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1637——1708),字敦复,安徽桐城人。他自幼聪颖好学,30岁中进士,得中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选庶吉士。1672年康熙亲自考试,张英以优异成绩被授以编修。翌年,张英充日讲起居注官,不仅为皇帝讲课,而且负责记录皇帝私人生活。并入职南书房,成为皇太子胤礽的师傅,两年后 “伴君如伴虎”的张英处世分外谨慎,但最终还是因佟国纲所写一篇祭文而一度被免职,幸亏康熙对张英一直怀有好感,两个月后又恢复其职位,并让他兼管翰林院、詹事府,任《国史》等史书的总裁官,可谓地位显赫,盛极一时。 张英读书照张英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经学思想也影响了康熙的执政理念。康熙一统天下后,他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对汉臣加以拉拢和利用,程芳朝、方苞、张英的桐城派精英文化的发展,引起了康熙重视。早在顺治四年,桐城一县就有五人考取进士,其中程芳朝殿试第二,俗称榜眼。 康熙“自幼好读书”、“留心典籍”、接受“四书”、“五经”的熏陶,他即位后遵循“文治”理念,请张英为其讲解经史,张英在担任皇帝顾问时,讲解桐城文化精华,他写的《易经衷论》《书经衷论》为康熙所信服、所运用,张英提出一个王朝的“毁坏”与“灭亡”的原因,也引起康熙的警醒。 张英在京城为官时,他老家在安徽桐城,其邻居名门望族吴氏扩建房屋,侵占通道,张家不同意,两家打起了官司,家人驰书京城,要张英以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张英却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读诗后,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深受震动,也后撤三尺,于是,便有了“六尺巷”的经典故事,并在巷口立碑,将“礼让”两字刻于碑上,名扬桐城,后世留芳。 张英为人宽厚儒雅,勤慎节俭。他书斋中挂着一副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留心。”以此自勉。他60岁大寿时,其夫人专门雇了一个戏班子到府上唱一场“堂会“,并设宴招待亲朋好友与当地达官贵人。张英获悉后力劝夫人放弃这一计划,他将这笔费用让人做成100件丝棉衣裤,施舍给行走在路上的贫者穷人,传为一时佳话。张英的谦让家风传至子孙,更让张英骄傲的是,他的次子张廷玉文武兼备,功勋卓著。曾任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明史》总裁官,位于众汉臣之首。在配享太庙的12位异姓大臣中,张廷玉是唯一的汉人。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