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9省份GDP出炉:首个13万亿大省诞生!
随着全国多地进入2024年“两会时间”,各地也陆续揭晓2023年经济“年报”。 截至1月25日,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公布了2023年全年经济运行情况。从已公开信息来看,共有15省份增速跑赢全国。 15省增速跑赢全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 记者查阅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统计部门官方数据发现,在我国31省区市中,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湖北未公布具体GDP总量数据外,2023年有15个省份增速跑赢全国,北京则与全国持平。所有已披露数据省份均实现GDP增速正增长。 具体而言,西藏GDP增速达9.5%,暂时领跑全国;紧随其后的海南增长9.2%;内蒙古增长7.3%排名第三。增速在6%以上的省份还有:宁夏、甘肃、吉林、重庆、山东、四川和浙江。
多省GDP迈上新台阶 西部现潜力 翻看“成绩单”可以发现,不少地方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广东、江苏和山东占据了中国省份2023年经济总量前三甲,均超过9万亿元。特别是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全年GDP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经济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 另外两个经济大省山东和浙江的经济总量也实现跨越,年度GDP分别突破9万亿元和8万亿元。湖南实现年度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辽宁顺利迈入“3万亿GDP俱乐部”,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增速。 此外,西部地区崛起势头明显。除了经济增速领跑全国的西藏,宁夏和甘肃增速均超过6%,宁夏更宣布各项经济指标为历年最好;四川和重庆分别宣布GDP首破6万亿元和3万亿元,成渝双圈整体登上新台阶。云南GDP首破3万亿元,青海经济增速5.3%,同样跑赢全国。 “万亿之城”扩容3万亿成新标杆 城市也为观察2023年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GDP万亿俱乐部”再次“迎新”。(相关阅读:3万亿GDP俱乐部迎新!重庆广州之后,下一个是它?) 继江苏常州、山东烟台相继官宣破万亿元之后,国内“GDP万亿俱乐部”城市已增至26座。其中,江苏拥有5座“万亿之城”,超过广东,成为我国拥有万亿城市最多的省份。从城市群来看,经济活力强劲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成为“万亿之城”聚集区,分别拥有9座和4座。 与此同时,“3万亿”也正成为国内头部城市之间竞争的新起点。 重庆和广州宣布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破3万亿元大关。继上海、北京、深圳之后,我国“3万亿GDP俱乐部”城市扩容至5个。重庆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GDP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城市,广州则是广东省继深圳后的第二个。 各地设立目标稳中求进 在2023年多省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后,2024经济目标如何设定引人关注。已披露数据的29个省份中,有26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2024年的增速目标。 截至目前,2023年GDP增速最快的两个省份西藏和海南,今年的增速预期也最高,均为8%左右。其他已披露数据的省份大多将经济增长的区域目标落在5%-6%这一区间。 例如,2023年经济总量位列中国前三甲的广东、江苏、山东,今年不约而同瞄准了5%这一数字。其中,广东目标设定为“5%”,江苏和山东则要力争“5%以上”。天津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低于5%,设在4.5%左右,但仍高于其2023年4.3%的经济增速水平。
目标已定,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完成。在规划2024年发展线路图时,多地在新兴产业方面展现出浓厚兴趣,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等成为关注焦点。 上海:将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重庆: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抓龙头带生态,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促消费仍是多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作。 江苏: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体育休闲消费,加大文化旅游新消费业态培育和推广力度,打造更多国货“潮品”和全新消费场景。 北京:要“下大力气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进传统商圈改造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体验区、提振大宗消费、培育国货“潮品”、支持服务消费发展、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 官宣!中国,第一个13万亿大省诞生
