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用3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目标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壮志。 数据不说谎,中国减排对全球贡献有目共睹。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正在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更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大国担当。 30年——史上最短时间 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其中,美国作为全球累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相比而言,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不及美国一半,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约为美国的八分之一。数据显示,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历史最高值为人均23.44吨,美国2018年人均排放量为16.85吨,而中国的这一数字是7.56吨。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已实现碳达峰,英、法、德以及欧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实现碳达峰,美、日分别于2007年、2013年实现碳达峰,且都是随着发展阶段演进和高碳产业转移实现“自然达峰”。 2020年9月22日,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目前各国已公布的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而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气候变化问题,而是与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就业等各方面紧密相关,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一场系统的经济社会变革,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此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对记者说。 50%以上——为世界减排做贡献 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国不光是说,更是在实实在在地做。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中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50%以上。 各国采取的减排措施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森林碳汇等。“大体来说,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基本均占全球总量的30%至50%,对世界的减排贡献显而易见。”解振华说。 10月27日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显示,中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此外,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连续多年排在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成本正在日趋下降。中国还建造了大量的太阳能和风电场。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上,中国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拥有新能源汽车约678万辆,其中电动汽车约552万辆。 在增加森林碳汇方面,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1+N”——中国的自觉行动 2005年至2020年,中国气候行动取得大幅进展的同时,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4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将近1亿人。解振华说,这说明,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开始走上比较能够协调发展的脱碳路径。 近期,中国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 具体来说,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中国还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并就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政策保障作出相应部署。 此后,中国还将陆续发布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出台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正在成为中国的自觉行动。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大地在COP26期间举办的论坛上说,在减排方面,“现在中国几乎没有一个重要会议不与全国‘双碳’目标相关”。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