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腊月二十五,春节的脚步越近,返乡的心情越迫切。
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1亿人次踏上春运归途。40年间,春运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记忆:老相册里泛黄的绿皮车还未远去,带着现代化气息的银色“子弹头”已呼啸而来。40年间,中国在变,春运也在变。坐上“时光机”,让我们找寻春运之变。 今年,南昌铁路局客运段值班员利鸿伟迎来了他工作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春运。经历40个春运,他见证了铁路的发展变迁。 “从最早的时速4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80公里的内燃机车、120公里的电力机车,再到如今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速度越来越快了,距离好像越来越短了,时间越来越紧凑了。” 利鸿伟说,以前从南昌到长沙要跑一天,第二天才能折返,感觉太慢、太远了。现在只要1个半小时,最短发车间隔5分钟一趟,一天打十几个来回都没问题。 提起绿皮车,总让人有那么一点怀旧的情绪。作为中国铁路上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旅客列车,它是几代中国人漫漫春运途中最深刻的印象。 2007年4月18日,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迈入动车时代。现在,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铁超过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高铁动车组在京沪线上以350公里时速正式“开跑”,我国由此成为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几个月的时间里,上线运行的“复兴号”越来越多。高铁将时空距离大大压缩。 2018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与2017年基本持平。40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30亿,意味着相当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总人口都走出家门遛了一圈。 人员结构之变:下降的务工流与强劲上升的旅游流 翻阅新中国春运历史,最早可上溯到1954年。春运真正成为需要“全社会支持”的大事,还得从改革开放之后算起。 1979年春节期间,有1亿人次乘火车出行。随着春节民工返乡潮起,1984年,春运成为“全国性、大交通春运”,铁路、道路、水路、航空等各种方式运送的旅客都纳入春运客流,使得客流量猛增到5亿多人次。 1994年,春运旅客发送量突破10亿人次,2006年达到20亿人次,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其中务工流、探亲流占据主要部分。 正如当年民工潮引发了大规模春运,如今便捷的交通也刺激了人们更多频次的出行。以往务工流、探亲流、学生流、旅游流中,今年探亲流、学生流保持稳定,务工流有所下降,旅游流强劲提升。 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调查显示:2018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假日国内旅游市场将达3.85亿人次,预计实现旅游收入47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12.5%。 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侯振刚表示,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今年春节旅游市场持续红火,旅游市场热度高,举家出游占主流。调查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为83%,其中48.9%的游客选择在春节期间出行。 售票方式之变:“遇冷的窗口”与火爆的12306 今年春运,南宁铁路局集团遇到了一桩“尴尬”事。往年颇受欢迎的移动售票车今年竟“无人问津”。 往年春运期间,售票员梁力仁和他的同事总会开着移动售票车来到人口密集的厂矿企业、校园社区为大家办理现场购票,颇受群众欢迎,一天能卖上1000多张票。而今年1月31日一整天,他们只卖了4张票。 “一是因为售票车只有硬座席位,随着收入水平增长,很多务工人员更愿意购买硬卧和动车;二是现在大都通过网络购票了,就算是不太会用手机的务工人员,也早早让年轻的工友们用手机订票。”梁力仁说。 近年来随着12306网站和手机APP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选择直接在网上订购车票,南宁铁路局集团春运网络购票占比率也从2013年的35%增长至今年的75%,南宁火车站则达到了85%。为了适应旅客需求,南宁火车站将售票车升级成了“取票车”,为旅客就地办理身份核验、业务问询、网购取票等服务。 一边是火爆的12306,一边是遇冷的售票窗口,各大火车站售票厅的窗口早已不见“排队长龙”。北京西站党委书记宋建国说,很多人来售票口不是为了购票,而是为了退票或改签。 西安站售票厅工作人员田国庆回忆起自己的售票生涯说:“最早我们发售卡片票、剪票本、盖座号,还得用糨糊把票粘好才能给旅客,那时候一天才能卖百十余张票。现在电脑一敲,还支持微信和支付宝扫码,出门连现金都不用带。” “12306现在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556.7亿次,最高峰时页面浏览量达813.4亿次,1小时最高点击量近60亿次,平均每秒约165万次。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500万张。”铁科院电子所副所长朱建生说。 携带年货之变:蛇皮袋里的服装与快递到家的生鲜 许文雄1995年开始在广州火车站上班,工作20多年,观察到春节前回家旅客行李的变化。