文|凯风 经济大省,正在挑起经济大梁。 日前,广东省两会透露,2023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同比增长4.8%。 自此,中国第一个13万亿大省诞生,这也是广东GDP总量连续35年蝉联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广东多个城市也取得历史性突破。 广州成为全国第四个GDP破3万亿的城市,深圳正式晋级为第5个万亿消费城市,佛山成为全国第二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万亿的地级市。 拼经济,广东何以走在前列? 01 13万亿GDP,究竟是什么概念? 放眼全球,与世界各大经济体对比,广东GDP总量可排在世界前10,超过俄罗斯、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堪称“富可敌国”。 以2023年人民币平均汇率7.0457测算,2023年广东省GDP达到1.925万亿美元,位居全球前列。 放眼全国,自1989年广东在与江苏、山东的第一大省之争脱颖而出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经济第一大省之位,堪称大国经济最大的“压舱石”。 如今,广东一个省的经济总量,相当于东北3省总和的两倍以上,接近西北5省的两倍左右。 广东能晋级中国经济第一大省,正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磅礴力量,借助全球化时代的红利,以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开拓出一片阵地。 根据凯风《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改革开放之前,广东还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的传统省份,1978年GDP总量仅位居全国第五,不及上海、北京、辽宁、山东,只有香港的一半左右。 随着外贸和制造业飞速崛起,广东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不仅晋级中国经济第一大省,逐步完成对“亚洲四小龙”的赶超。 在内地,1980年代,江苏、山东曾轮流登顶,直到1989年广东首次跻身中国经济第一大省,这一纪录保持了30多年之久。 当成为内地经济第一大省之外,广东又开启了对“亚洲四小龙”的全面赶超之路。 “亚洲四小龙”,是对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的统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以高速增长著称。 1998年,广东GDP超越新加坡,2003年赶超中国香港,2007年赶超中国台湾,2021年首次赶超韩国并保持领先优势,由此完成历史性跨越。 从1978年到2023年,短短45年时间,广东GDP总量增长了700多倍,堪称近现代经济史上最大的增长奇迹之一。 当然,从人均GDP来看,广东与亚洲四小龙还有着明显差距,从总量赶超到人均赶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 广东,不只是经济第一大省。 除了GDP总量遥遥领先之外,广东还是名副其实的外贸第一大省、工业第一大省、科技创新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 论外贸,202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8.3万亿元,占全国的19.9%,连续38年位居全国第一,而紧随其后的江苏、浙江外贸总额仅有广东的6成左右。
即使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广东外贸仍旧逆势上行,全年保持正增长,而出口更是同比增长2.5%,跑赢全国,成为我国外贸企稳回升的最大“压舱石”。 论工业,2023年广东规上工业营收规模达到18万亿元,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双双蝉联全国第一。 一个广东省,坐拥深圳、广州、佛山、东莞4大工业十强城市,创造了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超过1500家,位居全国第一。
与江苏、浙江、山东等工业大省不同的是,广东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为支柱产业,汽车、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手机、工业机器人、智能电视等工业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论科技创新,2022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4400亿元,占全国的14.3%,稳居全国之首,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列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广东高企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国内首位。 论人口,广东以1.26亿的常住人口,大幅度领先于山东、河南等传统人口大省,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事实上,广东不仅人口众多,而且生育率位居前列。 广东出生人口已经连续40年超过100万人,年出生人口超过江浙沪“包邮区”的总和,以占全国8.9%的常住人口,贡献了11%的出生人口,足以称得上“最敢生”的省份。
这些第一,共同塑造了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优势,也让广东得以肩负起“走在前列”的重任。 03 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还是全国财政转移支付第一大省、养老金中央调剂第一大省,有力支援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从财政来看,广东是中国财力最强的省份,也是财力净贡献最高的省份。 数据显示,在内地31个省份中,只有8个省份对全国财政有净贡献,而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东部5省为主要贡献者,山东、天津、福建为次要贡献者。
其中,广东一个省的净上缴税收接近1万亿元,相当于江苏、浙江两省的总和,足以满足东北三省及西北多个省份的转移支付需求。 从养老金来看,广东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贡献者,净上缴养老金占据半壁江山。 根据财政部预算数据,2023年,广东上缴1158.14亿元,约占全部上缴资金的47.47%,相当于其他15个省份的上缴总和
