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上海英雄谱”:春潮,涌动在医患之间

时间:2020-03-04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闻佳等 点击:
9位在战疫一线的上海医疗队成员,留下了这个春天最美战士的英雄群像 我们会记住这个春天的新冠肺炎疫魔来袭,开启一场动人心魄的生命大考。未知病毒带来的是什么?是一场战争!生与死、恐惧与勇敢、风险与无畏所有这些战地元素,都作为一种场景嵌入我们的日
9位在战“疫”一线的上海医疗队成员,留下了这个春天“最美战士”的英雄群像


      我们会记住这个春天的——新冠肺炎疫魔来袭,开启一场动人心魄的生命“大考”。未知病毒带来的是什么?是一场战争!生与死、恐惧与勇敢、风险与无畏……所有这些“战地”元素,都作为一种场景“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疫情就是命令。生命在感召,白衣披战袍,我们的同乡上战场了!过去一个多月来,上海先后派出9个批次、1640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我们可能认识的“白大褂”和“美小护”,成了如今隔屏才能相见的战士。
 
       正在“央视新闻”推出的“我的同乡英雄”系列人物盘点,让一批战“疫”勇士有机会走到聚光灯下。首篇《待沪上花开,人间皆安,英雄可缓缓归矣》,聚焦的正是上海驰援湖北的多批医疗队队员:周新、王瑞兰、李圣青、陈巍、王振伟、卓恺明、高彩萍、奚欢、李依——翻开这本“上海英雄谱”,看到他们活跃在战“疫”一线的身影,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股暖流涌动。
 
       为什么称他们为英雄?因为他们的行为,为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写下了鲜活的时代注脚。
 
       周新
 
       战非典“老兵”再度冲到抗疫第一线
 
       “周新,他可是我们的医院之星啊!”“每次在新闻里看到周医生,都很激动。他说话实在、思路清晰、临床基本功扎实!”“当年出征非典战‘疫’的呼吸科老兵,这次又冲到前线去了”……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很多医生和病患都惦记着身在800公里之外、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周新医生。
 
       今年,周新66岁了,他是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兵”。他是市一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国内知名的呼吸科专家,从SARS到H7N9,曾多次出入医疗界的“战场”,和病魔较量,战斗经验丰富。
 
       周新所在的这支上海医疗队,是全国最早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一到武汉,其他队员还在酒店休整,周新就与医疗队领队、市一医院副院长郑军华,瑞金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德昌“冲”到即将进驻的武汉金银潭医院踩点。
 
       “他不只是敬业,每次遇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市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张旻记得,市一医院发出支援湖北召集令后,周新第一时间报了名。当时考虑到周新是上海市的重要专家,还考虑到年纪关系,科室里的同事都觉得他留在上海更好,但他很坚决,一肩挑起医疗组组长的重任。
 
       初至金银潭医院,新环境、新病种,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周新总是亲手为患者进行高风险的气管插管操作。与周新同在一个医疗队的队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许磊告诉记者,给患者插管,医生可能要直面患者唾液、飞沫与可喷溅分泌物,十分危险,周新挡在了所有人前面。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医生对病人,始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要站在病患和家属的角度上多想想。”在前线忙碌间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周新对战“疫”成功很有信心:“等到平安凯旋,我们再补上那顿来不及吃的团圆饭。”
 
       李圣青
 
       “硬核”女帅在ICU战场打最硬的仗

 
       在历经19天、整整456个小时的抢救后,一名50岁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终于拔管了!这堪称奇迹的一幕,发生在2月28日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重症监护室)。把这位患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医护人员中,有一位英姿飒爽的上海女医生,她叫李圣青,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
 
       “这就是我们的李医生啊,她曾经当过军医,虽然现在脱下了军装,但行事风格依然有着浓烈的军人气质,果敢、坚毅。”“李主任是个极其自律、干脆的人,我们都把她的自律、干脆归因于她的军人气质。”在华山医院,同事们说到李圣青,都由衷感到骄傲。
 
       今年元宵节,接到国家再次发出的驰援武汉征召令,90分钟内,华山医院一支219人的队伍集结完毕。李圣青就是这支“华山战队”的领队。第二天,这支队伍抵达后整建制接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专门收治光谷院区其他16个重症病区转过去的最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虽然经历过SARS救治,在此行去武汉时已做好打硬仗准备,但到了那里后,她还是认为“这是最硬的仗”!
 
       在ICU里,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惊心动魄抢救的场景。但就是在光谷院区ICU,李圣青创造了数项“首例”纪录——首例气管插管,首例ECMO置入术,首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首例ECMO撤机,首例气管插管拔管……
 
       “硬核”女帅,战果累累。曾和李圣青在同一个党支部的华山医院血液科医生陈勤奋记得,以前在科室里开展工作,每次领到任务,当院领导问起“有什么困难吗”,李圣青总是很铿锵地回答: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保证完成任务!
 
