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著书 >

《风雨千岛国》自序

时间:2025-01-08来源:香菇历史文化出版社 作者:张 穗 强  点击:
笔者定居香港后任职《大公报》财经记者多年,工作关系结识了一批旅港印尼归侨,阅读过一些印尼历史书籍,对这个赤道岛国产生了神秘感。2017年,我陪同香港新闻界挚友周新去印尼探亲访友,考察调研,前后经历了半个多月。期间,我收集到不少珍贵资料,有机会
 
作者(左一)与印尼学界商界朋友在一起
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按:

  本文是历史探究文集《风雨千岛国》作者撰写的自序,凸显了作者研究写作本书的初衷、过程和主题。作者在本文中提及的四大思考、研究课题,涵盖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对读者了解本书的整体内容结构,有一定参考价值。)

 
  笔者定居香港后任职《大公报》财经记者多年,工作关系结识了一批旅港印尼归侨,阅读过一些印尼历史书籍,对这个赤道岛国产生了神秘感。2017年,我陪同香港新闻界挚友周新去印尼探亲访友,考察调研,前后经历了半个多月。期间,我收集到不少珍贵资料,有机会对印尼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进行深入探究,与印尼学术界、新闻界、工商界友人进行了交流,聆听到不少生动故事,让我眼界大开。回港后笔者花了不少时间,系统认真整理了印尼此行的收获。  
这次独特旅程让我深感印尼这个国家很不简单,历史奇特多变,充满岁月沧桑,留下了太多疑虑困惑。晚年回眸踪迹,忆昔寄情,思索探究,笔耕度日,写下了这部印尼探究之作。  
本书循一个学者游客的视角,继续沿用“景观中探究历史长河,足迹下感受岁月沧桑”的写作风格,对印尼近代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思考,形成了一些研究心得。本书撰写过程中,以下这四个问题不断在我脑中缠绕,构成了本书主体内容:  其一,华人是印尼的一大族群,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华人到这里开拓、拼搏、发展,成为国家发展重要依托,为民族经济作出贡献,受到印尼历届政府和广大民众的赞许。但为何历史上印尼社会总对华人歧视、排斥和打压?为何当年这么多印尼华人要被迫离乡背井,返回祖国,至今在他们心中留下阴影,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二,印尼是世界上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早于1950年两国便建立外交关系。上世纪五十六年代两国领导人曾频繁互访,两国关系一度火速升温,但为何1967年两国外交关系便骤然中断,直至1990年才得以恢复,断交时间长达22年,留下两国关系史一段极不正常的痛苦岁月,也创下世界外交史一段奇葩,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三,印尼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马列主义政党之一,也是亚洲最早建立的共产党。印尼共产党为抗击荷兰殖民主义侵略,争取印尼民族解放作出过重要贡献,曾是世界第三大共产党,也曾是印尼政坛三大执政力量之一。这样一个广受人民支持的政党,为何在“9:30事件”后会迅间消亡?与同期也很活跃的马共、柬共、泰共、缅共等东南亚共产党相比,印尼共产党的终结时间最早,终结方式最为惨烈,国家民族付出的代价也最大,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四,发生在1965年的“9.30事件”,是六十年前印尼国家和民族经历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当时震惊世界的世纪大屠杀惨案,在印尼和世界人民心中留下无法抹去的创伤。六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印尼政府至今不愿对外公布事件真相,不向本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交代?这起重大政治事件对印尼政坛的变迁,对印尼共产党的兴衰,对印尼华人的命运,对中印关系的变化,究竟产生什么影响?  笔者此次印尼之行有幸接触到各方有识之士,对华人问题有了全新思考。深感印尼华人问题很不简单,学问很大,疑惑太多。关注印尼,研究印尼,华人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大课题。  笔者此行也深感中印两国关系数十年来风雨不断,历尽沧桑,走过了太多艰辛历程。如何评价已逝的这段岁月征程,如何总结这段风云政治,对推动二十一世纪中印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1965年发生在印尼的“9.30事件”,已经过去六十年了。但它并未在岁月潮汐的冲刷下消失,海内外要求还原事件真相,为死难者伸冤的呼声从未停止过。面对印尼朝野各方对事件的高度关注,面对手头上眼花缭乱、众说纷纭的资料意见,本书应怎样向读者客观、科学地介紹评述这件事,是我写作过程中不断思考的問題。  作者与周新深度探访印尼的合影。      
感谢香港资深传媒人、印尼归侨周新兄。作为当年与我一同驰骋媒体天地的岁月挚友,是他邀我一同游览岛国,回乡探访,让我得以增长见识,结交朋友,满载而归。作为邦加海岛土生土长的新一代印尼华人,周新是那样心系故土,那样热爱华人,那样关注印尼,他的岁月情怀深深打动了我,给了我研究印尼、撰写本书的信心动力。  作者与曾礼新在香港合影。    
我也感谢印尼文化研究学者、文物鉴赏家、香港艺雅廊董事长曾礼新兄。作为印尼苏拉威西华人家庭的女婿,作为与我一同下乡海南农垦的知青农友,他为我讲述了很多印尼故事,一直鼓励我关注印尼,研究印尼,为我提供了大量研究资料。他的支持让我感受到学识无量,岁月情深。  
作者与印尼学界、商界朋友交流。    
我还要感谢此行赴印结识的一批华人学者、传媒人和企业家。作为身处异乡拼搏发展的有识之士,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岁月的思考,对未来的忧虑,一直深深印刻我心中。作为土生土长的印尼新一代华裔精英,他们讲述的故事让我看到一个真实沧桑的印尼,他们的血泪人生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不能忘记印尼华人,不能忘记印尼历史,不能忘记岁月创伤,这正是笔者撰写本书的初衷和精神寄托。  
访印期间,我有幸阅读了多部印尼历史重要书籍,包括原印尼内阁第一副总理兼外长苏班德里约撰写的《我的亲身经历与历史见证》;印尼资深传媒人李卓辉编写的《历史悲剧寻找真相》和《迈向亚非命运共同体》;旅港华侨学者张茂荣翻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内地学者唐慧撰写的《印尼历届政府华侨华人政策的形成与演变》;学者刘新生撰写的《印度尼西亚》等,这些著作对笔者思考印尼、研究印尼提供了重要素材。本书出版之际,我对这些官员、学者表示由衷感谢。  
印尼是一个伟大国家,今天正以全新姿态走向世界。一个伟大国家应怎样面对自己的历史,一个奋发民族应如何疗治岁月创伤,我寄希望于印尼政府,寄希望于印尼政治家,寄希望于印尼人民。 
 作为关注印尼历史文化的香港作家,我深深地祝福印度尼西亚,祝福印尼民族,祝福印尼华人!
  (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供稿)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