自从养老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以来,4年时间,广东累计为全国转移了3000多亿元的养老金,弥补了东北、西北等多个省份的养老金缺口。 广东养老金贡献之所以如此之大,与其经济发达的基本面不无关系,但外来人口尤其是年轻人的涌入,为广东带来了相对合理的人口结构,不仅使得广东老龄化率在全国垫底,还为广东创造了充沛的养老金。 基于一盘棋的考虑,东南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背后,不无中西部、东北等地在粮食、能源上源源不断的助力,通过财政、养老金及产业转移进行反哺,正是题中之义。 东北是大国粮仓,西北是大国能源基地,西南则是西电东送的主阵地,而东南则是大国经济、产业和财税的主要来源地。 大国一盘棋,这是广东的责任和担当所在。 04 要看到广东作为经济第一省的一面,也要看到粤东西北亟待振兴的现实。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富可敌国的广东省,经济重心集中于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仍旧是难以回避的短板。
广东共有21个地市,但只有11个地市GDP总量位居全国前100,基本集中于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部分地市人均GDP甚至低于全国水平。 这背后,既有地理环境的制约,粤北地区多为山区,且定位为北部生态发展区,发展自然受限。 财政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广东虽然贵为经济和财政第一大省,但大量税收用于全国性的转移支付,能留给粤东西北的并不多。 在此背景下,何以壮大粤东西北? 第一大抓手,当属作为头号工程的“百千万工程”,这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难题的重要举措。 百千万工程,全称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通过壮大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在粤东西北打造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 广东只有1个全国百强县,为位于珠三角的惠州博罗县,可参阅《2023年,中国百强市、百强区、百强县排行》。 而在全国千强镇中,广东虽有112镇入围,但集中于珠三角,粤东西北仅有8镇入围,粤东7镇、粤北1镇,粤西则颗粒无收。 所以,如果粤东西北的县域经济、镇域经济能够壮大,发展自然不成问题。 第二大抓手,为产业飞地,通过跨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合作,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 去年,广东省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探索布局建设“飞地经济”,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反向飞地”。 产业飞地,相当于经济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特别合作区、广梅产业合作园、佛山产业转移(茂名)工业园都属此类。
与此同时,反向飞地开始涌现。所谓反向,指的是欠发达地区在发达城市设立科创中心或招商中心,形成“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头部+配套”、“创新+孵化”的全新合作模式。 梅州(广州)科技创新中心、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湛江·湾区招商服务中心都属于此类。 第三大抓手,为都市圈战略,通过都市圈同城化,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 目前,广东共规划了5大都市圈,除了广州、深圳两大国家级都市圈外,还有珠江口西岸、汕揭潮、湛茂都市圈。
作为5万亿级强都市圈,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辐射范围,都遍及粤东西北等地。 广州都市圈不仅将粤北的清远城区囊括在内,而相关规划任务举措也涉及云浮、韶关等市。 深圳都市圈也是如此,不仅将粤东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包括在内,而且规划举措也涵盖了河源、汕尾等地市。 而粤东、粤西两大都市圈,如果能形成发展合力,对经济也会带来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一旦粤东、粤西集体崛起,广东的经济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烟台常州,凭什么
重庆城市建筑。图/图虫创意 近日,各地陆续公布GDP数据,从万亿城市、2万亿城市到3万亿城市全面迎来扩容。 其中,烟台、常州双双跻身万亿城市行列。这是继2021年东莞GDP破万亿后,万亿城市俱乐部再一次扩容。 另外,重庆日前发布数据,2023年GDP为301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实现了从2万亿到3万亿的跨越。与此同时,广州官方日前也明确提到,预计广州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3万亿元。 广州、重庆联袂晋级3万亿城市之外,武汉、杭州共同迈进2万亿时代。武汉市两会透露,预计全年GDP增长6%左右,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2万亿元。而据此前报道,这一年,杭州城区人口突破千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地区生产总值即将突破2万亿元。 至此,中国的“万亿城市”达到26座,其中GDP超过3万亿的城市扩容至5席,GDP达到2万亿及以上的城市增至9座。 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学研究员牛凤瑞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城市GDP总量登上新的台阶,表明城市的产业规模、经济规模达到了新的高度,城市聚集要素的能力、对外辐射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和增强。 他说,对于国家来说,越来越多的城市GDP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总体的综合实力也相应得到提升,“毕竟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领头羊”。