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旅游 >

俄罗斯面面观

时间:2024-11-14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丘保华 点击:
我这代人都有些俄苏情节。我小学三年级学校就开始教俄语,苏联老大哥,背靠沙发,有边无防,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些语言至今犹在耳边。以后虽然有反修、九评和珍宝岛之战,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列宁在1918》等仍然深深留在我们心中。我个人后

我这代人都有些“俄苏情结”。我小学三年级学校就开始教俄语,“苏联老大哥”,“背靠沙发,有边无防”,“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些语言至今犹在耳边。以后虽然有“反修”、“九评”和珍宝岛之战,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列宁在1918》等仍然深深留在我们心中。我个人后来接触的外国文学中,苏、俄依然占了很大比重:《复活》、《战争与和平》不用说,《耶尔绍夫兄弟》、《军人不是天生的》、《多雪的冬天》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下乡至后来读书、留校也都在黑龙江这个中苏交界省份。如今苏联没了,大俄罗斯还在。
那是一九九一年,我平生第一次出国,一去就是半年。我这个英语专业教师,第一次的出国机会竟然也是到俄罗斯的哈巴罗斯克(伯力)国立师范学院去教俄国学生中文!到那里后的前三个月是工作,后三个月利用假期从远东的共青城到西部的莫斯科、圣彼得堡转了一圈。
与此同时,我以家信的形式,既将自己的情况随时告诉亲人,又留下了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下面就是我在家信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一篇篇短文。 
    1)俄罗斯人 
    初到俄罗斯.当地人的性格就给我这个炎黄子孙留下了印象。俄国人首先从外表上就显得各个不同,反差极大。他们有的纯欧洲后裔,金发碧眼,皮肤白晰,线条分明;有的亚洲血统,黑发黄肤,与华夏子民毫无二致。他们有的人高马大,肢体强健,冠之以“北极熊”毫不为过。也有的瘦小枯干,似乎天生就是为了与别人形成对比。长相如此.衣着打扮就更是各不相同了。街上的时髦女郎耳环,项链,戒指一应俱全,眼影,口红,指甲油样样不落。明晃晃,光灿灿的招摇过市。有的姑娘却不施粉黛,衣着简单,照样昂首阔步,旁若无人。  
俄罗斯人情感热烈。敢爱敢恨,从不羞于表露自己的感情。一次,我在哈巴师院的汉语课上,一个俄国姑娘用“已经"造句:“我爱巴莎(班里一个男同学,已婚)已经很久了,我要和他结婚。”在俄罗斯,握手、拥抱、亲吻、鲜花只是他们表达善意的一般方式。有一次.我见到一对男女在街边长椅上互致亲热,因用力过猛过猛从椅背上翻了过去。这下使平时对此一向熬视无睹的过路人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还问: “你们这是怎么搞的?”那对男女非但没有羞怯,反而再一次表演,再一次从椅背上翻了过去!他们这种好感的表达当然是不分国界的。一次我和一些中国同事到食堂吃饭,一俄国青年对我们一位女教师发生了兴趣。买饭时他凑上来问长问短,吃饭时他含情脉脉在一旁行注目礼。直到一位中国男老师坐到那位女士边上才算拉倒。  
这只是从好的方面看。反过来,俄国人的感情极不稳定,中年夫妻离异的很多。酒后寻衅斗殴时有所见,我还亲眼所见俄罗斯大娘因一点小事对中国人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在俄国许多中国人都知道,那种男女之间的好感若没有文明的约束有时会是多么可怕。
