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一群热心负责的工作人员,他们为辖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急、助困等各种服务项目,至今10年,没中断过一天。 为上了年纪的老人提供上门送午餐服务,在上海不少社区已不是新鲜事。但在静安寺街道,送到老人手中的不仅有热气腾腾的午餐,还有变着花样的早餐与晚餐,就算在大年夜,饭菜也会准时送到老人家中。 在这里,老人们能享受到的养老服务不止于此。有老人在家发生意外,按下身边的按钮,马上有人援助;有失能老人洗澡难,可预约专业人士上门助浴;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贴心的保姆阿姨……承接这些服务项目的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一群热心负责的工作人员,他们为辖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急、助困等各种服务项目,至今10年,没中断过一天。 外来大爷几乎年年在上海过除夕 “每天我爬的楼梯大概有1000多级,相当于50、60层楼高,很锻炼身体哦。”孙富华是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名普通的送餐员,长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皮肤黝黑,竟然看不出他56岁了。 7年前,老孙从河南老家来到服务中心,每天主要工作是为上了年纪的老人送去午餐和晚餐。 每天的午间送餐,从上午10时开始。骑着一辆特制的三轮送餐车,他熟练地穿梭于狭窄的老弄堂里,两个小时内近100份午餐要送到老人家中。 午餐送到了,老孙还有一个任务:要确认老人在家是否平安。老孙说,每次送餐时,只有听到老人应门声或是见到了本人,我才能放心走。正是由于这“应一声”和“见一面”,老孙帮到了不少独自在家遇到突发情况的老人。 7年多的送餐,让不少老人都把老孙当做了朋友:楼下大门钥匙配一把送给他,让他不必下雨天站在大门口淋着雨等门开,不知不觉中,孙富华竟然有了40多把大门钥匙;老人第二天要去周边闲逛,头一天都会和他打个招呼,让他把午饭放在家门口,不必因敲不开门而担忧。
孙富华在送餐中。
7年里,老孙的年夜饭,有6年是在上海吃的。唯一回家的那年春节,还是因为女儿结婚,他才开口请了假。为啥不让人替自己?老孙说,临时顶替的人,可干不了我这活。原来,静安寺街道辖区内不少老小区内有很多弯弯曲曲的小路,有些老房的门牌号设计得也“凌乱”,还有的人家“藏”在弄堂深处,不熟悉人要找上一会。“两个小时送近100份餐,外人怎么来得及?”老孙说。 对这份工作执着不舍的,还有40多岁的居家护理员马玉琴。她是老孙的同乡,鸡年的除夕夜是她来上海9年中过的第8个除夕夜。 马玉琴专职照顾一对住在愚谷邨的老夫妻:两位老人没有子女,老太太患重度脑萎缩,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老先生年近90岁,身患多种疾病。9年前,马玉琴住进老夫妻家里,对他们进行一年365天不离人的照护。每天,她要为老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还要帮助他们翻身、擦洗、喂药,既要当保姆,又要做看护。老太太去年过世了,她的外甥对马玉琴说,没有她,姑妈撑不了这么多年。
马玉琴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由于照顾老人工作的特殊性,服务中心在招募员工时会讲明:在这里工作是不能轻易请假的。因此,每年一到春节,上海户籍的员工都会每天到岗,让外地员工能够“轮换”回家,但每年都有部分外地员工主动放弃回老家过年,坚守在岗位上。 “85后”大学生一干就是七年 与很多社区为老服务社一样,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在四、五十岁以上。照顾老人,有很多脏活累活,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不过,这里有个“小年轻”,在这里一干就是7年。 生于1987年的吴琪璐是个胖墩墩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是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胶州站站长。
“85后”大学毕业生吴琪璐为老服务一干就是7年。