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经济规模是产业升级、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城市GDP跃上新台阶,特别是全球经济疲软背景下,其价值不容低估。 烟台、常州晋级 上海、北京是国内“唯二”的4万亿城市。2023年上海GDP达到4.72万亿元,同比增长5%,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大经济城市。2023年北京GDP达4.376万亿元,同比增长5.2%,是全国第二大经济城市。 过去一年,京沪差距略有拉大。2022年,上海GDP比北京多3042.8亿元,2023年领先优势扩大至3440亿元。不过,把时间拉长到10年、20年来比较,北京与上海的差距显著缩小。 相关数据显示,1980年,北京GDP甚至只有上海的44.6%。2003年,北京GDP相当于上海的75%,到2013年,这个比重提升至88.5%,到2023年,这个比例进一步提升至92.7%。 从全球城市的GDP排名来看,我国已有三座城市晋级全球十大经济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其中上海排名全球第四,仅次于纽约、东京、洛杉矶,北京排名全球第七,深圳排名全球第十。 深圳GDP于2021年突破3万亿元,2022年GDP为32387.68亿元。截至目前,深圳尚未公布2023年GDP数据。不过,去年前三季度,深圳GDP为24468.25亿元,同比增长5.4%,GDP增速优于全国及全省,考虑到年末“翘尾”效应,有分析认为,深圳2023年GDP有望突破3.5万亿元。 深圳之外,重庆和广州也晋级3万亿行列。1月1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3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重庆市统计局局长张炳华介绍,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广州塔。图/图虫创意 与此同时,广州市两会透露,预计2023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进出口总值连续第3年双双超过1万亿元。 由于重庆GDP公布为30145.79亿元,低于媒体之前预测的3.1万亿元,这导致重庆与广州的第四城之争悬念再起。 2022年,重庆GDP超越广州,排名全国第四。不过,去年一季度,广州GDP反超重庆31.03亿元;去年上半年,重庆后来居上,再次反超广州。去年前三季度,重庆继续位居第四,但广州与重庆的差距仅有约474亿元。究竟谁是GDP第四城,还需等候官宣。但无论如何,重庆和广州晋级3万亿城市已经板上钉钉。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两会透露,预计全年GDP增长6%左右,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2万亿元。而据此前报道,这一年,杭州城区人口突破千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地区生产总值即将突破2万亿元。 武汉、杭州双双晋级2万亿城市俱乐部,我国内地2万亿城市将增加到9席,包括北上广深、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作为首个迈向2万亿大关的中部城市,武汉GDP总量力压长沙、郑州、合肥,稳居中部第一大市之位。 “GDP超过两万亿的城市,一般是国内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交往中心,拥有重要的对内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曾刚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城市能级的提升,有助于城市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的增强。 “也就是说,城市能级的提升,可以使城市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大幅提升所在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城市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他说。 不过,他也提到,城市能级的提升也同时会带来一些挑战。比如,大量人口导入,如果应对失据,将给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增添巨大压力和负担;过大城市规模容易引发“一城独大”,增加社会各阶层融合的难度,甚至导致用地紧张、环境污染加剧、规模不经济等问题。 此外,1月4日,“常州发布”发布消息,2023年,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常州官宣晋级万亿城市之后,烟台也跟进官宣。烟台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3年烟台预计全年GDP值增长6.5%左右,经济总量突破 1 万亿元。中国的万亿城市,由此达到26座。
烟台海滨。图/图虫创意 2022年,烟台、常州两城GDP双双突破9500亿元,分别为9515.9亿元和9550.1亿元,烟台略胜一筹。烟台和常州这两座城市,不仅经济总量“咬”得很紧,就连2023年全年经济增速目标,也都不约而同地定为5.5%。截至目前,常州和烟台均未公布2023年全市GDP数据。哪个城市GDP更胜一筹,答案还有待揭晓。 在牛凤瑞看来,城市能级提升之后影响力、知名度、吸引力,以及辐射范围等都会得到提升,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公共财政支出压力也会增加,对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对城市的治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晋级的关键 从万亿之城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重庆、天津4座直辖市之外,江苏拥有5座万亿城市,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广东拥有4座万亿城市,为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山东拥有3座,分别为青岛、济南和烟台。 