也许,俄罗斯澡堂最能反映出他们的性格。澡堂分两部分.一个屋里连蒸带烤,还让你火烧火燎地拿树枝浑身抽打;另一个屋里却是个大凉水池让你起一身鸡皮疙瘩,弄不好还得感冒。一开始我真不习惯他们的性格。倒希望他们象我洗手池的水龙头,虽然是一个凉一个热.但同时打开,流出来的却是---温水。 
     2)俄罗斯人和狗
我小时候看到过一幅俄罗斯油画.名字是《又是两分》.画中一衣着邋遏的男孩手拿两分的试卷神情沮丧地站在屋中央,周围妈妈,姐姐、弟弟的目光中露出谴责,疼爱、挖苦等复杂的表情,只有一条狗前腿搭在他身上表示同情。我在哈巴罗夫斯克国立师范大学看了一次邮票展览,其中制作最精致,品种最多样的,就是关于狗的邮票。还有一次在中心书店,看到一本杂志,叫《人的朋友》。翻开一看,还是关于狗的。可以这么说,有俄罗斯人的地方就有狗。在哈巴大街上,你常常能见到狗陪主人购物的情景:主人牵着狗,狗叼着大购物袋;主人进商店,狗在门外安静地等候;主人买了东西出来,狗照样帮着分担一部分。到了下班时间或是休假,就得主人陪狗出去溜达、散步了。在哈巴有狗学校,狗医院。更为有趣的是,俄国人很少抱孩子上街,小孩子推在儿童车里,稍大点就完全得自己走。可街上却常常见到姑娘肩上扛着或手里抱着个狗,有的个头还真不小。
  我在哈巴师院第一天给俄罗斯学生上课时,让学生作自我介绍,一个叫卡佳的姑娘说道: “我家四口人.爸爸,妈妈,我和东。”“东是谁?”我诧异地问道。“东是我家的小狗。”“啊……”以后我在一个俄国邻居家闲聊.才知道俄国人一向把狗算作家庭成员的。例如目前食品短缺,俄国人在作客时,常常把好东西夹在自己的盘子里,说“这个留路我的小狗.”那个邻居又说:“子女靠不住,长大了都会离开父母.只有狗能永远陪着你。”
有一次我在共青城一位俄国女翻译家作客。她与女儿同住,还有一条体型如豹的大狗。她不无自豪地拍着大狗的脑袋说:“一次我们出门.遇到流氓要对我们无礼。这条狗扑了上去,把那流氓吓坏了。”看来这条狗代替了丈夫的保护人角色。另一次在一位女教师家作客,正吃饭问,一条长毛狗嘴叼着牵狗皮带跑了过来。很显然要找人带它出去散步。该教师谈起了她的查理(狗的名字):“我丈夫待它比待我还好。我让丈夫陪我上街,他总是推兰推四。可有一天查理忽然心血来潮,半夜两点要出去教步。他二话没说,穿上衣服就跟它出去。我听了哈哈犬笑,说:“看来狗对你们就跟亲人一样了。”“不。”她严肃地回答,  “比亲人还重要。” 
     3)排队
在哈巴罗夫斯克,一种突出的现象就是排队。在俄国,要排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买牛奶,买肉,买酒,买鸡蛋,都得排队。面包天天吃,就得天天排。我刚到伯力,就尝到了一次排队的滋味。那天我在食品店里买香肠,先排了15分钟队在柜台上切下一块肠,再排l5分钟队在付款处付款,回来  再持付款票排5分钟队取出那块香肠。就这样,为了一块香肠.我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一般而言,俄国人排队极有耐心。不论天凉天热,刮风下雨.只要有日用品出售,就能看见俄国男女拎着购物袋低着头半闭双眼,静静地在那里等侯。在繁华的大街上,常看到几十,甚至上百人的队伍,无非是在买一桶冰淇淋。俄国人的食品结构使他们现吃现买,想在这食品匮乏时期改变一下食谱,排队也是必要的代份。当然,排队也不仅是买吃的,上下车,出入公共场所,都得排队。公共汽车先上后下,女士优先,在这方面的文明表现还真让中国人羡慕呢。
   当然,说俄国人排队讲秩序只是一般而言。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文明礼貌的死角。我也看到过俄国青年人不听劝阻,夹楔抢前,俄罗斯大娘在食品店同时排几个队,用比别人少一半的时间满载而归。
总之,排队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从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礼貌和耐心,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焦虑和不安。我想,当他们静静地站在队伍里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对候可以不用排队?
