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 什么是“光明的摇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上海红色文化何以与众不同?著名历史学家熊月之历经30年打磨的全新力作《光明的摇篮》新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全球视野和历史维度深度解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首次完整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需要六大因素的支撑,意在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红色基因,探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源泉。 今发布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为本书所作书评,以飨读者。 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 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熊月之教授的《光明的摇篮》。该书是熊月之教授历经三十年精心打磨的原创力作,甫一出版便引发热烈反响,入选了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光明的摇篮》计7章,凡25万字,力图从整体史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与发展的历史,生动解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上海何以成为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探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源泉,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红色基因。 熊月之 著 定价:12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1.7 该书具有鲜明的特点,集大家之作、行家之论、独家之言、史家之笔于一体,是一本“四家合一”的精品力作。 《光明的摇篮》是大家之作。一是立意深远。1949年5月29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批准的社论《祝上海解放》,称赞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社论还强调: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长时期里,它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该书以“光明的摇篮”为书名和主题,宏观大气、高屋建瓴。二是古今贯通。作者是上海史研究的大家,对上海作为多功能经济中心(包括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工业中心)的发展历史,以及交通、邮电、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历史,都有精深研究,都作了精彩呈现。 《光明的摇篮》是行家之论。一是大处落墨。近代上海与一般城市不同之处还在于其存在很强的国际联系,“上海、全国、世界”这三个空间同心圆式地渐次扩大,使得发生在上海的众多事件,不但具有全国影响,而且每每具有世界影响;发生在上海以外的全国或世界重要事件,也会对上海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熊月之教授将“上海、全国、世界”三个空间贯穿全书,视野宏阔。二是画龙点睛。如第65页,“所以,有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对于党组织在上海的活动有特别的价值。这也是党中央机关长期设在这里的重要原因”。第153页,“中国传统城镇居民社会,是一种小型的、同质的、相对静止的熟悉人社会,而近代上海则是大型的、异质的、流动性很大的陌生人社会。近代上海这种人口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活动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都是画龙点睛之笔。 《光明的摇篮》是独家之言。一是言高趣远。如书中引言中说:“中共党史上,有许多问题,只要连问三个为什么,最后也都会归结到‘为什么是上海’这个综合性问题上。”又如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干部条件,而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上海关系甚大。该书认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实际是此前上海抗议运动的重演、放大和发展”,“北京工商业规模不大,难以掀起具有全局意义的罢工罢市运动”。二是归纳提升。如该书总结道,马克思主义在上海传播,就其在全国地位而言,具有三个特征:其一为早,其二为系统,其三为多元。又如,将近代中国红色资源的形成路径分为三类:其一为根据地式的,其二为纪念地式的,其三为半根据地、多纪念地式的。该书还将近代上海丰厚的红色文化,用闳、深、雄、奇四个字来概括:闳,广阔、丰富;深,深邃、深远;雄,英勇、雄壮;奇,奇特、奇妙。 《光明的摇篮》是史家之笔。一是广征博引。该书史料丰瞻,笔法均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为基本特点。二是善于辩证。如对工人阶级的评价,过去我们认为,五四运动经六五运动,上海工人阶级已经从自在阶级转化为自为阶级。但本书认为:1928年至 1936年,上海市劳资纠纷和罢工原因中,占据首位的是雇用和解雇问题,其次为工资问题。认为“工人关心的首先是有没有饭碗,其次才是饭碗里饭的多少与好坏”。这说明“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远未培养起来”。三是精于考订。如书中论述,毛泽东在思想转变过程中,受到上海出版的一本关于世界名人的书的影响,作者考证为《世界名人传略》,而不是《世界英雄豪杰传》或《世界英雄传》;陈天华的《警示钟》正文开头是“嗳呀!嗳呀!”,而不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 总之,《光明的摇篮》通过大量历史细节,第一次全面、深入、系统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紧密关系,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通俗历史读物,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读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理财周刊》社 责任编辑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