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我开始读您,修晓林

时间:2016-09-01来源:驴友乐 作者:笑容 点击:
我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这个群里的成员,大多是曾经的云南知青。与一般知青微信群不同的是,这个群的文化气息很浓,这与群主有关。群主诸炳兴,少年时已能在墙上画大幅油画, 文革时初中毕业,被有关单位相中,月薪 40 多元。这在当年绝大部分中学生毕业后面临

 
我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这个群里的成员,大多是曾经的云南知青。与一般知青微信群不同的是,这个群的文化气息很浓,这与群主有关。群主诸炳兴,少年时已能在墙上画大幅油画,
“文革”时初中毕业,被有关单位相中,月薪40多元。这在当年绝大部分中学生毕业后面临“没方向”来说,是一个求之不得的饭碗。后来,他为了与家庭决裂,丢了饭碗去了云南兵团。诸群主不仅以画著称,也颇能写,只要有题材,信手拈来就是一篇文章,文采情感丰富,叙事有血有肉。所以,聚集在他群里的“知青文人”居多。

    诸群主在8月初即节目预告:书市期间,822日,有修晓林的新书签售仪式,并做了漂亮的“广告”。我并不认识修晓林,只是觉得他也曾是云南兵团知青,现在是上海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当然要去捧场!之前,先做了一点功课,阅读了他的新书《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介绍。尽管821日我已有一场书市活动,参加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的新书签售活动,也遂将22日这一天时间想办法安排出来。

2016822日上午,上海展览中心西阳光蓬活动区。
   
修晓林的新书签售仪式还没开始,会场已经座无虚席。台右边的售书处已有修晓林的“粉丝”开始排队。台上的长条桌上,摆出四块席牌,除了作者修晓林,前来参加新书签售会的重量级嘉宾是:曹可凡、叶辛、王唯铭(作家、城市文化评论人)。当嘉宾步入会场时,原在座位上静心等候的读者蜂拥而上,纷纷与名人合影。我则乘此机会赶紧去售书处排队,生怕失去获签名的机会。

果然,读者中有的是拖着拉杆箱来的;有的一边排队一边接听拜托购书的朋友电话;售书刚刚开始,便招架不住读者狂购的热情,一位负责售书的先生高举双手挥舞着喊:每人限购两本!每人限购两本!……我原准备购书10本,听到喊话,赶紧跑去招呼同伴,一起来排队。购书后返身,不断有人前来对我说,你有两本,让我一本吧?不行不行,我得为在武汉的知青作家刘晓航教授留一本,不好意思啊!

上午10:45分,签售仪式开始,修晓林、叶辛、曹可凡、王唯铭先后简短发言,随着王唯铭发言最后“将签售进行到底”的号令,热烈有序的签售开始。舞台上开始演绎悲喜情景剧:购到书并获签名的,欣喜若狂,满脸笑容;没购到书的失落懊悔,满脸遗憾;一位出版社的女编辑,特地赶来现场购书,却未能如愿,便来我临时摊书的地方,请求我让她拍一张照片。望着她惆怅而去的背影,我为自己感到庆幸!

为何,一位普通的编辑、作家出书,会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我“捧场”回来,认真拜读了该书的序言、附录后,找到了答案。

修晓林,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曾上山下乡西双版纳农垦,知青十年。专注于编辑职业三十年,经手编辑的文学作品多次获省市和国家级文学奖项。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新民晚报》《小说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诗歌、作家专访、小说、文艺评论计二百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先读著名作家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写的序言:“我很喜欢修晓林执编的两本书:彭小莲的《他们的岁月》和杨显惠的《告别夹边沟》,这两本足以传世的大著作,能够顺利编辑出版并在社会上发生持久的正面影响,不仅需要有良知的眼光,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如果《告别夹边沟》当初没有顺利出版,也许后来就不会有《定西孤儿院纪事》这样的共和国信史;而彭小莲的《他们的岁月》必将会成为后人研究胡风冤案的必读材料而载入史册。仅以这两本书为代表,修晓林的名字也会被后人所记得,可以说是功在当代,恩泽后世。”

再读该书附录的嵇鸿、张昆华、冯苓植、龙彼德、刘心武、刘兆林、彭瑞高、高洪波、陈村、张培华等作家写的他们“眼中的修晓林”。概而言之:“……在这部书稿,所写的他作为一个编辑与作家们的交往过程,他与作家的关系,那种组稿过程中形成的敬重作家、敬畏文字、敬业岗位的自觉意识,以及组稿后对作家念念不忘的感情交流,都是非常动人的。……”(引自陈思和“序言”)

我曾在企业报担任过十多年的编辑,深知编辑是一项“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作品一旦问世,无论成功与否,人们很少关心编辑在幕后作出的奉献,而编辑们一般也很少谈自己的业绩,很少留下自己工作的回忆材料,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现代出版史编辑学所面临的困难。如果从事编辑工作的人都能够及时地总结自己的编辑道路,留下回忆材料和感情文字,对于未来的编辑事业发展,将会是何等的重要。”(引自陈思和“序言”)有着三十年编辑资历的修晓林,则从台后走到了台前,写了九十余篇他与作家们交往的回忆,描写了组稿过程他如何与作家们拉近距离,交流感情,由相识到相知的恩遇。该55万字、200多幅照片,呕心沥血历时五年。

修晓林与我同样曾有云南知青农垦的经历,促我前去捧场;修晓林曾奉以良知、足够的智慧和勇气,编辑过两本足以传世的大著作,让我仰视他的功绩;修晓林敬重作家、敬畏文字、敬业岗位的美德和作风,令我认识了他的风貌;修晓林对我国出版史的贡献,将留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里。我将《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一书,安排在书架的“头排头座”,计划每天读一篇。

 感谢诸炳兴群主,让我有机会认识修晓林,并获得他签名的《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这本书。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