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申城两处红色革命遗址年内开放

时间:2020-04-2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唐烨 点击: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完成修缮 南昌路100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修缮后的门头极具海派风格。 本报记者 海沙尔 摄 黄浦区南昌路100弄,一片石库门老建筑,位于2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日前完成修缮,重现原貌,今年将向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完成修缮


南昌路100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修缮后的门头极具海派风格。 本报记者 海沙尔 摄

 
      黄浦区南昌路100弄,一片石库门老建筑,位于2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日前完成修缮,重现原貌,今年将向公众开放。

      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随同陈独秀来沪迁入渔阳里(今南昌路100弄)2号。1920年夏,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此成立。1921年6月初,经陈独秀、李大钊书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中共“一大”后,此地成为中共中央局办公地。在布展后,这里将成为一处可走进参观的红色展馆。

      除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云南中路上的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今年也将向公众开放参观,保护性修缮目前已基本完成。昨天,参与两处红色遗址修缮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详解如何本真地还原旧址原貌。

      一段外墙做了8个样本

      精致的雕花门头下,是一扇黑漆实木大门,推开大门,走进天井,抬头是装着暗红色格棱窗的二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隐在南昌路100弄中一条弄堂内,是一幢砖木结构两层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一正一厢,坐北朝南,独门独户,建筑面积约168平方米。

      2018年6月,《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启动,通过房屋置换,腾退四户居民,开展修缮施工。因为历史久远、多户合用,南昌路100弄2号修缮前内部杂乱,有违建,存在白蚁蛀蚀建筑等问题,面貌相较原始状态变化很大。黄浦区永业集团卢湾公房副总经理陆忠明负责修缮工作,他说,集团派出有丰富老建筑修缮经验的陈岗房屋修缮工作室,先对房屋本体进行整修加固,再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缮。

      要还原原貌,必须在每个建筑细部“较真”。旧址外部有一面清水平缝外墙,上面有金山石门框与雕花门头。经历一次次房屋修补,外墙早就变了颜色,门框与门头也看不出原样。陆忠明说,他们结合历史图片、文字及现场情况进行复原。光这段“貌不惊人”的清水平缝外墙,就做了8个样本,从墙砖深浅与缝隙粗细到修补痕迹,都略有不同。之后,他们请来老建筑修缮专家与周边居民,反复比较、讨论,才确定现在的样子。

      推开黑色实木大门,穿过天井走进正厅,水泥地面贴着白色贴纸,标注着布展展品的位置。指着做旧的水泥地面,陆忠明说,这段地面呈现还有个故事。在最初修缮方案中,正厅地面被确定为铺设花砖。但修缮老法师在铺设花砖前觉得不对劲。“从石库门的其他部件看,这套房屋在建设最初应该没有花砖这样的‘高配’,我们参照同时期同层次的建筑,认为这里应该是水泥地。”陆忠明说,后来请来修缮专家反复论证,印证了老法师的想法:正厅地面应为水泥地。

      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由多根木梁支撑起主体结构,几乎每个房间都有外露的木梁,不少已被白蚁蛀蚀。为了保留这些木梁的原始风貌,修缮师傅尽量留下木梁没有被蛀蚀的部分,在上面接一段新木头,进行防蛀处理后,将新旧木梁做成一致风格。在一间房间内,记者还看到一根弯曲的木梁,修缮中保留了其弯曲的形态。

      在这片石库门弄堂中,记者发现,恢复原貌的不只是南昌路100弄2号,前后左右几排石库门居民房也焕然一新。原来,黄浦区在对南昌路100弄2号修缮的同时,还在小区推进“美丽家园”建设,与修缮方一起整修弄堂。

      大量文字史料中找线索

      紧邻天蟾逸夫舞台,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云南中路171-173号,原云南路447号)已露出真容。这是一幢钢筋混凝土两层建筑,外墙是白色块状砖墙,配上黑色框门窗,旧址在二楼。

      1928年春,在上海担任党中央会计工作的熊瑾玎以商人身份租得云南路447号“生黎医院”楼上三间房间,设立党中央政治局机关,并挂出“福兴”商号招牌作为掩护。1928年6月至1931年4月,周恩来、邓小平、李维汉、瞿秋白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在这里工作,政治局很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共发出138份文件,指导全国革命。1931年4月26日晨,顾顺章被捕叛变,上海中共党组织机关遭到大破坏,但此处机关未被搜查,及时转移。这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机关旧址。周恩来高度重视此旧址,曾于1946年专门派熊瑾玎重访。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此工作过的革命前辈李维汉到上海,专程前往此处踏访。1980年8月,此处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6月,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修缮工程启动,经房屋置换、腾退居民后,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开展修缮施工。

      黄浦区相关负责人说,此处旧址的修缮因为史料图片匮乏费了一番工夫。“关于这幢建筑,仅有一张1946年留存下来的建筑外观图片。修缮前查找了大量资料,在一些与亲历者相关的书籍中,查找那些对这里有所描述的文字,寻找当年的影子,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比如,当时熊瑾玎租下二楼三间房,这三间房在哪儿?建筑原貌应是两层楼,但住在其中的居民将每层都变为两层,建筑腾空时,交到修缮方手上是四层楼。所以,熊瑾玎租下的房屋应在“三楼”位置。修缮方将建筑恢复成二楼,还原三间房间的位置。

      如今三间房间的形态早已消失,记者看到,在三间房间的地板上贴着白色贴纸,标注着卧室、开会等位置。在房间西侧靠近楼梯一边标注着一张桌子与椅子的位置,据推测这是党中央政治局开会时邓小平坐的位置,有史料这样写道:“西窗下有一只桌子一只凳子,邓小平坐在这里作会议记录”。

      修缮还原了从二楼到一楼的一段长楼梯。这段楼梯不但是上下楼的必经之地,当危险情况出现时,还可以帮助共产党人逃生:楼梯直通建筑后的一条弄堂,而弄堂外就是人来人往的汕头路。据悉,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史迹陈列展陈工作已同步展开。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