“行李的变化,不单纯只是行李箱的变化和带回去过春节礼物的变化,背后也是时代的变迁。”他说。 许文雄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旅客回家的行李主要是蛇皮袋、纤维袋以及一些旅客自制的布袋子。当时广东相对内地开放较早,物资较为发达,旅客回家过年,都会带很多东西作为回家的年货,主要是一些衣服,特别是小孩子的衣服。 2005年左右,行李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拉杆箱、皮箱兴起,还有很多人回家背的是牛仔包,能装很多东西。当时的箱子质量不怎么好,火车站每天都要清理出许多拉杆箱的轮子和一些断拉杆。 旅客回家带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以前给小孩子带衣服之外,一些旅客也会带一些广东的特产回家。此外,一些旅客也会带一些手机、电脑等礼物回家,也有一些小型电器等。 “现在旅客直接从广东带年货的人渐渐少了,因物资越来越丰富,到处都可以买到,而且还可以网购到家,都不用带上车了。”许文雄说。 在沃尔玛中国区总部工作的陈女士告诉记者,以前的商品主要是国内的,现在进口商品越来越成为不少家庭年货的必选。在春节销售最重要的生鲜方面,进口车厘子近几年越来越火。此外,丹麦皇冠曲奇、进口开心果等也走入寻常家庭。
“顾客购买年货不仅注重商品使用本身的便利性,还有全渠道购买的便利性。另外,消费升级的趋势愈加明显,高品质年货更受顾客欢迎。”她说。 高清图集
2018年2月1日凌晨,动车组停靠在武汉动车段的存车线上,准备进行检修和保温作业。
2014年2月5日,在郑州长途汽车站外,刚下车的旅客冒雪登上一辆公共汽车。
旅客在广州火车站的列车上等候启程(2014年1月16日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左:2018年2月2日,候车的小乘客在北京南站的儿童娱乐区玩耍(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上右:2018年2月2日,上海铁路文联书法家协会的志愿者在上海虹桥火车站候车大厅为过往乘客免费书写春联(新华社记者李贺摄);下图:1992春运,广州火车站每天运送旅客6万多人次,超过该站原设计能力的1倍以上,各候车室全部爆满,只好在火车站广场上设立临时候车区(新华社记者潘家珉摄)。
在宁波工作的白先生送别回甘肃老家过年的父母,父母在车窗上写下了“保重”两个字(2011年1月18日摄)。
2013年1月29日,长沙火车站售票窗口前,工作人员告知一位女士当年2月14号长沙至广州的卧铺还有余票后,这位女士难掩喜悦。
2005年2月4日,返乡乘客在重庆汽车站候车。
1996年2月1日,海口机场的工作人员将蔡晓畅小朋友交给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海口至广州的3935次航班“托运”。
北京站广场人头攒动(1993年1月16日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2010年1月30日,一位背负着超大行李的母亲怀抱孩子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新华社记者周科摄);右图:2018年2月6日,陈小林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在西安咸阳机场乘飞机去广州(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2008年1月28日,受严重的冰冻雪灾影响,广西北部地区的公路交通运输大面积受阻,广西灌阳县新墟乡返乡群众步行在封闭的公路上(新华社记者陈瑞华摄);下图:2018年2月1日,天还未亮,一些骑摩托车返乡的群众踏上归途(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2005年1月26日,在上海虹口体育馆内设置的火车票大卖场,购买车票的人们排起长队。由于春运期间购票者增多,上海市有关部门在虹口体育馆开辟了火车售票处,以缓解火车站的售票压力并方便民众购票(张海峰摄);下图:2017年1月13日,旅客在南昌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上购票(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2004年1月29日,1700余名外出务工者在成都火车站登上驶往广州、深圳的“打工专列”(新华社记者刘前刚摄);下图:2016年2月1日,搭乘广铁集团务工人员返乡高铁专列的乘客在广州南站站台上车(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2006年1月14日,旅客在北京站通过人工检票进站(新华社记者李文摄);下图:2017年1月13日,一名旅客在广州南站体验使用人脸识别系统验票验证进站。在过闸机时,他朝摄像头做出“V”的手势(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1984年春节期间,在石家庄火车站,工作人员为过往旅客送开水(新华社记者赵连升摄);下图:2016年2月6日,南昌铁路局福州客运段列车工作人员廖辉为一名小乘客送去热水(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2017年1月18日,在K9064次“精准扶贫”春运专列列车上,一名旅客在喂孩子吃盒饭(新华社记者梁旭摄)。右图:2013年1月25日,在成都火车站,3岁的李亮小朋友在候车时吃方便面(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2001年1月9日,一名志愿者(左)在重庆火车站为旅客发放列车时刻表(新华社记者周衡义摄);右图:2017年1月13日,在广州南站,小朋友与为旅客提供咨询服务的智能机器人“小璐”互动(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2018年2月1日,在北京西站,一位旅客抱起小朋友准备乘坐G557次列车(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下图:2006年1月14日,在广州火车站广场,旅客肩扛行李准备进站乘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