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中的大部分人应该还没有用上微信朋友圈,甚至还没有智能手机; 上街你都得带着钱包,因为大多数商户里还没出现过“二维码”。地铁还没有通到南汇,更不用说临港,一般只有那些有钱有闲关键是有车的人,才会偶尔去那儿看看星星。马路上还没有什么“共享单车”,下了地铁你往往只靠两条腿。 “外高桥保税区”还只是为数很少的专业人士关注的地方,你可能不会去那儿注册企业,也不会去那里买进口红酒。你会去黄浦江边上散步,但只是去那几个熟悉的区域。你不会想到从杨浦大桥沿着黄浦江岸线一路走到徐浦大桥,想到了也办不到。如果住在中心城区,你的身边可能还有不小的棚户区; 如果你住在城郊,你的身边则可能有大量私自搭起的小建筑。你会觉得邻居们通过违章搭建赚了几个平方,你也要赶快加入他们的队伍。喝一杯咖啡就迸出一个创业点子并且马上就能变成现实的机会,对很多人来说还有些天方夜谭。没有人听说过“众创空间”,只见过隔成一块块的“格子间”。如果当上了一个小老板,你也需要来回跑许多个部门,去跟政府打交道; 如果你要评职称,那么赶快,拿起“职称计算机”教材操练去…… 五年很长,也很短。五年前的上海,已经领受了“排头兵、先行者”的使命,也已经有了“魔都”的昵称。这里刚刚办好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博览会,也还在经历经济转型、增速放缓的阵痛。这座城市已经把目光瞄准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已经把创新视作了迈向未来的驱动力,也已经是一座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的魅力之都。但之后的五年,改变依然在发生,或浩大或细微、或显著或悄然。 往宏大里说,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这是上海决意要走出的一条新路径。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在全国率先开展自贸区试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点题,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自贸区和科创中心,两大国家战略,就这样成为上海面向未来最为重要的战略使命,同时也是自身发展最重要的支撑——连带着,上海还被赋予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使命任务。这些方面,上海五年来着力尤多,也收获尤多。这种收获体现为具体的实绩,比如许多个“全国第一”,甚至“世界首创”; 更体现为一种观念:上海要统筹考虑国际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干什么、国家战略需要我们干什么、自身发展最需要突破什么。 往细微里说,五年来的上海既在奋力加“长板”,也在奋力补“短板”。环境整治、交通秩序、食品安全、基层基础……藏在特大城市深处的诸多治理难题、陈年问题,都被悉数挖出、力求攻克,甚至成了整座城市的“一号课题”。从过去瞄准高精尖、 “高大上”的单边突进,到更重协调、平衡、务求实效的永续发展。某种程度上,协调是为了更好的突破。这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诠释,也是对“城市”内涵的审视。 对你我每个人来说,与上海共同成长的五年,也正是感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经典主题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愈加意识到,一座有希望的城市,应当是一座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是一座环境友好的生态之城、是一座以人为本的宜居之城、是一座富于魅力的人文之城。这是上海许给未来的愿景,也是许给你我每个人的承诺。 我们一起为上海点赞:点赞日新月异的变化,点赞上善若水的美好,点赞创造未来的努力!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