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旅游 >

浦东文化在川沙

时间:2023-12-13来源:原创 作者:毛祖蓉 点击:
川沙,在我们这代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很远的乡下。二十世纪60年代末,我曾跟随母亲去川沙一个远亲家,清晨出发,坐汽车再转乘小火车在小湾站下,到了那里已过午间12点了。依稀还记得,家门临街,打开后门便是一条泛着黄泥水的小河,码头拴着一条捕鱼的小木船
 
  川沙,在我们这代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很远的“乡下”。二十世纪60年代末,我曾跟随母亲去川沙一个远亲家,清晨出发,坐汽车再转乘小火车在小湾站下,到了那里已过午间12点了。依稀还记得,家门临街,打开后门便是一条泛着黄泥水的小河,码头拴着一条捕鱼的小木船。那年代,一个主农副渔的家庭,算得上是殷实人家了。 
    半个多世纪后,2023年12月7日,我和艺术创意西宫舞训班的姐妹们,又跟随艺术指导老师刘镇德来到川沙。从市区坐上地铁2号线,一个多小时便抵达川沙站。
    出地铁口,便是宽阔的4车道川沙路,人车熙往, “乡下” 的踪影荡然无存,川沙今非昔比了。川沙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填河筑路,拆桥拓街,如今街道纵横,公路四通八达:主干道路11条,南北纵向路5条,东西横向路6条。城区面积从原1.48平方公里,拓为3.2平方公里。偌大的川沙镇,仅一天的时间是玩不转的。好在刘老师早有策划,游览主题定为文化之旅,重点看川沙的人文历史。

 
    川沙是因盐而兴、因商而聚、因纺而盛的工商名镇,是古代江南防倭前哨。早在唐天宝年间,便有居民繁衍生息。明初,上海有七大盐场,八团镇(今川沙)占了三强。到了万历年间,已经成为滨海巨镇。嘉靖年间,当地倭寇猖獗,朝廷在镇的四周修筑城墙,八团镇改名为川沙堡城。1958年11月14日,川沙、南汇、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崇明等七县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1993年川沙撤县归属浦东新区。
 

 
场署街巷子拐进去,有个天主教堂很隐秘,目前尚未开放。

 
    川沙历史悠久,古迹荟萃,人杰地灵,是一代名人宋庆龄、黄炎培的故乡,文渊深厚。黄炎培曾说“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午饭后,我们首先来到 “內史第”( 新川路218号)。现为黄炎培故居(市级文保单位)、 “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 浦东新区文保单位)。

    "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由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1832-1873)祖上于清道光年间建造,是一座三进两院两厢式砖木结构的两层民宅,富有浓郁的清代江南城镇民居特色。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到北京谋职,两年以后谋得"内阁中书"一职,上任前回到家乡对沈家大院进行修缮,并且起名为"内史第"。"内史"就是取其官名,"第"乃宅院之意。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在“内史第”出生的名人,有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沈树镛,中国毛巾业先驱沈毓庆(沈树镛之子),黄炎培1878年诞生于“內史第”第三进宅院,宋庆龄及其弟宋子文、妹宋美龄等兄妹五人,民主战士黄竞武(黄炎培次子),水利专家黄万里(黄炎培三子),著名音乐家黄自(黄炎培堂侄)等黄氏子弟亦诞生于此。
 
    “内史第”占地共一千五百平方米,其建筑风格最为突出的是门框图案与门槛两边的石雕装饰。黑漆钢环的大门上面是由条石砌成的门框,门框上面用历代戏文中的人物和各类花鸟图案精雕细刻而成。精致的雕花仪门,飞檐翘角,正面有象征晚清建筑风格的“凤戏牡丹”、“状元游街”等砖雕图案,中间镶有“华堂映日”四字,仪门背后有“凤戏牡丹”图、下有“德厚春秋”四字。

“立本堂”原为沈家大院祖厅,取名用意为做人要有根本的准则
 
    “内史第”建筑构建中木雕也较多,尤其在“立本堂”的长窗、柱梁上广泛运用,正梁和壁梁上面镶着紫铜制作的各种精致图案,上面涂上鎏金,梁两旁的枕檐,都是高档木质雕刻成的图案。
 