       眼下,武汉战场上,与死神抢病人的战斗还在继续,在回答后方“累不累”的关切时,李圣青的回答依然铿锵:“保证完成任务!”
 
       王振伟
 
       传统针灸在前线迎来“升级版”
 
       3月1日,武汉雷神山医院门口,接过出院证明,69岁的王阿姨松了口气。
 
       七天前,她因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入驻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七病区,在这里遇到的是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里的王振伟医生,让她印象特别深。因为他不仅每天查房时对王阿姨嘘寒问暖,还主动带她做“六字诀功法”,“早晚练一练,呼吸通畅了,我的心情也变好了。”
 
       王振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也是上海市首批进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中医专家。在援助市公卫中心的任务结束后,他又选择出征武汉。“我是呼吸科医生,专业对口,现在国家需要我,我义不容辞!”
 
       离家前,面对儿子泪眼婆娑的小脸,他安抚说:“爸爸要去帮助更多需要我的患者,你也是个小男子汉了,一定会支持爸爸的,对吗?”
 
       王振伟所在的医疗队进驻雷神山医院后,根据患者轻重缓急,把针灸、功法、敷贴等外治法综合运用于新冠患者的治疗之中,根据病人不同特点,制定了“一人一方”的诊疗方案。
 
       针灸是中医治疗里的常规手段,但在雷神山医院,在负压病房内,医生穿着防护服、带着几层手套,给病人打针灸时不仅没有手感,定位穴位也有困难。为此,队员们群策群力,终于,在岳阳医院大后方的全力帮助下,医生们完成了一项“新发明”:在针的外面再套一个管子,做成“管针”对病人进行治疗。这样,对准病人的穴位后,医生就很容易把针打进去,既方便又准确。
 
       现在,在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七病区,常常响起这样的声音:“医生,我该喝药了吧?”“医生,什么时候给我做针灸?”王振伟说:“这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是有效的,因为它确实能缓解病情,病人们才会抢着要我们治疗。”
 
       王瑞兰
 
       “最美女医师”也是战场“拼命三娘”
 
       和周新同在一个医院共事多年,王瑞兰医生出征时是大年初四,作为第二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她被派往另一个战场——武汉市第三医院。
 
       王瑞兰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沪上重症医学领域专家。上前线后,她被分入武汉三院ICU(重症监护室)医疗组。小组有12名成员,她担任副组长,也是组里唯一的女医生。
 
       这一个月来,王瑞兰很忙。她忙成什么样?看这条微博就知道了。
 
       武汉三院本院呼吸内科医生黄波2月10日发的这条微博写道:“前几天,都13时40分了,李庆云教授、王瑞兰教授还顾不上吃饭,仍在给我们做医疗指导。我给他们把早已冷却的盒饭热了又热,多次强劝他们吃饭,他们才坐下来扒了几口饭。最让我感动的是,由于时间紧迫,饭还没吃到一半的李庆云教授一边急匆匆赶去开会,一边还不忘回头‘命令’已连夜奋战的王瑞兰教授吃完饭必须马上去休息一下!”
 
       在武汉三院,市一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护士沈燕与王瑞兰并肩作战。“王主任将在上海事事亲力亲为的习惯带来了武汉,不愿放过一个细节,也将越来越多的经验融入了武汉病房。”有一次,在医院设施仍不很完善的条件下,王瑞兰决定为一位氧饱和度始终低下的患者施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物品及患者准备完毕后,在王瑞兰的指挥下,三位医生加三位护士,稳妥地把患者翻到了俯卧位通气的体位,当看到氧饱和度那一栏出现95时,大家相视而笑,完全忘了厚重防护服里的衣衫已全部湿透。
 
       去年,王瑞兰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女医师”称号。在同事们眼中,王瑞兰身上不止有医生的专业,还有家人的温情;而家人眼中的王瑞兰,敢闯敢拼,爱啃“硬骨头”。最初得知她将驰援武汉,家人并不感到意外,反而非常淡定,“这种事,她肯定会冲在前面的。”
 
       陈巍
 
       援藏没吃安眠药,在武汉第一周吃了
 
       “友军相聚,口罩天团。”2月26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陈巍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附上一组合影照片。原来,他与上海医疗队的周新、王瑞兰等几位战友在“战场”相遇了,上海同事们看了以后,纷纷称此为“最美合照”。
 
       陈巍曾于2016年至2017年援藏,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援助医疗。这次,他又是二话没说,在家待命。
 
       “我们呼吸科医生对这个病毒的传染性、致死性是非常清楚的——这是明知有风险,依然义无反顾!”瑞金医院呼吸科党支部书记周敏眼里的陈巍,平时话不多,但总是冲在前头把事干了。
 
       2月8日,元宵夜,调令来了;2月9日中午,瑞金医院136人医疗队出征,75后的陈巍是其中一员。当晚,瑞金医院医疗队进驻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整建制接手一个重症病区,50张床位。医疗队接到通知,当晚就要收治病人!
 
