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宣传队的友谊

时间:2023-07-10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王有春 点击:
1970年8月我到安徽省宿县西寺坡公社(即现在的大泽乡镇)洪庙大队插队的,这张老照片是1971年5月洪庙大队文艺宣传队的合影。 1971年5月,宿县西寺坡公社洪庙大队宣传队合影,上海知青曹品菊(中排左3)、张淑霞(中排左4)、吕克明(后排左1)、王有春(后排
1970年8月我到安徽省宿县西寺坡公社(即现在的大泽乡镇)洪庙大队插队的,这张老照片是1971年5月洪庙大队文艺宣传队的合影。
 
 
1971年5月,宿县西寺坡公社洪庙大队宣传队合影,上海知青曹品菊(中排左3)、张淑霞(中排左4)、吕克明(后排左1)、王有春(后排左4)、宣传队长王庆伦(前排右1)。《青春记忆,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安徽》第259页 
  我们插队时,正是安徽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之时,当时安徽省委省革委会在淮北地区的宿县、阜阳两个专区的二十个县,要求每个县树立一个大队作为“农业学大寨”后进变先进的榜样典型,以此推动当地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当时喊得最响的口号就是“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郭庄是萧县的郭庄大队,是安徽省学大寨的先进典型)。为了实现“超纲要”这个目标,从省、地、县、公社四级派了大批干部到农村,帮助促进实现这个目标。我插队的洪庙大队就是宿县树立的学大寨先进典型,因此常有各级领导来视察,也有各地来的学习参观者。为了宣传需要,也为了装点门面,洪庙大队的文艺宣传队应运而生,我也参加了文艺宣传队。
  宣传队队员以知青为主,再加上几位农村青年组成,其中有上海知青王有春、吕克明、张淑霞、曹品菊,蚌埠知青李明、陶菊花、吴可祥、宫仲祥、李玉华、钱荣光、孙莹生,宿县知青杨敏、马兆杰、马虹姜等。队长王庆伦是“超纲要”工作队的一名队员,宿县人,高高的身材总是挺得笔直。他师专毕业,当过小学教师,后来参军,在部队里是师文工团团员,很有才华,喜爱表演也擅长表演,部队转业后在宿县广播站任播音员,宣传队所表演的节目都是他策划、编写、导演的。 
  宣传队经历过两段时间,1970年11月至12月中旬约一个多月,1971年4月初到9月约半年多。宣传队条件简陋,白手起家,没有固定的地方,队员们每天早晨从各自的生产队集中到某个村庄排练节目,晚上再回到各自的生产队。后来相对集中到一个地方,但住宿、吃饭都是问题,所以就一直在不断地变换转移中。记得曾在前门生产队、前路涯生产队、洪庙中学(农中)都住宿过。宣传队为节目配乐的乐器只有两把二胡,表演道具都是因陋就简,能借的借,能替用的替用,能制作的就自己动手做,我们自己戏称宣传队是“两把二胡闹革命”。宫仲祥拉得一手很棒的二胡,李明擅长舞蹈,陶菊花、杨敏嗓音好,擅于演唱歌曲和样板戏等,其他队员配合节目需要,努力在唱、说、舞、演等方面各尽所能。
  因为我们宣传队的主体是知青,所以表演所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不同于其它大队宣传队用的地方方言。表演的节目有歌舞、表演唱、合唱、对口词、样板戏折子戏、独唱、独幕剧、渔鼓表演唱、三人接词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演出水准还是不错的,很受广大农民的喜爱,还在公社汇演中获得了第一名。记得汇演结束后,我们受邀在公社连续演出几个晚上,地点在西寺坡中学的操场上,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那时没有电,演出场地两盏煤气灯照得灯火通明。连续的演出让我们疲惫不堪,后两天晚上演完回去,走在路上就打起了瞌睡,意识里两条腿在走路,眼睛却闭着,处于迷迷糊糊半睡状态,这个体验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不忘。可能是我们的表演受到了地县领导的赞许,我们还被邀请到地区党校、宿县总工会的政治课堂去演出过。 
宣传队虽然前后历时不长,后因各种原因而解散了,但我与队中蚌埠、宿县知青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因招工、读书、知青大返城等,大家陆续离开了那里,分别居住生活在蚌埠、宿州、滁州、淮北、淮南、上海等地。在五十多年的岁月里,我们用书信、电话、探望、相聚等方式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他们的孩子结婚时,我从上海去蚌埠、宿州、滁州、淮南等地去参加婚礼,他们也曾来到上海参加我女儿的婚礼。


