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老照片讲故事】茅草屋的往事

时间:2022-11-19来源:原长江农场51连知青 作者:严国基 点击:
这张老照片是我在崇明长江农场51连艰苦生活劳动的真实写照。照片里左边的一排茅草屋,曾经是我刚到农场居住过的宿舍。在我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里,第一站是在崇明长江农场51连务农,报到的第一天我被安排住在这简陋的茅草屋,茅草屋成了我工作生涯里的第一屋

 
这张老照片是我在崇明长江农场51连艰苦生活劳动的真实写照。照片里左边的一排茅草屋,曾经是我刚到农场居住过的宿舍。在我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里,第一站是在崇明长江农场51连务农,报到的第一天我被安排住在这简陋的茅草屋,茅草屋成了我工作生涯里的第一屋,艰苦的生活劳动环境,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是一排单独的茅草屋,有多间宿舍,我住在最东面的一间,茅草屋是用毛竹芦苇搭建起来的,外墙用泥土涂上,门窗也是芦苇毛竹制作的,屋里除了三只铁皮床外,没有任何的其他家具。后来我从家里带来了一只小木凳,看书写字时就把床当作写字桌使用,空闲时间我常常坐在床边看一些从家里带来的书籍,特别是四本毛选,我通读了好几遍,从那时起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逐渐加深了认识。
 
       当时生活用水取自旁边的“大江河”,公厕远在二十多米处。连队食堂就更远一些了。
 
       我的生活自理,从住茅草屋开始。独立生活,要管好自己的吃穿用等,农场是一日三餐买在食堂,吃在宿舍,食堂里是没有桌椅的,使用饭菜票,主食吃多少可以自己选择,副食也就没有几个菜,食堂平常以蔬菜和炒肉片(蔬菜里放很少几片肉称炒肉)为主,记忆中蔬菜是4分钱一客,炒肉片8分钱一客,咸猪肉1角1分一块,我平时以蔬菜或菜炒肉片为主,只有在干劳动强度大的农活时,才买肉吃,因当时工资很低呀,记得第一年拿18元一月,第二年才24元一月(少数知青月工资27元或21元)。后来我买了一只煤油炉,饿时煮煮卷子面,放些糖或盐就可以充饥了。有时也买2元9角5分一罐的麦乳精当作营养品来吃。
 
       面临着生活上的诸多问题,茅草屋逼着我尽快适应。没有下乡前,我的衣服都是母亲帮我洗的。到农场后,洗衣服应该讲不难,只不过洗得是否干净。难的是从未做过针线活的我,要学着缝棉被。那时还没有时兴棉被套,现在被革里脏了,总不能背着棉被长途跋涉拿到上海家里去洗和缝吧。环境逼着我艰难地学会了缝被子,至于洗衣服、钉纽扣等日常生活的琐事也渐渐学会了。
 
       从住茅草屋起我就在经济上独立自主了,不再向家里要钱了。自己的个人生活用品、饭菜钱、零花钱包括回城返乡的车船费等,都是用自己挣的钱。当时还要省下一些钱,回城后买些物品孝敬祖父母、父母亲……。那时钱的确很少,我也不愿把钱化在烟酒上,成了整个连队不抽烟不喝酒的少数知青之一,这些经济上自我管理,勤俭节约的习惯在以后挣得钱多了,还一直保持着。
 
       茅草屋的东侧是一条泥路,就是照片里知青在挑着担走的这条小路,西侧是大江河,北侧是农田,南侧是晒棉场。冬天如果刮大风,屋里狼一样嚎叫声也不绝于耳,如屋外结冰,屋里湿毛巾也会结冰,夏天草屋里也热浪滚滚、暑气难熬。
 
       我与二位知青同住一间宿舍,一年多以后我们搬到了农场统一式样的二层楼的砖瓦房集体宿舍,居住生活条件有了改善,茅草屋后来变成了农具间,外墙涂泥层也剥落了,以后在茅草屋西侧建起了养猪棚,见照片的右边。
 
       茅草屋,它磨去了城市娃的骄娇之气,承载着我们酸甜苦辣的青春记忆,也为我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吃苦耐劳的基础。
 
       照片里的茅草屋前,知青正在挑担,那是为了改良开荒出来的土地结构,为土地施肥,增加土地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的板结状况。农场的劳动是艰苦的重体力活,特别是开河、开荒、挑担、插秧、割稻等,艰苦的劳动锻炼了我们,值得我们自豪的是:我们知青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挺过了艰苦的生活关、劳动关,能在以后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记得在艰苦的生活劳动期间,我曾写了一首草诗,现在看来尽管幼稚粗糙,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知青也渴望“诗和远方”。
 
       那是刚到农场不久,当时连队正在开展开荒增加种植面积的动员。连队党支部要求大家写决心书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行动。当时我是连队年龄最小的知青、只有初二文化程度,面对艰苦的农业劳动,能努力适应,我在1970年1月被评为长江农场五好职工,这是我职场生涯中的第一份奖状。我积极响应连队党支部的号召,写下了带有那个年代印记的幼稚小诗“我为革命开荒”。大家决心书写好后,张贴在食堂兼会场的墙上,连队领导看了之后,认为我写得很好,给我鼓舞很大。50余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感到当时真有“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味道。附这首小诗:
 
 
《我为革命开荒》
 
       我为革命开荒
 
       眼观四海风云
 
       耳听五洲雷鸣
 
       手捧雄文四卷
 
       心向红色北京
 
 
       我为革命开荒
 
       手持铁铲飞舞
 
       肩挑畚箕穿梭
 
       喝令荒滩枯河
 
       年年献粮献棉
 

        一张茅草屋的老照片,给我留下了青春难以忘怀的记忆。
 
              (注:照片选自“上海知青在市属农场老照片册)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