       让陈巍印象深刻的是2月10日深夜11点,大批量病人涌入。“此前他们散落在医院大门之外,终于这里有床位了,他们坚持着走进来,但不少人走到床边就直接倒下了。”
 
       陈巍看着这一幕告诉自己:这是“硬活”!这一夜,他和战友们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6点,总共收治了28名重症患者,等所有应急状态都一一处理好,病人暂时安稳了,天亮了。
 
       到武汉第一周,陈巍的睡眠不好,在西藏都没有吃安眠药的他,在这里要吃安眠药,强迫自己睡两三个小时,保证白天工作的状态。所幸,这种情况在第二、三周改变了,因为病人好转了,有的出院了,有的转去了方舱。
 
       “医生,等我康复了,我要到上海来看你们。”有患者这样对陈巍说。令陈巍特别开心的是,这些天病区有几天新收病人为零。“我们相信,胜利很快就要来了。”
 
       卓恺明
 
       “倾听者”为两个群体当好心灵卫士
 
       2月21日,上海市紧急向武汉派出一支50人的心理医疗队,卓恺明就是其中一员。
 
       这支派往武汉的心理医疗队,承担着特殊任务:一是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同时,这支队伍还要为处于高压、高负荷工作环境下的战“疫”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抵达武汉后,这支50人队伍被分成10个小分队,入驻不同的医院。卓恺明被分到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在这里,他看到了前几批上海支援湖北的医疗战友,还有被精心照顾的病人们。
 
       “当人在精神压力太大的时候,情绪会出现崩溃。我在这里,每天的工作是做一名‘倾听者’,让医护人员和病人宣泄压力,重燃斗志。”卓恺明说。
 
       令卓恺明欣喜的是,随着出院的病人越来越多,医护人员的压力也有所缓解,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出征,是践行我的誓言。”卓恺明报名参加医疗队时,正在和妈妈共进晚餐。他的妈妈退休前也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大夫。他怕妈妈担心,一直到吃完饭才把消息告诉她。没想到,母亲非常支持,她说:“儿子,你是医生,就该去武汉,这就是当医生的责任,也是党员的责任。”听到妈妈的话,卓恺明备受鼓舞,两代精神卫生人有同一个信念——医者,当以救治病人为重。
 
     这两天,不少亲朋好友是看了新闻,才知道卓恺明出征武汉的消息,这其中就包括她的姑妈。“恺明,加油,保重。”“我们为你骄傲。”姑妈发来这样的信息。“济世初心利万民,悬壶本为泽苍生。”微信朋友圈里,昔日同学也为他加油。
 
       曾经,卓恺明为出征的“英雄”点赞,今天,“英雄”被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的鼓劲和祝福包裹。他说,疫情过去后,“想在武汉赏樱,还想带点新藕回家,给家人煨一锅排骨汤。”
 
       高彩萍
 
       “文艺委员”想方设法带着患者“玩”
 
       “一身洁白,看不出曲线,看不出流畅,可这是2020年最美的时装。一双眼睛,两副镜架,见不到眼睑的单双,可这透过来最美的目光……”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扩音喇叭将高彩萍优雅的声音,带至医院的每一个角落。
 
       高彩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队员,东方医院南院ICU护士。“在方舱医院,我像一个文艺委员。”高彩萍笑言,除了日常护理工作,每天她和护理组同事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带这里的患者们一起“玩”。广场舞、呼吸操、阅读角……在她的组织下,精彩纷呈的活动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B厅有条不紊地开展。不少医生和她开玩笑:“现在,病人比我们还忙,没空找我们了,也不焦虑了。”
 
       从事护理工作多年,高彩萍经验丰富。在医院举办文体活动,这件事看起来和护理不沾边,但她知道,这对帮助病人康复很有用。组里的护士都很年轻,为了让大家保持良好的心态。高彩萍常常组织“诸葛亮会”:一起动脑筋、吐心声。
 
       有一次晚班,护理团队与患者一拍即合,准备组织一个合唱团。“有门槛儿的,得考试!这几天,我们已经成功拉了四个志愿者群,100余名患者全部入群。”说起患者,高彩萍的语气中满是喜悦,“我们群里有博士、教授、企业家,等到大家出舱了,还是一家人,因为我们都曾是‘战友’。”
 