 
    4)“雷诺克”的倒爷们
   “雷诺克”在俄语里是集市的意思。哈巴洛夫斯克的集市贸易热闹非凡,与当地冷清的国营商店形成鲜明对照。“雷诺克”位于火车站不远的一个广场上,广场被铁栏杆逐块分割,专门充作市场用。这里管理松散,来去自由.是俄罗斯及外国倒爷大显身手的地方。 
要将这里的经营者按民族划分,成分还挺复杂。这里的常年老户是黑眼睛,黑头发,高鼻子的亚美尼亚人和茨冈人。他们卖日古利啤酒,美国烟,卖南朝鲜牛仔裤,俄罗斯皮帽子
和银狐领大衣。总之什么走俏他们卖什么。他们服装邋遏,性格散漫。有顾客时,他们连拉带拽,连哄带骗,大有不掏空你腰包不罢休的架势。没有顾客时,他们男男女女,嘻嘻哈哈,旁若无人。他们是天生的街头商人,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尽管对俄开放还只是近几年的事,精明强干的中国人早已在这里安营扎察。他们自占空间,自成体系,有贩运,有批发,有零售。他们经验足,胆气壮,对敢于挑衅的捣乱分子不惜武力对抗。尽管意大利皮鞋、泰国、韩国服装依然走俏,但中国货在总体上独领风骚。山寨版“阿迪达斯”热居高不退,皮茄克,旅游鞋行情看涨。从色彩鲜艳的头饰到XL号拳王裤衩,从化妆品到“大大"泡泡糖,哪里有中国货哪里就最热闹。当然.来到“老大哥”国度的中国人也非仅一个档次。以探亲访友为名,肩挑背扛跨国贩运的朝鲜族倒爷当然构成了中国商贩的主体,西装革履,观光考察的代表团成员也在这里摆阵练摊,大搞“第二职业”。
这里是俄罗斯,练摊人数最多的当然还是俄罗斯人。他们中间多数比较沉静,不主动招揽吆喝,更不会讲价钱。他们有些人甚至只管将自己家里用不到的拿出来卖,却不知顾客想买什么。他们常常守株待兔,一坐就是一天。当然其中也不乏理财有方的俄罗斯大娘。她们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对市场行情了如指掌。她们不像那些心急如火,货脱手就万事大吉的“×日游”的中国游客。她们卖货时价一般定得较高,买货却拼命往下压。她们又很有耐心,知道上钩的鱼早晚会有,耐心会得到报偿。
     5)莫斯科的地铁
    地铁不仅是莫斯科市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莫斯科的一大景观。近60年的历史,218公里的全长,近700万的日客流量都使其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地下大动脉。尤其是其138个车站的建筑各个不同,多姿多彩,又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例如,获纽约世界艺术展金牌的马雅科夫斯基车站全部采用银色钢柱支撑,透出一种典雅,华贵的气派。克鲁泡特金车站建筑简洁明快,宽敞光亮,使人感到沐浴着阳光。车站里的壁画雕塑均出自俄罗斯艺术家之手,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艺术博物馆。
 
  莫斯科地铁又是莫斯科生活的一个缩影。莫斯科人在公共场合很少喧哗,乘坐地铁时总是带着书报。在车厢里,你能听见的,除了火车飞驰的轰隆声,就是座位上旅客翻动书报的声音。莫斯科人在地铁里永远是脚步匆匆,年轻人跑步上车,跑步下车,连上下通道的自动扶梯他们都嫌太慢,往往在运行的电梯里连走带跑。而其余的旅客也习惯于让出一面来让性急的旅客通过。当然也有不着急的,不时有一对对青年男女利用电梯上停住脚步的工夫拥抱亲吻,其专注如在家中。
大概因为地铁站里比较拢音,总有街头艺术家前来献艺。他们或弹或唱外加即席的演说舞蹈,前面却无例外地放着个钱盒子,使听众有充分的机会用实际行动表示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和仁慈。还有些中老年男子也喜欢利用在电梯上的时间运气发声,自得其乐,根本不在乎周围听众的反应。
     6)红场与瓦西里教