此外,浙江(杭州、宁波)、福建(福州、泉州)分别拥有2座万亿城市;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陕西各有一座万亿城市,分别为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和西安,均为省会城市。 江苏2020年就拥有了4座万亿城市,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2023年常州迈入万亿之城,也使得江苏成为拥有万亿城市最多的省份。而烟台的晋级,也让经济大省山东,成为拥有3个万亿城市的省份。 那么,这些城市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是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无论是烟台、常州,还是武汉、杭州,以及重庆、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这些城市乘势而上提供了巨大助力。 以常州为例,作为全国人口最少的万亿城市,常州迈入“万亿俱乐部”,得益于其在新能源赛道上取得的成绩。 2022年,常州提出打造“新能源之都”的目标。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500亿元左右。“常州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常州预计全年新能源整车产量68万辆,占全省产量的70%。
常州航拍。图/图虫创意 有分析认为,从制造业的突飞猛进到光伏产业的一枝独秀,再到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的独领风骚,常州抓住了国内乃至全球的风口。 作为山东省的工业重镇,烟台的产业体系十分多元,以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支柱,也快速发展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曾刚看来,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推动当今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烟台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其跃升的核心支撑。 同样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还有广州。过去的2023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作为外向型经济大市,广州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回看去年广州经济“成绩单”,也可直观地感受到新能源产业的影响。这一年,广汽埃安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65万辆、增长1.08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 重庆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分析认为,工业开始崛起,再加上国家战略对成渝第四极的倾斜,是其发展步入快车道的关键。近年来,重庆的汽车、电子等产业蒸蒸日上,均指向万亿级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 汽车产业是重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经过多年的发展,重庆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集群,汇集了长安、赛力斯、睿蓝汽车、上汽红岩等汽车领域科技型企业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除了汽车产业,重庆在电子、新材料、机械、航空等制造业领域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近日,重庆市市长胡衡华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介绍,2023年重庆接续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报告提到,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升至全国第二,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智能手机产量预计占全国6.7%,先进材料增加值增长12.3%。 同为强省会,武汉与杭州各有千秋。作为首个闯过2万亿元大关的中部城市,武汉经济总量力压长沙、郑州、合肥,稳居中部第一大市之位。工业是武汉最大的标签,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是其五大优势产业。2023年,这五大优势产业的产值超过1.6万亿。 而随着杭州跃入“两万亿俱乐部”,浙江有了第一座“两万亿之城”。有“电商之都”之称的杭州,是在数字经济上唯一能挑战北上广深的二线城市。2023年,预计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GDP比重28.3%,创历史新高,新经济、新业态、新科技对于杭州经济的拉动力越来越大。 在曾刚看来,这些城市能级的提升为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巨大产业规模为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用武之地”。他说,GDP规模大幅上升,意味着城市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条件好,这将为不同类型的市民投资兴业、寻求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牛凤瑞表示,从全国来说,不少城市由于新能源产业或者数字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他城市能不能“克隆”,还得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提到,城市之间存在产业分工协作,不同的城市优势产业不同,“不是你的优势产业,要想成为优势产业,需要一系列的相关条件来支撑”。
作者:孙晓波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