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 (记者 李文姬) 当地时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强调中英要坚持以长远和战略眼光,开放包容的心态,合作共赢的理念,开拓进取的精神,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共同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出席伦敦市政厅晚宴并发表演讲。 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了中英两国知名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其中他讲述了自己年轻时代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经历,他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据《法制晚报》盘点,习近平曾在出访、两会下团、地方考察等多个场合分享过他的个人经历、生活爱好。 内容上,从“未第一批入少先队”,到“古巴海明威常光顾的酒吧”,再到“在陕北当农民寻找莎士比亚作品”,他的讲话内容可谓接足地气。其中被习近平谈及次数最多的,是他的插队时光。 一、“插队时,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 习近平最爱分享的故事里,少不了插队的经历。 记者梳理发现,习近平曾在接受央视采访、陕西考察、出访演讲、中央工作会议、文艺座谈会等场合,至少7次回忆自己插队时的往事。 早在2003年,习近平接受央视专访时就曾深情回忆了他的插队岁月,他说,那时候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来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 “1969年,我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习近平曾透露,这段经历使他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学懂了团结群众。“而最大的收获有两点,第一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说。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是梁家河村。在这里,习近平在此发表了深情感言:“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 习近平称,那时他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乡亲们教了很多,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都学会了。“那个酸菜很久不吃还挺想的”,习近平笑言。 二、“今年春节,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 法制晚报注意到,习近平分享自己的故事时,不仅是发表感慨,而且结合实际。 例如,习近平访美演讲中,讲完插队时经常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的往事后,紧接着就谈到:“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从往事谈到现今,也为未来树立信心。 正如习近平所言,梁家河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讲话,谈到粮食安全问题时习近平回忆起自己曾经饿肚子的经历,他说,他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三年自然灾害时,吃的很差,晚上只能喝汤,叫做“保证七分饱”。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那年冬天,家里寄来几块钱,习近平与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冷冻猪肉。“回来还没烧我们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别再吃了,再吃就没得煮了。这种穷日子我们都是经历过的。”习近平说道。 而在那次讲话中,从食品话题谈起,习近平表达了他对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转基因等问题的看法。“如今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即便能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都买过来,也不够吃半年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同时,习近平又谈到近年国家粮库腐败案件,称“对违法违纪案件要严肃查处,决不能任由 ‘粮耗子’折腾糟蹋”。 三、“入少先队不是第一批,当时还哭了鼻子” 据《法制晚报》梳理,习近平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分享自己的故事,如两会期间下代表团、赴地方考察等。 今年3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西团审议,就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到桂林的美好往事,“饿了在街边吃一碗桂林米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而最近一次习近平“爆料”往事最多的场合,是在去年10月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重提下乡往事,笑谈道:“从延安坐卡车到县城延川,延川坐卡车到公社,这一路过去,那可比现在这PM2.5可难受多了,我有一天开玩笑我说那叫PM250。” 此外,2014年10月,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还分享了自己曾走30里路只为借本《浮士德》的故事。并讲起自己回城后想请姐姐吃饭,掏出了五元钱并豪气说道:想吃什么随便点,结果姐姐说想吃榨菜肉丝。 毫无疑问,这些知青时期的往事拉近了习近平与有同样经历的参会者之间的距离。《风声》的作者麦家就在采访中感叹,那次印象最深的就是习近平多次脱稿回忆年轻时读书的经历感受,很接地气儿,而“开出”的一列书单,也让人佩服。 记者注意到,习近平的分享对象跨度也很大。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就曾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分享了自己的童年,他对围拢过来的孩子们说道:“我是1959年上学,1960年入队,因为年龄稍小,不是第一批,当时还哭了鼻子。”说完他又反问孩子:“是不是没出息啊?” 2013年,习近平在海南琼海市潭门镇考察时,与当地渔民进行了近距离交流。渔民说道,习总书记告诉他们,他以前也很喜欢出海的,但是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了。“这句话我印象最深刻,把我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四、“我青年时代就读过马克·吐温的作品” 《法制晚报》注意到,“自己的故事”在外交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话题。今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发表演讲,其中提到:“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也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 其中,习近平特别提到了海明威,“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此外,习近平在与奥巴马的谈话中也分享了自己青年时下乡插队的经历,认为这段经历让他更加了解了中国,形成现在世界观的影响。
据公开报道,此前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及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也谈及自己的日常生活。他说:“我在农村干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县、市、省、中央都工作过。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尽管工作很忙,但“偷得浮生半日闲”,只要有时间,就同家人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