    由于建造者沈树镛是一位金石学家和大收藏家,“内史第”中曾经藏有计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俞樾(念yue,俞平伯之曾祖父)老先生曾感叹内史第“文物古迹,富甲东南”。
  
   关于宋氏家族在“內史第”租住。宋耀如于1890年停止巡回传道后,成为上海郊区川沙地方的传教士。此时,未遑如和倪桂珍夫妇安家在"内史第"沿街三间房。其间,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相继在此出生并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直至1904年宋家迁往上海市区虹口,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宋家在川沙受到了倪家亲朋好友,包括左邻右舍和信徒们的关心与照顾。
 
    “内史第”第一进宅院西侧沿街房,是宋庆龄诞生地(1893年);南厢房为宋美龄、宋子文等宋氏家族成员的诞生地;东厢房为黄竞武、黄自及其弟黄祖方(会计学家)的诞生地。内宅楼东首即黄炎培故居。全国政协常委黄大能、著名学者胡适等近现代名人也曾在此居住。
 
    1988年,“内史第”被拆三分之二,仅剩下最后一进黄炎培故居,面积为733平方米。2004年浦东新区正式立项修复,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与历史原貌相比,“内史第”建筑面积复建至1800平方米。由于面临新川路主干道,“内史第”被迫让路,其门面向里缩进约5米,并少了一堵门墙。


 
   黄炎培铜像座落于正楼门前,上悬陈云手书“黄炎培故居”匾额。黄炎培祖父黄典谟于1870年初率全家迁居“內史第”。故居内设有黄炎培先生生平陈列展,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与实物,展现了黄炎培光辉的一生:从一个封建秀才、举人成长为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曾创建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
 
    参观“内史第”,有两项意外收获:从“内史第”建筑的俯瞰图看到了川沙的“胶圈房”;详细了解了川沙小火车的历史。
 
 

    所谓绞圈房即四面(或三面)有房,左右对称。房子一到三埭,居中大门是“墙门间”,左右各造一到三间正屋。中间是庭心又称天井。绞圈民居有300余年历史(部分更早),分布于太湖平原东部,长江口南岸,冈身以东的地区,主要涉及上海市的奉贤、浦东、闵行、徐汇、长宁、普陀、静安、黄浦、虹口、杨浦、宝山、嘉定12个区及江苏省太仓、常熟2个市。多年前曾有媒体报道,在上海县陈行镇(今浦江镇)还保留下一处胶圈房。据《上海石库门时空百年》(沈璐著)作者考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区建造的石库门房就是由胶圈房演变而来。
 
    川沙位于上海市东郊,长江入海口南侧,由吴淞口呈弧形向东南婉蜒展开,属江海冲积平原,长期来在江流和海潮的相互作用下,由积聚的沙洲逐渐连片成陆,故称川沙。历史上内外交通,以水路为主,各大集镇俱临水设市,集镇之间及到上海市码头,设有客航班船。自民国十年(1921年)上川铁路建成通车后,方便了陆路交通。

    上川铁路是上海第一条商办轻轨铁路。民国十年(1921年)1月,黄炎培、张志鹤、顾兰洲等发起招股集资,组织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塘工善后局和川沙县交通局订立合同,租用上川县道(庆宁寺—川沙县城)铺设轻型钢轨,行驶铁道机车,取得专营权30年。时上川铁路长21.15公里,设庆宁寺、金家桥、新陆、邵家弄、曹家路、龚家路、大湾、小湾、暮紫桥、川沙站。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15日,铁路向南展筑至祝桥镇,增设江镇、邓镇、祝桥站。至此,上川铁路贯通上海、川沙、南汇三地,全长35.35公里。1975年拆除。
 
