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馆率先试开放,“星耀中国”特展揭开神秘面纱
古蜀文明展将展出的竖披发青铜人像(上图)和金面具。 解放日报记者 叶辰亮摄 制图:李洁
“非常惊喜,期待已久!”中午12点,市民诸晓蕾成为昨天启用的上海博物馆东馆首位观众,从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手中接过官方准备的纪念品。 随着首个特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开幕和首个常设展厅中国古代青铜馆试开放,历时6年多打造的上博东馆开始迎接观众,拉开今年“开放三部曲”的序幕。 场馆更大,舒适度提升 “真大”“气派”“明亮”——首批入场的观众在提到对上博东馆的第一印象时,频繁提及这些词。尽管第一阶段开放空间只占东馆展陈空间的25%左右,但不少观众表示“虽然只是开放第一步,但完成度很不错”。 走进上博东馆,一楼大厅一侧是正在举办“星耀中国”特展的第一特展厅,另一侧则是中国古代青铜馆。沿着大厅侧面的台阶而上,二楼平台中心是一棵以此次特展展品之一“摇钱树”为灵感的挂满红色“春”字和成串铜钱的大树,树底部的图案则是参与此次特展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太阳鸟。 “我原以为第一时间来东馆只能看到两个展馆,没想到已经有这么多公共空间可以活动,这么多配套设施已经配备。就连特展敲章也布置好了。”市民罗女士和朋友入馆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参观展览,而是“先四处兜一兜”,在一楼大阶梯等多处打卡拍照。“如果只开放了25%,那东馆得有多大?” 此前曾有人测算,整个东馆开放之后,如果每个展馆稍微仔细欣赏,全部看完预计要3天。空间变大、展陈更丰富,服务是否能跟上? 记者在东馆走访发现,休息空间明显增多。二楼咖啡厅背后通往三楼的斜坡,除中间部分留作台阶,一侧加宽的平台铺上木板和软垫,开辟出一大片可供观众休息的区域;另一侧则放上了桌椅。每层楼面数个展馆虽因施工布置而大门紧闭,但门前已摆上长沙发供观众休息。 神秘,还是打破神秘? “神秘”是许多观众对此次特展展品的看法。然而,策展人、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胡嘉麟希望系统向观众介绍古蜀文明特点时,打破这种神秘感,“古蜀文明不是西方的、不是外来的,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一特展厅左侧,6件青铜器分成两列,两两对照,不仅器型十分相似,细节也有共通点:第一排的两件兽面纹青铜尊都有着敞口、腹部隆起的造型,腹部上端也都有凸起的动物装饰,且都覆盖兽面纹。然而,记者在信息牌上看到,左侧青铜尊出土于三星堆,右侧则来自湖南岳阳。这一组青铜器中,左侧一列全部是三星堆文物,右侧造型相似的文物则分别来自湖南、重庆等地。胡嘉麟说:“这么多地方的出土文物都与古蜀文明有联系,我们就是要通过展示让观众了解到这种联系。” 同样能说明这种联系的文物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十节玉琮。这件玉琮转角处带眼睛的图案,与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特征一致,又与同场展出的甘肃齐家文化的玉琮有着异同点,说明古蜀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往来交流。这件器物自出土后就没有离开过四川,此次来到上海被业内称为“离开故土数千年后首次荣归故里”。 为了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上博向11个省区市的28家文博考古机构借展,这些文物运输行程超1.6万公里。“上博举办古蜀文明展有一个出发点,一定要把三星堆、金沙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褚晓波表示,这次展品中有1/3来自四川省外其他文博单位,“我们要找到那些在不同地方出土、但跟三星堆之间有关联的文物,说明古蜀文明跟其他文明相互影响、融合。这是上博东馆此次特展与此前其他古蜀文物展不同之处。” “星耀中国”是上博品牌展览“何以中国”系列第三展。褚晓波表示,“我们目前计划是起码在十年左右,至少每年推出一个‘何以中国’系列的展览。通过这一系列展览,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传递给观众。”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