 
 
  1974年4月22日,作者(右)与蚌埠知青吴可祥(左)、宫仲祥(中)在蚌埠市东方照相馆合影。《青春记忆,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安徽》第444页
 
 我与队长王庆伦也成了好朋友。“超纲要”工作队在1973年后结束了使命,王庆伦回到了宿县城里,一直在文化局所属的剧团做领导工作,先后任宿县花鼓戏剧团团长、宿县杂技团团长等。我招工进铁路工作后,常去宿县看望他,一起喝酒吃饭聊天。改革开放后,他的命运几经坎坷、几度沉浮。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杂技团不景气,他下海打拼,成功过也失败过,后因种种变故,让酷爱表演艺术的他孑然一身去了浙江横店,成了“横漂”一员。在“横漂”一族中,他是最好的演员之一,参加过《乔家大院》、《绝对权力》、《战友》、《嘉靖与海瑞》、《鉴真东渡》、《王昭君》等上百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塑造了一大批小角色的鲜活形象。2007年7月,他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杭州医院,英年早逝,令人痛惜!此后他的骨灰盒一直寄放在杭州殡仪馆,2010年7月,我去杭州找友人用车把他的骨灰盒从杭州一路护送回宿县存放。2019年3月,他的胞弟从深圳回宿县,将其父母遗骨与他的骨灰一起落葬于宿州市公墓,我与上海知青张淑霞、吕克明也从上海赶去宿州参加了落葬仪式,为好友尽了最后的心意。 
  在宣传队里还曾有过一件难以忘记的险事。那是1971年午季抢收小麦时节,宣传队集体参加大队林场的小麦收割,那天天色微明就下地参加抢收。约七点多,我们把收下的麦子高高地堆在大队拖拉机挂车的车厢里,司机开着拖拉机去往大队部,拖拉机是铁牛55型的四轮车。由于连天劳累,非常疲乏,我和几个人就爬到挂车堆的小麦顶上睡觉了,有的人坐在车的边框上,有的站在车头的踏板上。车到半路,蚌埠知青吴可祥要司机让他来驾驶过过瘾,吴可祥会开履带式耕地的拖拉机,虽然原理差不多,但四轮机没开过,履带式是操纵杆,四轮机是方向盘,感觉是不一样的。开始倒也顺利,他还颇为自得,等到了一个转弯往石桥上时就出事了,石桥下面是一条较大的水沟,吴可祥方向盘没有控制住,拖拉机头直往石桥的石栏杆上撞去,只听轰隆一声响,石栏杆的大石块被撞断,掉到了沟里,拖拉机头越出桥面,两只前轮悬在半空,车身卡在石桥上。就在拖拉机撞向石桥的一刹那,大家纷纷跳下了拖拉机,我因为睡着了,听到声响车停下后才惊醒慌忙跳下。这可是惊险的一幕,如果拖拉机没有卡在石桥上,而是冲下桥面翻到沟里,后果是不堪设想,当年的沟水还是蛮深的,车翻下又是覆盖式的,说不定当年就“光荣”了。后来许多年里,我们宣传队朋友们在聚会时,都会回忆到这件事,为我们当年的安然无恙感到庆幸。


 
  2011年10月22日,部分宣传队员回插队地探望时在石桥旁留影。左起:李玉华、宫仲祥、陶菊花、李明、王有春 

 许多年来,我多次下乡回插队地探望,路过这座石桥时都会触景生情,想起这件往事。如今石桥仍在原地,但因为路面抬高,桥的石栏杆已几乎被遮没了。近十多年来,我们宣传队中王有春、张淑霞、吴可祥、宫仲祥、李明、陶菊花、李玉华等队员在几次回第二故乡探望时,都曾在石桥处合影留念,以铭记插队生涯中这件难忘的险事。 
时光转瞬,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知青都已鬓发斑白,但那宣传队的友谊却历久弥新,永远珍藏在彼此心中!
 
  作者简历:王有春,上海市普陀区陕北中学(现在的晋元中学)1968届初中毕业,1970年8月22日赴安徽省宿县专区宿县西寺坡公社(现在的大泽乡镇)洪庙大队插队,1976年11月招工到蚌埠铁路分局宿县工务段,1988年调回上海,1998年调上海铁路局党校任教师至退休。
 
(公众号编辑:周培兴)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