    出“內史第”沿新川路直行右拐,便到了“丁家花园”( 北市街19号)。

    丁家花园主人是丁云石,学名桃生,川沙本地人。此楼建于1935年,凹字型2层楼房,五开间。2014年改造成"川沙营造馆"开放。
 
    川沙营造馆由展厅和公共空间两部分组成。展厅由“一把泥刀走天下-川沙营造业溯源”、“‘浦东鲁班’一代宗师-近代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筑造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名建筑与营造企业家”等三个部分,以视频、实物、史料等,较全面地展示了川沙营造业的形成发展历史、在上海市建筑界的地位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如代表人物杨斯盛的营造厂、外滩建筑等。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川沙籍的营造业主在上海市区承建了一大批结构精良、风格迥异的优秀建筑,营造出了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壮丽景象,是上海近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与“丁家花园”同处一条北市街的,还有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和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
 
    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分展览与体验两个区域。展览区主要介绍了宋庆龄的生平,体现宋庆龄关心妇女儿童事业的情怀及其贡献。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们的集体关注:那是摄于1960年,宋庆龄在上海庆生60岁时与少年儿童联欢,观看他们的演出结束后,与上海市少年宫舞蹈《各族儿童为毛主席绣像》演员们的合影,其中就有我们的杨挽澜大姐。66年过去了,看到这张照片,杨姐仍能感受到当年宋副主席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和温暖。体验区为参观者开辟一个寓教于乐的观展体验活动场所,了解军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建设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宋庆龄后左五为杨挽澜大姐(引自展览图片,刘镇德供)

杨挽澜大姐风采不减当年
 
    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展馆内,从各角度全面展示沪剧在川沙、在上海的发展及历史。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正门,是高达5米的仿古门楼建筑,紧接着就是宽4.5米,高3米“照壁”。绕过照壁,就是演出的场地,约有120平方米。演出的戏曲舞台有60平方米,是一座仿古的建筑,极具江南民宅风格,屋脊高8米,坐在台下任何角落,舞台演出一览无余。
 
    川沙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据道光《抚民厅志》对民间文艺活动的记载:民国初年,始有滩簧(本滩)。受文明戏的影响,滩簧又从表演唱演变为舞台剧,以后改名为申曲、沪剧。沪剧起源于田间的山歌俚曲,后受到苏州、无锡一带花鼓戏的影响(与安徽花鼓戏并无关系),因发轫于浦东乡间,故又称东乡调。
 
    川沙也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起初是几人凑在一起玩,后大多用于婚娶喜庆场面,演奏时乐器上还配有五颜六色的珠彩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川沙出现了“小开清音”与“门图清音”之分。“小开清音”主要在集镇上富家子弟,经济较宽裕的非农业者间流行;“门图清音”即大部分来自农民,在农村极为盛行。
 
    川沙的民间文艺源远流长,1957年,顾路区顾东乡创作演出的民间舞蹈《穿灯舞》,曾被选派参加北京全国民间业余歌舞大会演出。如今,“沪剧”被列入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7年);“江南丝竹”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从北市街转道新川路,进了川沙古城遗址公园。
 
    公园临护城河畔巍然屹立一段明代古城墙,这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好的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上海现存的古城墙遗迹共有7处:川沙、高桥、人民路大境路、人民路露香园路、南汇第一中学、嘉定县城、金山、奉贤)。川沙古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抵御倭寇入侵,由川沙太学士乔镗等提议建造。明代所修建为川沙堡城,城墙周长约2000米、高9米、墙基阔10米,筑12座炮台,砌372垛堞。4门均修城楼,外修4座吊桥,并开挖了一条36米宽、5米深的护城河,至今有466年的历史。今护城河依然环绕如昔,古城墙清代曾重修,因年代已久受到破坏,只保留下了60米,城门1座。二十世纪80年代,城墙破败不堪,移居香港的川沙籍人士陶伯育痛惜不已,出资修缮一新。
 
    古城墙原“悄卧”观澜小学(原观澜书院,新川路171号)内,现已建成古城遗址公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在古城墙的东面,有一条小路,沿小路往南走,就能看到整个古城墙的面貌。在东面墙壁上,许多植物已从缝隙中长出,一棵粗壮的古树从缝隙中“倔强”地“探”出头来。古城墙上的砖头,有的已布满了青苔。细观,这些砖大小不一。原来当年川沙百姓为抵御倭寇入侵自发修建的城墙,所以城砖没有统一的规格。

