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刻着革命年代特殊记忆的老洋房、老弄堂,正焕发着新的时代气息。
在“四史”学习教育中,长宁区委党校活化利用愚园路百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沿途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串联《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愚园路历史名人墙、路易·艾黎故居、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等红色遗址,开发了“愚园路红色记忆”和“社会发展中的城市更新——愚园路的昨天和今天”2堂情景党课。“四史”教育开展以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愚园路红色路线已接待1200余人次参观学习,印刻着革命年代特殊记忆的老洋房、老弄堂,正焕发着新的时代气息。
愚园路历史名人墙
记者从长宁区了解到,“愚园路红色记忆”情景党课结合老建筑与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展现了90多年前革命年代里愚园路上承载的那段炽热的红色历史,讲述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刘晓、刘长胜、田云樵、秦鸿钧、张执一为代表的上海地下党员,勇闯虎穴的担当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激发今天的党员干部牢记使命和担当。 “社会发展中的城市更新——愚园路的昨天和今天”情景党课通过介绍愚园路的历史变迁和近年来的城市更新历程,结合代表建筑、经典故事、典型人物,讲述与愚园路有关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此增强党员、干部、群众保护愚园路历史风貌的意识,激发人们对家国历史的热爱与感怀。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位于愚园路1032弄的岐山村是上海颇具代表性的新式里弄之一,占地2.2万平方米,弄内建筑兴建于1925年至1931年间,是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几步之遥的愚园路1088弄宏业花园,则是上海医药职工大学教学楼原址的所在地。由于校址搬迁,几栋建筑一度处于闲置状态。 2019年,江苏路街道将愚园路的岐山村—宏业花园段作为试点,启动探索旧区改造中老洋房社区的创新治理,城市更新进程由马路延伸至里弄,民生改善由道路外沿进阶至居民家门口,愚园路沿线成立的商户联盟则从形态统一变为生态和谐,沿街业态在共性中显现个性。与此同时,居民区民主协商机制也从被动变为居民主动,街区管理逐步实现一体化,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基层实践。
上海医药职工大学教学楼原址
在推动城市微更新改造中,长宁区通过传承红色文脉,讲好故事、讲出精髓,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把上海局机关旧址、钱学森故居、愚园路历史名人墙等一批红色印迹串联其中,彰显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和爱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路易·艾黎故居
而今,人们来到愚园路1088弄,经过重新打造的双层老建筑已经重新焕发活力,成为集“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于一身的社区公共空间。1200多平方米的全新空间,一楼主打社区食堂、社区菜场、社区配套服务,引入了弄堂老面馆、耳光馄饨、山东水饺等特色小吃店,还有便民生活店铺和设计时髦的社区菜场。二楼社区艺术活动空间为社区居民和周边白领举办各类艺术展览,由粟上海社区美术馆、LUNA舞蹈工作室以及亦安画廊组成,不定期举办各类时髦又“接地气”的社区活动。
愚园市集一楼的菜场
愚园公共市集聚拢了百年愚园路上的烟火气,艺术氛围的营造则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平常生活中的幸福和满足。见证家门口的愚园路旧貌换新颜的过程中,居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愚园市集本身也成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一处缩影。 事实上,愚园路沿线如今不少“网红打卡点”都曾由历史建筑蜕变而来。潮流商户“愚园百货公司”的原址是中国邮政速递长宁物流的营业部,也曾是现代文坛“三剑客”之一施蛰存的旧居。不远处的弘基创邑国际园则将老厂房与老洋房重新改造,突破传统花园洋房的发展局限,将文化创意资源与商务资源融合共生,创造了复合价值,大幅提升了园区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促进愚园路不断成为上海新的人文商务圈。 下一步,长宁区将持续结合城市微更新,在愚园路等人们“可漫步”的历史街区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从沿线大批历史保护建筑如何“修旧如旧”焕发新生,到沿街商业与民生服务的不断转型升级,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在愚园路情景党课中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 栏目主编:徐敏文字编辑:舒抒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