说是站长,但这个站其实只有三个工作人员,这个站长什么活都要干。每天有150多位老人会到服务站的就餐点用餐,小吴要为老人们分餐、收拾碗筷。 小吴说自己对静安寺这里特别有感情。他的爷爷、奶奶都是“老静安”,他的童年时光就在附近的一处老房子里度过。“现在,我们服务的老人中,有不少是看着我长大的,对我非常亲切,我也非常愿意为他们多做点事。” 胶州路上住着一对老夫妻,因为脾气有些古怪,邻居们大多不愿意与他们来往。通过一次次的上门交流,小吴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老夫妻平时遇上什么困难,都想着找他帮忙解决。几年前,由于年事已高,老太在家中病逝。老夫妻膝下没有子女,老太的丧事全靠居委会和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张罗。那天,老太太刚过世,遗体还停放在家中,按照老规矩,应该有个人帮她擦洗一下、换身衣服,但保姆不愿意碰她的身子。小吴赶到后,二话不说拿起毛巾细细地为老太太擦身,还帮老太太精心挑选了她生前最喜欢的一套衣服,让她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 当时,小吴大学毕业还没几年,也没有成家。不少邻居看在眼里都说:一个小伙子能这样做,太不容易了。 背后有这样一位“当家人” 10年间,静安寺街道的助老服务规模急速扩大:助餐、用餐服务人数从最初的每年一万人次,上涨到了去年的42万人次;居家照护人员从几十人扩大到了700多人;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点从1个扩大了6个,还设立了两个日间照料中心……这背后都离不开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当家人”方佩儿。 今年68岁的方佩儿,退休前是机关干部。刚退休时,有不少企业高薪邀请这位“老法师”当顾问,她都一一谢绝,而是选择回到街道,当起了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
2015年6月15日,方佩儿带着60位老人乘坐上海旅游大巴士,环上海著名景点游览。
地处中心城区的静安区老龄化严重,在老房子集中的静安寺街道辖区,老年人口更是占到户籍人口的36%以上。“静安寺街道人多地狭,养老床位不可能完全满足老年人需求,只能发展小而精的居家养老服务。”方佩儿说。街道通过向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样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为辖区内老人提供各种为老服务项目。 10年前,居家养老还是新概念。要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什么服务,没有标准答案。于是,一接手,方佩儿就一家家上门去了解老人们的生活困难和诉求。 老人们的诉求五花八门:有些老人居住的房子没有独立的卫浴设施,洗澡成了个难题;有的老房子共用部位狭小,老人洗衣被很不方便;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更是突出,“不少老人,做一次饭往往要连吃好几顿,很少能吃上新鲜的饭菜”。 方佩儿从这些五花八门的诉求中梳理出基本诉求,确定了集中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急、助困等10项服务。 10项服务,件件都用心。以助餐为例,方佩儿和同事们联系了华东医院职工食堂、美丽园爱心食堂和孙克仁敬老院,由这三家社区共建单位为老人们制作午餐和晚餐。每餐都是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政府补贴与企业献爱心后,如今老人只要自付8元。每周,他们还会给老人们送上一顿有品牌的馄饨,换换口味。早餐同样也没有落下,富春餐饮店提供的馒头、花卷等点心,样样都是价廉物美。腿脚方便的老人们可以到服务站的食堂就餐,走路不方便的老人可以申请送餐上门。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即使过年期间也照样为老人们送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服务中心为失能失智老人开展“喘息服务”
近年,根据老人的需求变化,方佩儿对为老服务项目不断进行调整。比如,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中心推出了“喘息式服务”。辖区内有100位老人,如今每人每年可享受100小时免费的照护服务,让疲于照顾老人的家人可以稍微“喘口气”。 这两年,方佩儿觉得有点累了。 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让她觉得力不从心。比如,现在社会组织在申请创投资金时需要在市场化招投标中竞争,但服务中心缺少懂包装项目的年轻人,很好的构想无法展示出来,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年纪一天天上去,她的身体也不如从前,家中老伴身体也不好,方佩儿想过退休,但她“不敢”退,担心“后继乏人”。“街道这几年通过选派一些年轻社工等途径来培养接班人,但相比老龄群体的增加、养老需求的多样化,仍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建设的力度。”如今,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像吴琪璐这样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能有人愿意接过自己的“大旗”,将服务老人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