 
    沿石阶拾级而上,来到古城墙上面,有魁星阁、岳碑亭和文笔塔三座建筑。魁星阁飞檐翘角三层阁,乃文昌宫旧物,上海地区仅存两座,另一处在南市文庙(文庙被拆后不知魁星阁安在?)。魁星,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主文章”。在魁星阁的东面,两棵百年老树神奇地“缠绕”在一起,生长在城墙炮台的边缘,这两棵古树被园林专家誉为“上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盆景”。

 
岳碑亭

    遥对魁星阁的是岳碑亭(区级文物)。亭中竖着一块高165厘米、宽82厘米的石碑,上刻七绝诗并题:“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商丘狂学士李梦龙索余书□□大梁之舞剑阁。” 落款“岳飞草”,钤“岳飞”、“鹏举”两印。
 
    文昌宫为嘉庆十五年(1810年),川沙厅同知周垣在东南城墙建造。川沙因教育不太发达,道光十四年(1834年)厅同知何士祁有心要改变这种状况,说“五步之内,必生芝草。不敢谓海滨一隅文教可缓。” 他捐出廉俸一千两银子,在文昌宫右侧建造了二进十五间学舍,名曰观澜书院。选拔城内外聪敏的生童在此攻读,所有入学者都由官府发给“膏火”,成绩突出的,还另有“花红”。
 
    说古道今,我们到川沙游的第一站是离地铁最近的川沙公园。

    川沙公园是一座江南古典式园林,占地5.3公顷,三大楼八大景区,围绕清波湖有景亭、白漾榭、荷花池、流莺桥、芙蓉拾趣亭、观澜园等30多个景点。通城河景区有曲波长廊、狮子山、仿古长城等。2020年12月24日,川沙公园被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评为四星级公园。
 
    我们进园入西门出北门,通城河贯穿园中,将公园分成东、西两部分。公园绿化以香樟为基调,广玉兰、雪松、龙柏、黑松、桂花、桃花、垂柳、榉树等为骨干。园路为自然式,干道多以石板铺砌,小径则用青砖。路径两边,枫叶红、杏叶黄五彩斑斓。虽已入冬,近日气候却温暖如春,姐妹们穿上漂亮的节日盛装游园拍照,美人美景成为园中灵动的一景。
  
    园中主要景点鹤鸣楼,楼名取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象征川沙近代先后诞生过黄炎培、宋庆龄、张闻天等名人,和川沙作为浦东新区的一部分开发开放,有如鹤唳云间。于1991年7月1日动工兴建,1993年5月22日竣工。建筑的形制与武昌重建的黄鹤楼相仿而略小,细部则有所改变。故戏称“黄鹤楼浦东分楼”。占地1600平方米。楼层为明五暗七仿古建筑,高54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楼顶上复金色琉璃瓦,飞檐翘角,上系60个铜铃。各层回廊均有围栏,楼内外画栋雕梁,顶壁彩绘。楼厅竖80立柱,每根高10余米,寓纪念川沙建县80周年之意(1911年至1991年)。现楼底层作商场,楼上设茶室、展览室。1994年楼上建成腊像馆,展出中外历史文化名人像。楼内五匾由名家题字:楼名正匾由赵朴初题,“声闻于天”由朱屺瞻题,“海天旭日”由陈从周题,“钟灵毓秀”由周慧珺题,“江东妙境”由谢稚柳题。因时间关系,我们未及上楼参观。
  
    川沙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太平天国烈士墓、张闻天故居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东炮台遗址等。
 
    游古镇离不开品尝美食。川沙著名的有老味香糯塌饼、老街菜饭、扎肉、咸蛋黄狮子头、上海老式葱油饼、新川饮食店的特色月饼、和满堂的肉皮汤、圆子、阿良瓜子等。出古城遗址公园时已见日落,我们按约去新川饮食店晚餐,品尝久违的手工粗面、特色月饼,无论汤面还是炒面,都是满口的劲道。

    按照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川沙新城是外环线以外地区的核心城区,以旅游服务、临空服务配套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用地面积20.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在30万人。随着川沙发展规划的实施到位,川沙将成为继陆家嘴之后的一个浦东中心城的辅中心。
 
   届时,我们再来川沙打卡!

(责编  晓歌,转载时略有删减)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