       与高彩萍共事不到五年,东方医院急危重症护理部主管护师顾钦赟说起她来啧啧称赞。尽管每天的时间都被工作排满,但高彩萍从不在队友面前显露疲态。直到一次顾钦赟推开房门,才不小心发现,“高老师满脸泪水”。原来,高彩萍刚和家里两个孩子视频过,看着1岁半的小女儿已能乖巧吃饭,她不禁泪湿眼眶。
 
       不过,只要开始工作,高彩萍又会满血复活。“方舱内医患关系非常好,只有和谐、美好与感动。我们一定会奋战到最后一位患者出舱那天。”
 
       奚欢
 
       “战地生日”许愿疫情过后再游武汉
 
       “看着他们吃得下,睡得好,病情在好转,真的很开心!”奚欢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肝内科护士,昨天上午接到记者电话时,她正在收拾上班行囊,特地往包里塞了上海送来的特产:蝴蝶酥、曲奇饼干,还有龙华寺的大礼包……这些,她都准备拿到医院去分给患者。
 
       2月7日下午,一架东航飞机停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停机坪,目的地——武汉。远处,一个人凝重地望着飞机,他叫狄海国,是东航的一名发动机工程师。他要送别的正是自己的妻子——奚欢,虽然并非呼吸科出身,但这次看着身边同事奔赴前线,听闻医疗队人手紧缺,她主动报了名。狄海国提前赶到机坪,看到妻子,他奔跑过去就说了一句话——“你放心,家里有我。”
 
       “家人尤其是爱人的支持,是我冲锋的最大动力。”奚欢说,在武汉的工作节奏很快,她跟随中山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手武大东院的两个重症病区。
 
       “我们刚接手工作的前期,在护士长潘文彦老师的带领下,将全国各地捐赠过来的水果、牛奶等分发给患者。患者们特别感动,说原来他们没有被大家忘记。还有病人说,已经好久没有吃水果了,真的好甜。”奚欢记得,那一刻,在场的医务人员都感动了。
 
       这里还有一名患者,由于亲属相继过世,心情极度低落,生活物资没人补给。医疗队知道后,马上安排人员采购物资,送到患者这里,每个班次都有轮值医护人员给予关心鼓励。
 
       2月12日,到武汉第五天,奚欢过了个难忘的生日。她所在的医疗队领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送上生日卡片。那天,在与两个儿子的视频通话中,她说:“妈妈很快就会回家。”一句话说得很多医疗队队员落泪了。
 
       大家匆匆吃了蛋糕,就立刻动身赶赴医院隔离病房上班。漫长的一夜即将开始,而黎明总在黑夜后。奚欢说,这是她第一次来武汉,希望等疫情过后再来一次,来看看重新焕发动力的武汉,来看看李白诗中的黄鹤楼,来吃碗热干面。
 
       李依
 
       23岁护理“老兵”一心要为家乡尽力
 
       在武汉战“疫”一线的“护理军团”中,有人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人出征时还是一个孩子。
 
       2月19日,上海仁济医院医疗队出征现场,队员的脸庞令人难忘——太年轻了!这支156人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3.5岁,90后占绝大多数。
 
       1997年出生的李依是其中最小的。虽然23岁就上“战场”,可李依还算是这次抗疫战线上的“老兵”。就在1月武汉爆发疫情后,当仁济医院护理部召集人手支援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时,李依第一时间请战。她于小年夜那天进入了隔离病区,从春节开始到出征武汉,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没休息过一天。
 
       外人眼中她还是一个小妹妹,这一股子冲劲实则来自对家乡的深深情感。
 
       “我老家就在湖北汉川,我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武汉读了整整四年的书,如今,我的同学、老师们就战斗在武汉的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你让我怎么坐得住?”李依说。
 
       “从前,我一直觉得我妈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从小到大一切从严要求我。但这次来武汉,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老妈。”李依说,报名之初,妈妈毫不犹豫地支持她,鼓励自己竭尽全力。但每天,妈妈一定要跟她视频连线一次,不然就会等到很晚。“我后来才知道,妈妈每天隔离在家,就紧盯新闻,尤其是与雷神山相关的,就想多了解一些我的情况。”李依说,有时与妈妈通话,听筒那边有静默与哽咽,她知道妈妈在落泪。
 
       李依目前正随仁济医院医疗队奋战在雷神山医院。每天,她认真细心地照顾着这里的每一个病患,同时,牵挂着父母,牵挂着昔日的恩师与同窗。
 
       “我的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在武汉的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工作,从疫情出现以来,他们一直在战斗,他们才是最勇敢、最坚强的战士。”李依说,如今,同学间会时常发消息问候、相互鼓舞,大家已经约定:一起加油,一起战斗,一起迎接最终的胜利!
 
       撰稿/唐闻佳 李晨琰 沈湫莎 樊丽萍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