 我们来到了莫斯科的心脏---红场。红场不大,方圆四公顷,与面积四十公顷,堪称世界第一的天安门广场相比微不足道。红场其实也不红,整个广场都用小块灰色花岗岩铺成。俄国人告诉我们,在古俄语中,红和美丽是—个词儿,要说红场是个美丽的广场,那可是千真万确。   
  我们先来到广场东南边的瓦西里教堂。这是一座俄罗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教堂在伊凡雷帝的命令下,由著名俄罗斯建筑师叶可夫列夫于l561年建成,用以纪念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教堂是传统的俄罗斯东正教风格,由砖体构成,整个建筑由九座塔楼组成。中心塔楼最高,有47.5米,上部为斜坡,球顶,烘托一十字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其余塔楼高低不一,色彩各异,既互相衬托又显出各自独特的造型,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传说伊凡雷帝看到建成的教堂如此美丽,就问建筑师能否造出比这更好的建筑来。耿直的建筑师说能,伊凡雷帝大怒,下令将其双眼挖去,并相信世界上不会出现比这更美的教堂了。    
走进教堂.马上感到周围空问的狭窄。你的注意力自然会随着桶形的空间渐次往上,往上。墙上满是16—17世纪的宗教壁画。下层壁画的故事多为人间的苦难与救赎。越往上去.描写的多为人生的超脱和神的生活。抬头90度望去,借着顶楼天窗泄入的光亮,穹顶上天堂的景象清晰可见:鲜花和祥云似在隐隐飘动,仁慈宽厚的耶和华默默俯视着人间众生让你不由自主地宁神静气,仿佛一种沉重宿命感压在心头。 
      7)列宁墓与塔楼的钟声
 离开瓦西里教堂.我们来到了克里姆林宫前的列宁墓。这是座以深红色水磨花岗岩和黑色玄武岩构成的四方形建筑,顶部是观礼台,下面是半地下式的水晶棺灵堂,入口处两名威武高大的士兵持枪守卫。在我们前面.来自俄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早已成百、上千地排成长龙,默默地等侯瞻仰列宁遗容。莫斯科人告诉我们,只要列宁墓开放,这里就会和过去一样排起长龙。是的,和过去一样,导游依然用俄语、英语。法语、日语等讲述列宁和他的功绩;卫兵依然手托上着刺刀的步枪,身穿笔挺的制服呢,在游客惊叹的目光下挺胸阔步走到入口处按时换岗;游客们依然满怀崇敬,在庄严肃穆的灵堂前缓缓通过;列宁的遗体依然安卧在透明的水晶棺椁垦;周围依然摆满敬仰者  的鲜花。一切都和过去一样。也许,仅仅是在这里。
一出列宁墓,就听见了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它一下一下,起伏有致,音调激越,划破长空。我抬起头来,望着南方。斯佛斯卡亚(拯救者)塔楼在克里姆林宫墙上巍然屹立,直刺蓝天。顶端宝石般的红五星在日光下熠熠闪耀,光彩夺目。这塔楼已饱经四百年沧桑了。l625年,第一座乐钟安上了塔楼,从此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就与俄罗斯历史结伴而行。l852年,目前这座25吨的大钟取代了旧钟,使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响得更沉、更亮。以后这座大钟被十月革命的炮火震碎,又在列宇的命令下得以修复。l935年.政府将红宝石般的五角星安在塔楼顶端,使红星与钟声一起成为莫斯科的象征。l974年.这钟声与莫斯科电台联接,开始跨越国界,向全世界传送。今天,它再一次敲响.声音依然是那样沉稳悠扬。我忽然似有所悟:不管未来的历史将怎样书写,克里姆林宫的钟声不会哑,克里姆林宫的红星不会灭,伟大的俄罗斯尽管脚步沉重,也会毅然地迈向明天。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