备发展有一句“东风-17导弹、东风-26导弹等批量装备”。可见,2021年,火箭军继续在列装以东风-17、东风-26为代表的新型导弹,也在数量方面有不断增加。

      东风-17是在2019年国庆阅兵式上首次公开,它是新概念的高超音速导弹,特点是既有弹道导弹那样的高速,又具有复杂多变的飞行轨迹,现有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拦截。东风-17头部是带有尖锐前缘的乘波体,它依靠后段助推火箭加速到高超音速之后实施滑翔飞行。2021年1月初,在央视“火箭军成立五周年”相关报道中,出现了在弹体外加装盖子的东风-17导弹发射车,这是过去没见到的,好处有两点:一是提升整体防护力,当东风-17机动部署时,舱盖能保护乘波体头部不受恶劣气象影响;二是加盖后,对手天基或空基侦察平台对东风-17系统的准确识别难度显著增加。而2021年4月央视记者实地探访火箭军时,虽然镜头一直没放在东风-17导弹上,但从发射车的画面却可看出根据实战需要有了不少改进,最关键的是全车进行防弹化处理,能够抵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打击。

      机动!机动!机动!

      “走打吃住藏”是常用来总结我陆军实战化演练的一句话,但对火箭军演练同样适用。由于火箭军各类导弹都是“大杀器”,战时必然会成为对手重点攻击的目标。因此,火箭军重点提升机动战力,在本年度的演练报道中,核心内容都是“野外机动”,不少还是全要素、全流程合成演练。

      与陆军坦克装甲车辆相比,火箭军的导弹战车不仅大得多,保障车辆也更多,整个车队动起来很显眼,对隐蔽伪装提出了更高要求。从2021年的报道里,火箭军除了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如森林、隧道、涵洞)隐蔽外,还要利用防雷达红外侦察涂层、伪装网等增强“隐真示假”效果。此外,提高驾驶员在复杂地形、恶劣天候下的驾驶能力也是演练重点,如夜间行车往往闭灯,依靠夜视仪器识别道路、保持安全车距。

      应对小股敌军袭扰、核生化袭击等,也是火箭军演练的重要科目。现代作战,敌方动用特战分队渗透袭扰的可能性非常大,作为抗击这类“非传统威胁”的“壁垒”,火箭军早就有自己的特种部队,名叫“利刃”,它不光克制敌特战破袭人员,还能在实战中深入敌纵深,查明敌要害目标的情况,并对其精确定位,引导火箭军导弹“斩首”,同时评估火力打击效果。在三防方面,火箭军官兵要在演练中长时间穿戴密不透风的防化服,对意志力和体力都是很大的考验,而且他们穿脱防化服速度非常快,一看就是长期严格训练养成的熟练技能。

      鼓励创新攻关

      装备发展是无止境的,创新是灵魂所在。火箭军不仅重视和鼓励科研技术人员创新,也很重视部队官兵进行创新和攻关。当然,创新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结合火箭军的实际需要以及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进行针对性的创新。

      公开报道里,火箭军研究院作为火箭军重要科研力量,积极以新型导弹武器型号研制和体系配套建设重大工程为牵引,构建以作战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为主体的“人才+”支撑平台。该院连续三年组织专家团队赴演训一线科研攻关、代职锻炼,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2021年春夏时节,“求是奖”获得者杨必武两次带领创新团队赴某导弹旅,与部队年轻科技骨干合力攻关,助力新型导弹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承担实战任务的火箭军部队同样重视创新攻关。《解放军报》报道,火箭军某旅结合实战化演练,鼓励官兵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他们出台《“三小”革新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将可推广性强、能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成果,纳入器材保障进行配套。自去年以来,该旅官兵自主研发的13项技术革新成果全部经受实战化检验,例如发射车驾驶员张建新改进发射车后视探照装置,一举解决影像显示视野盲区的问题,极大降低了对地面指挥的依赖;受基建施工测量启发,莫焕尧把激光设备运用在车辆定位上,研发出的悬架调高测量仪比人工测量用时更短、准确率更高。

      通过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活跃的创新和攻关,使火箭军的装备建设进一步提速,也更加贴合实战需要。

      石宏 张韶华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